截至7月8日,獻禮建黨百年影片《1921》和《革命者》共取得了4.51億票房,兩部影片在淘票票平臺上的評分取得了9.3和9.5的高分,愛國題材影片熱度不減。
275.7億!2021年上半年的票房總數定格。
作為後疫情時代的第一個上半年,在疫情偶有反覆、部分地區影院關停的情況下,整體票房恢復到疫情前(2019年)的88%,春節檔更是獲得了創紀錄的78.22億,給中國影市一針強心劑,接著五一檔也以16.7億的佳績突破新高,在國產好片的支撐下,中國電影市場仍然具有強大的爆發力。
受海外疫情影響,進口片尤其是好萊塢大片供給不足,國產片撐起了2021上半年的天,根據燈塔研究院和燈塔專業版聯合研究顯示,10億+的現象級作品中進口片2部,僅為2019年的一半。偏好好萊塢大片的一線城市票房產出也相應減少,票倉下沉,三四線城市票房產出增加,自2014年以來首次超過40%。
與此同時,雖然非檔期票房在各線級城市均有所壓縮,但隨著線級的降低,減少幅度也在放緩,說明高線級城市的票房往檔期集中的勢頭更強,低線級反而對非檔期時間段動力稍強。市場環境的變化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國產影片的成長空間可觀。
在走進影院的觀眾中,受爆款影片類型風格影響,成熟(25~35歲)女性增加了。
從業者一直在為票房總量、檔期成績揪心,但對於普通觀眾而言,電影仍然是爆款時常出現,熱門話題不斷,今年上半年票房超10億的大爆款有6部,和19年上半年的7部接近,除了春節檔佔了3部以外,3/4/5月各佔一部,分布均勻,貢獻了上半年總票房的63%;9分以上的口碑好片有9部,佔了50%的票房;包括春節檔在內的7個檔期產出票房佔總票房的51%,較19年形勢,票房在檔期內更集中。
票房向大爆款、高口碑、強檔期集中,意味著中國觀眾對看電影的決策鏈路成熟,通常在一部電影的價值被大眾認可(高票房、高口碑),或者具有節日屬性(強檔期)時,觀眾才能「看到」電影,這也意味著平日裡普通電影的市場底盤下壓,如何在非檔期時間段破冰,讓觀眾回歸影院是中國電影面臨的新挑戰。
從整體影片的情況來看,在映前營銷上,以重點渠道抖音為例,主打親情的《你好李煥英》在話題榜中以226億的累計播放量斷層,五一檔小體量影片《你的婚禮》主打愛情,以官抖3779萬的累計點讚量突破重圍。
映後口碑上,統計9分以上的高口碑影片的評論熱詞,和2019年相似,「感人」「感動」都是最突出的口碑點。
疫情期間線上觀影需求激增,網絡電影或網絡發行的需求不可忽視。同為電影,從用戶的角度來看,網絡觀影和在影院的觀影動機和映後口碑點都存在差別。
1)觀影動機仍然沿襲院線電影常規類型特點
在分類型來看,觀眾最容易被故事簡介吸引的是劇情片,且不太關心劇情片的海報,對動作片則相對不太重視故事簡介;時常在影院和視頻平臺上看到懸疑片的推薦後被吸引觀看。
在同一類型上,觀眾也體現出不同的觀看動機,他們對冒險、喜劇、懸疑和科幻類型影片的觀看動機相似,在災難、動作、愛情和劇情上則會被不同的因素吸引。
2)院線用戶在映後口碑中重情節,網絡用戶重「刺激」
對於映後口碑點,用戶關注懸疑片的情感是否豐富,災難片的畫面是不是精良。分人群來看,網絡用戶的口碑點多在「觀感刺激/放鬆」。
已經有一批影片定檔2021年下半年、為今年票房大盤做貢獻:張藝謀的《狙擊手》進入暑期檔,陳正道執導、張子楓、吳磊主演的《盛夏未來》定檔七夕,周冬雨、劉昊然主演的《平原上的摩西》加入12月24日聖誕檔。此外,獻禮片《長津湖》以及《我和我的父輩》最有可能在國慶檔上映。
陳思誠的《外太空的莫扎特》、烏爾善的《封神三部曲》原定今年暑期檔上映,但上影節期間陳思誠已明確表示《外太空的莫扎特》由於製作時間和難度超出預期,故無法按原計劃上映,《封神三部曲》目前也未官宣定檔。但這兩部大片仍然是值得市場期待的重磅製作。
2021年的電影行業正在逐步回到正軌,因為電影製作的周期性,更多成果預計在2022年及以後才會顯現。開機率的恢復、各大影業公司在片單發布、立項備案上重新活躍,以及50餘部拍攝中或已殺青的項目「存貨」,都證明著中國影市正在加速趕超疫情前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