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我國科學家研發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腦容量...

2020-12-24 智東西

芯東西(公眾號:aichip001)編 | 心緣

芯東西9月2日消息,我國類腦計算技術發展迎來新裡程碑: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重大成果於9月1日在杭州正式發布。

3臺1.6米高的標準伺服器機櫃並排而立,紅色的信號燈連續閃爍,這臺名為Darwin Mouse的類腦計算機,由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共同研製成功。

▲Darwin Mouse類腦計算機

這是我國第一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據悉,Darwin Mouse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神經元數量規模與小鼠大腦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

類腦計算機通過模擬人腦結構與運算機制,突破傳統計算架構存在的瓶頸,被視作解決人工智慧(AI)等計算難題的重要路徑之一

▲研究團隊合影

該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是浙江大學雙腦計劃的重要成果。

近年來,浙江大學聚焦人類智能與機器智能等核心領域,實施了簡稱為雙腦計劃的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會聚研究計劃,希望借鑑大腦結構模型和功能機制,將腦科學的前沿成果應用到人工智慧等研究領域,建立引領未來的新型計算機體系架構。

除打造類腦計算機外,該研究團隊還研製了專門面向類腦計算機的作業系統——達爾文類腦作業系統(DarwinOS,實現對類腦計算機硬體資源的有效管理與調度,支撐類腦計算機的運行與應用。

目前,該類腦計算機已運行多種智能任務,包括多機器人協同抗洪搶險、聽歌識曲、意念打字等。

一、模擬生物大腦,顛覆傳統計算架構

現有計算機大多基於馮·諾依曼架構,數據存儲與計算分離,但隨著摩爾定律趨緩,這一傳統架構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

數據在存儲與計算單元間傳輸所帶來的通信帶寬、延遲和功耗,已成為影響當代計算機系統性能提高的關鍵阻礙。

在研究團隊負責人、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潘綱看來,這種計算模式制約了以大數據為代表的計算性能提升。

潘綱認為,數據驅動的智能算法、訓練需要海量樣本與密集計算,但舉一反三、自我學習等高級能力比較差,「現在的機器智能離人的智能差得還很遠。」

如何突破傳統計算架構存在的存儲牆、功耗牆等瓶頸?

模擬生物大腦被科學家們視為有效之徑。

杜克大學認知神經科學中心的斯科特·胡特爾曾說過:「在已知的宇宙中,人類的大腦是最複雜的東西,它複雜得讓試圖解釋它的簡單模型可笑,讓精緻的模型無用。」

在自然界中,生物大腦在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能自然產生覓食、交流、決策、嗅覺識別、視覺識別等各種智能行為,同時消耗的能量非常低。

即便是大腦神經元遠低於100萬的昆蟲,也能做出滿足生存需求的各種智能行為。

而用硬體及軟體模擬大腦神經網絡結構和運作機制的新型計算模式,被稱為類腦計算

▲類腦計算機應用演示:嗅覺識別

類腦計算的特點在於存算一體、事件驅動、高度並行等,模擬生物的神經元行為,通過脈衝傳遞信號,能實現高度並行,相較傳統計算機效率更高、能耗更低。

此前,浙江大學在2015年和2019年分別研製成功達爾文1代和達爾文2代類腦計算晶片,用晶片去模擬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與功能機制,能以高效能低功耗處理圖像、視頻、自然語言相關任務。

此次發布的重大成果,即是將792顆達爾文2代類腦計算晶片集成於3臺1.6米高的標準伺服器機箱中,形成一臺強大的機架式類腦計算機。

二、搭配類腦作業系統,已實現多機器人協同、聽歌識曲和意念打字

據項目研究骨幹金孝飛介紹,每顆晶片上有15萬個神經元,每4顆晶片做成一塊板子,若干塊板子再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模塊。

▲Darwin Mouse類腦計算機

說起來輕巧,但要讓這麼多神經元能夠實現高效的聯動組合和信息流分配,還需要軟體的助力。

為此,研究團隊還研發了一個專門面向類腦計算機的類腦作業系統——達爾文類腦作業系統(DarwinOS

該作業系統面向馮·諾依曼架構與神經擬態架構的混合計算架構,實現了對異構計算資源的統一調度和管理,為大規模脈衝神經網絡計算任務提供運行和服務平臺。

金孝飛說:「目前達爾文類腦作業系統的功能任務切換時間達微秒級,可支持億級類腦硬體資源管理。」

在此基礎上,類腦計算機既能應用於生活中的智能任務,也能用於神經科學研究。

目前,浙江大學與之江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基於Darwin Mouse類腦計算機已經實現多種智能任務

比如,以類腦計算機為智能中樞,實現抗洪搶險場景下多個機器人的協同工作。該任務涉及到語音識別、目標檢測、路徑規劃等多項智能任務的同時處理,以及機器人間的協同。

▲類腦計算機應用演示:多機器人協同抗洪搶險

3臺外形相似的機器人,分別承擔巡邏、搶險、營救任務,在經過簡單訓練後,合作展開抗洪救險任務。

1號機器人巡邏發現堤壩缺口後,會呼叫3號機器人來修壩,同時搜尋受傷人員,當發現傷員,會呼叫2號機器人來救援,然後1號再到其他地方繼續巡邏。

這些機器人的功能並非固定的,而是可以通過不同腦區來操控,給1、2、3號機器人指配各種不同的任務。

另一個實驗是是「聽歌識曲」,課題組成員唱一首歌的其中兩句,然後計算機通過回想將後續的歌曲內容「唱」出來。

據項目研究骨幹唐華錦教授介紹,這是類腦計算機通過模擬海馬體記憶機制,實現對大腦內部記憶信息的存取,與我們常用的檢索功能不同。

▲類腦計算機應用演示:模擬海馬體的記憶回想

Darwin Mouse類腦計算機通過借鑑海馬體網絡結構以及神經機制建立記憶模型架構,可以模擬海馬體的記憶-學習功能,通過記憶的脈衝編碼,同一模型就可以學習與記憶語音、歌曲、文本等不同類型數據。

