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6 13: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撰文〡葉克飛
青島老城區的德國建築群
這幾天,有不少地方下起大雨,並出現水浸街的情況,大家又開始討論中國城市的下水道,難免又會提到青島。
關於「德吹」,最經典的段子就是青島下水道傳說,那個「油紙包著的零件」忽悠了太多人,即使闢謠這麼多年,還有不少人相信。
我在青島長大,一向迷戀青島老城。當年德國人依託青島依山傍海的地形,完全按照德國城市格局進行建設,奠定了老青島的基礎,當然,也包括了下水道的基礎。
青島的下水道沒有傳說中那麼神,而且「青島下水道德國建」這個說法肯定是錯的。但德國人早年的排水建設確實有獨到之處,而且前瞻性很強,此後的青島城建其實也基本沿襲了德國式理念,這是事實,不容抹殺。
如今的青島老城區,中心區域的規劃和建設都由德國人完成,也是青島的精華所在。規劃中有許多亮點,並得以保存至今。但德國人佔據青島十餘年,建設區域不大,只佔如今青島老城區的一部分,在如今的青島市區裡佔比更小。而且,德國建設期間的下水道雖也是亮點,但大多數並未保留至今。所以,凡是說「青島沒有水浸街,全靠德國人修的下水道」一說,肯定是錯的。
青島老城區航拍圖
德佔期間修建的雨水管道僅有八十公裡左右,當時所使用的水泥等材料都來自德國。隨著百年來的城市發展,原有排水管道大多已經歷多次改造,目前的德國所建下水道僅剩不到三公裡。這區區三公裡,當然不能成為青島不會水浸街的關鍵。
在國內大城市中,青島確實很少有水浸街情況出現,但除了下水道建設之外,地勢和地理環境也非常重要。青島三面臨海,也有河道,有著豐富的排水渠道。中國城市一遇暴雨就被淹,其實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不知把水排到哪裡去,但青島恰恰不存在這個問題。更為得天獨厚的是,青島為丘陵地貌,地勢起伏,排水系統沿地勢而建,積水可以更快排向大海,基本無內澇風險。而且,青島(尤其是老城區)綠化極佳,植被豐富,也能夠截留大量雨水。
但不可否認的是,德國人確實引領了青島的下水道建設。一百多年前的德國人,最為先進的理念當屬雨汙分流,也使得青島成為中國第一個實施雨汙分流的城市。即使到了今天,許多中國城市也沒有做到這一點。
雨汙分流緩解了雨水通道的壓力,減少了雨水通道被堵塞的機率。而且,雨汙分流還有著環保和緊急需要的理念,一旦有需要時,雨水可以直接使用。
如今說起中國城市的下水道建設,很多專家都會說當初選錯了路。但這種選擇只能說是歷史必然,在一切緊跟蘇聯老大哥的當年,下水道當然也以蘇聯模式為城市建設標準。然而蘇聯因為雨水少,下水道標準極低,直接造成了中國城市普遍的內澇風險。
青島算是為數不多的例外,它沒有使用蘇聯式下水道,而是偏向歐美主流模式。青島老城區下水道空間之大,上世紀80年代的貪玩青島孩子大多見識過,當年進防空洞和去下水道,可是兩大探險體驗。有人說,青島下水道的寬大通道確實可容汽車通過。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青島建設東部主幹道時,就直接採取了雨汙分流模式,在國內極為超前。
總體來說,青島的下水道體系並非德國造,大部分都是絕對的青島製造,只是由德國人開了一個好頭,過分誇大沒有必要。但能夠避免水浸街的情況出現,還是得感謝德國人百年前就具備的先進理念。
關鍵詞 >> 德國,青島,下水道,水浸街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