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ar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
9月30日是張愛玲一百歲誕辰。今年也是她離世二十五年。也是在二十五年前的9月30日,她的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張愛玲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的地位,我想完全不用贅述。
但如果我要說她與中國電影史的發展,也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我想不少人心裡多少有點疑慮。
今天我們將近萬字長文梳理張愛玲與中國電影的關係,希望給大家帶來一個全方位的視角的參考。
張愛玲與中國電影,有三層關係。
第一層,她是一個電影劇作家。
在1949年之前,她就已經是很好的一位電影編劇,寫了兩部桑弧導演的作品劇本,《不了情》和《太太萬歲》。
桑弧導演《不了情》1947年
有傳言,《哀樂中年》和《假鳳虛凰》兩個劇本,也有張愛玲的手筆,這個有待考證,後文中會詳細考究一番。
在1949年之後,張愛玲給香港的電懋公司又寫了好幾部電影,並且很賣座,這是張愛玲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主要收入。
同時還有幾個沒有拍出來的劇本,像是被邵氏搶拍了的《紅樓夢》。
如果有一個「紅學家」張愛玲編劇出來的《紅樓夢》,想必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樣本。
桑弧導演《太太萬歲》1947年
第二層,她是一個小說作家。
也就意味著她是一個IP,從80年代開始,已經有不少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電影、電視劇作品。
直到最近還有新版本的《半生緣》,《第一爐香》已經在威尼斯電影節展映,《金鎖記》也聽聞有拍攝計劃。
許鞍華導演《第一爐香》2020年
第三層,她是一個等待著被拍成電影的傳奇。
雖然還並沒有出現完完全全以張愛玲生平為題材的電影,但是三毛寫的《滾滾紅塵》,很明確就是取材於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故事,這是三毛作為一個女作家,對另一個女作家的「傾城之戀」的想像。
電視劇方面有王惠玲編劇的《上海往事》(又名《她從海上來》),完完整整的講了一遍張愛玲的一生。
後來李安導演《色,戒》,也是由王惠玲編劇。不過當時撰寫這個電視劇時,還沒有《小團圓》作為參考。
李安導演《色戒》2007年
張愛玲開啟她的電影之路,多多少少和胡蘭成、左翼文學之間有一些關係。
她開始在小說界活躍,正是抗日戰爭時期。在這個期間,她因為給《萬象》雜誌供稿,結識了左翼文人柯靈。
抗日戰爭期間整個中國電影產業幾乎陷入了停頓,話劇界反而興盛了一點。
1944年的時候,張愛玲把小說《傾城之戀》改編成話劇上演,反響非常好,柯靈也為這齣劇的成功上演獻上了一點功勞。
但如今這個劇本也已遺失,我們無法得知張愛玲如何改編自己的小說。
不過根據夏志清所說,張愛玲和柯靈的關係並不好。戰時胡蘭成幫助過柯靈躲避追殺,但在抗戰後,柯靈帶頭在文學界潑張愛玲髒水。
後來張愛玲自傳性質小說《小團圓》裡,似乎對柯靈評價也不算太友好。但是也有資料顯示,是柯靈把張愛玲介紹給桑弧,從而進入到電影業。
所以這裡對柯靈和張愛玲的關係,還是存疑。
抗日戰爭結束後,正是上海電影復甦的大好時節,中國電影史中大量的經典作品,誕生於這個1945年——1949年這個階段,如《一江春水向東流》、《小城之春》等等。
約1947年夏,張愛玲於愛林登公寓陽臺
張愛玲作為一個上海人,本身生活在中國的電影之都,又是一個新時代的摩登女性,自然是一個電影迷。
她喜歡看電影,也追星,國內國外的都有。在1942年前後,她還寫過不少影評,她甚至還說過自己最渴望的職業之一就是影評人。
她開始寫劇本,成為一個電影人,還是和胡蘭成多少有點間接關係。
1946年,柯靈介紹桑弧、龔之方和張愛玲認識,希望她給文華公司寫劇本。促成這段緣分的原因,大概也是戰後上海電影業恢復,需要大量的電影作品,電影作品的基礎就是需要電影編劇。
張愛玲從來沒有寫過劇本,也沒有受過相關的訓練,但是因為和胡蘭成有過婚姻關係,她的名聲在文學界變得不那麼好。出於非常實際的現實考慮,張愛玲還是接受了這個邀請。
熟悉中國電影史,或者熟悉桑弧、張愛玲的人都知道,他們合作的第一部作品是《不了情》,由陳燕燕和劉瓊主演,也是會搶掉阮玲玉半壁江山的陳燕燕產後復出的電影。
因為產後身型沒有恢復,全片陳燕燕都穿著黑色衣服。
在寫《不了情》前10個月,張愛玲去溫州探望了逃難的胡蘭成。這段故事,如果大家看過三毛的《滾滾紅塵》,應該也都有印象。
《滾滾紅塵》1990