藉助類腦計算機,研究人員還實現了腦電信號的穩態視覺誘發電位實時解碼,可「意念」打字輸入。

結語:類腦計算將成為未來計算的重要平臺

當前,類腦計算研究仍處於初級階段,與真正的人類大腦還相差甚遠。

浙江大學和之江實驗室研究員的目標是,希望隨著神經科學發展和類腦計算機的系統軟體、工具鏈及算法的成熟,有朝一日能夠讓類腦計算機像馮·諾依曼架構計算機一樣通用化,真正像大腦一樣高效工作,與馮·諾依曼架構並存與互補,去解決不同的問題。

之江實驗室朱世強透露,研究團隊下一步將繼續研發支撐更大神經元規模的類腦計算機軟硬體技術體系,並逐步實現開源開放。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院士表示,類腦計算機將成為未來計算的主要形態和重要平臺,將在模擬腦功能、高效實現AI算法、提升計算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的獨特作用。

面向未來,學科交叉會聚將成為解決重大問題的新方法,基於多學科、多領域的系統創新將成為研製類腦計算機的有效形式。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重磅!我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相關焦點

  • ...家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可「意念」打字輸入
    從浙江大學官方獲悉,近日,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共同研製成功了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Darwin Mouse)。據介紹,這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同時它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 科學匯丨「腦容量」與小鼠相當,類腦計算機如何做到「像腦一樣思考...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王湛9月1日,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Darwin Mouse)正式發布,它是我國第一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由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研發。
  • ...元類腦計算機:基於792顆自研「達爾文2代」晶片,可「意念」打字
    2020 年 9 月 1 日,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重磅發布。據悉,作為當前全球範圍內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這臺由浙江大學、之江實驗室共同研製的類腦計算機含 792 顆「達爾文 2 代」類腦晶片、1.2 億脈衝神經元和近千億的神經突觸,堪比小鼠大腦神經元的規模,典型運行功耗僅 350-500 瓦。
  • 中國發布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腦容量」堪比小鼠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9月1日,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在杭州發布一款包含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的類腦計算機。該計算機使用了792顆由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於小鼠大腦。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首提新概念突破圖靈與馮諾依曼體系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10月14日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這是一年多來,清華在類腦計算領域繼「天機芯」和「多陣列憶阻器存算一體系統」之後於《自然》正刊發表的第三篇成果,也是計算機系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的首篇《自然》論文
  • 前瞻物聯網產業全球周報第56期:全球最大規模類腦計算機誕生,百度...
    中國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近日,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共同研製成功了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Darwin Mouse)。 這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同時它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與此同時,團隊還研製了專門面向類腦計算機的作業系統——達爾文類腦作業系統(DarwinOS),實現對類腦計算機硬體資源的有效管理與調度,支撐類腦計算機的運行與應用。
  • 清華科學家團隊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新華網北京10月16日電 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
  • 【學術報告】類腦計算前沿學科論壇暨CSIG圖像圖形中國行會議通知
    本次論壇瞄準腦科學與類腦計算學科國際前沿,圍繞我國腦科學與類腦計算戰略發展需求,從腦科學與類腦計算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腦網絡分析、腦發育研究、腦機交互、仿生計算、深度學習等),全方位討論類腦計算的研究背景、面臨的挑戰和可能的發展技術路線,追蹤學科發展新動態。熱忱歡迎全校師生蒞臨本次論壇交流討論,共同助力腦科學與類腦計算學科發展。本次論壇的議程及時間地點安排如下所示。
  • 類腦計算,他們從0到1
    人工通用智能的夢想鞭策著人類不斷探索腦科學的奧秘與用機器模擬生物神經網絡的結構和信息加工的潛力,而後者就是我們所說的類腦計算,也叫神經形態計算。然而,目前的類腦計算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國際上還沒有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
  • 科學網—尋找類腦計算的設計「範式」
    為此,人類在不斷探索著腦科學的奧秘,用機器模擬生物神經網絡的結構和信息加工的潛力,後者就是類腦計算,也叫神經形態計算。 當前,類腦計算在世界範圍內尚處於初步探索階段,也正因為如此,目前該領域還沒有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
  • 清華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及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登上Nature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82-y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研究員張悠慧,與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類腦計算中心主任施路平共同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神經形態計算從生物大腦中獲取靈感,為計算機技術和體系結構的下一波發展提供了方向。
  • 海歸教授創辦類腦晶片公司,即將全球首發量產
    中外科學家攜手創業談及創業初衷,喬寧表示:「類腦晶片,實現了算法層面包括晶片架構層面的全新變革。首先,類腦計算基於全新的算法;其次,全並行的運算架構打破了馮諾伊曼架構的束縛;另外,事件驅動的運算機制導致整個類腦系統在性能上有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