林青霞飾演的韶華,找到了躲在鄉下的秦漢飾演的章能才,但他身邊又有了一個在地結識的女子,照料他的起居飲食。
1946年年末,張愛玲開始寫《不了情》,僅用了15天就完成了劇本。電影在1947年2月開拍,不足一個月拍攝完成。
後來很多人說這個劇本傾注了很多張愛玲對胡蘭成的不甘,首先片名就叫「不了情」,再來片中女主角虞家茵和男主角夏宗豫相差十歲,而張愛玲和胡蘭成相差十五歲,再往後,張愛玲還把這個劇本改寫成了小說《多少恨》,在1947年5月發表。又是「不了情」,又是「多少恨」,聽著就夠哀怨了。
《不了情》這個故事,很明顯可以看出張愛玲既東方,又西方的一面。
東方的一面在於感情的隱忍,她很好的把握了一對男女「發乎情,止乎禮」的曖昧情愫,難成眷屬的原因也十分古典,傳統道德觀念的桎梏牢籠。
西方的一面,很多人會把《不了情》和《簡·愛》對比起來,兩者都是女家庭教師和男主人的愛情故事。
奧遜·威爾斯 / 瓊·芳登 版《簡·愛》1943年
不過我個人覺得《不了情》中還有些許好萊塢情節劇的影子,夏宗豫的原配太太這個角色,就很像是《蝴蝶夢》裡的幽靈夫人,尤其身邊還有一個煽風點火的女僕。
《不了情》會成為張胡之戀的一個註腳,並不是張愛玲全權把逝去的情感寄托在了寫作裡,而是寫作的時機恰巧卡在了這段感情的末尾。
大眾總希望為傳奇中的愛戀更添一些纏綿的意味,所以拼命在《不了情》裡找著細枝末節來論證。但最多,不過一點點愛情燒過燃盡的碎屑。有趣的是,《不了情》也不單單可以作為張、胡戀的尾聲,又成了張愛玲和桑弧一段「不了情」的開始。
當時桑弧30歲,張愛玲26歲,大家都正是人生好時節。張愛玲和桑弧的愛情究竟到了哪一步?他們如何評價這段感情?這又是一個謎題了。
兩人合作時,小報天天寫他們如何陷入愛河,如何乾柴烈火。不過民國小報,本來就在亂寫明星緋聞這點上比今日還有過之無不及。對於這段戀情是否存在過,能找到的一點證據,還是在她的自傳小說《小團圓》裡,張愛玲寫了一個叫燕山的導演。
另外一個,就是張愛玲的筆名梁京,據說是桑弧取的。她用這個筆名於1950年到1951年期間,在上海一家報紙上連載了《十八春》,也就是日後的《半生緣》。桑弧和張愛玲當然沒有「十八春」那麼久遠的糾葛,就算是和胡蘭成,也不過兩三年的事情。
在《不了情》後,張愛玲又寫了《太太萬歲》。
張愛玲《太太萬歲》手稿
這部電影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看,都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太太萬歲》裡很明顯也是有張愛玲的觀影、觀劇經歷所在,是一個很典型的糅合了歐洲室內喜劇和好萊塢情節劇風格的作品。
情節點的密集度極高,藉由一個家庭內部人物關係,勾勒出一個說謊世界的本質。
雖然《太太萬歲》的結局算是銀幕上的圓滿,但是這種圓滿裡透露著一點消極。
女主角回到了原本的家庭裡,也就意味著,她要繼續終身過著這種「說謊世界」式的生活。這種對於家庭、婚姻的不信任感,在張愛玲電懋創作時期,更為明顯。
從胡蘭成的《今生今世》裡,也是看不出他們的婚姻生活到底是如何,會讓她對於家庭、婚姻始終帶有悲觀的視角。當然,本身張愛玲母親黃逸梵和她父親的婚姻,也就已經不夠圓滿。
《太太萬歲》上映後雖然獲得了觀眾的喜愛,但也引發了左翼陣營的瘋狂攻擊。一切還是因為她曾經是胡蘭成的太太,對於這部電影的攻擊基本脫離了電影本體,而是在大眾想像的「漢奸前妻」張愛玲這個人身上做文章。
可能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導致了另外兩部電影疑似張愛玲執筆作品的未署名謎案。
一部是1947年的票房冠軍《假鳳虛凰》,這部電影,本身就是中國電影史的一個傳奇,僅存一個孤本拷貝,在法國的中國電影研究中心,是張善琨的太太童月娟捐贈給紀可梅女士,現在已經捐贈給了資料館,想看到它沒有那麼難了。
桑弧導演《假鳳虛凰》1947年
張愛玲到底有沒有編劇《假鳳虛凰》?
我們可以從時間、空間、編劇、主演和張愛玲個人風格,幾方面來研究這個問題。
《假鳳虛凰》是文華公司1947年拍攝的電影,在時空來說,張愛玲正好也在和文華公司合作中。
編劇署名的桑弧,在這段時間,也是和張愛玲交往比較密切。
《假鳳虛凰》的前身叫《鴛鴦蝴蝶》,本也是給陳燕燕打造的,但陳燕燕覺得自己並不適合喜劇。
而且桑弧和張愛玲之所以有《不了情》的緣分,也是因為桑弧先想拍《假鳳虛凰》被陳燕燕拒絕,老闆陸潔便建議他去邀請張愛玲寫一個悲劇的本子,讓陳燕燕來演。在完成《不了情》後,桑弧還是想把《假鳳虛凰》拍出來,會不會也正好尋求一些張愛玲的意見呢?
桑弧把這個劇本給了黃佐臨,黃佐臨是中國話劇史上頂梁柱式的人物,也有大量的電影作品,他的女兒黃蜀芹是知名第四代導演,黃蜀芹的兒子鄭大聖,也是一個優秀的電影導演。
石揮和李麗華作為男女主角,經常需要和導演、編劇開會。石揮實在離開的太早了,他關於《假鳳虛凰》的資料並不是太多,另一個女主角李麗華活了很久,她比張愛玲小4歲,但多活了22年。
在張愛玲去世後,李麗華接受採訪時說,當時《假鳳虛凰》開拍前,她和桑弧、黃佐臨還有張愛玲開過很多次劇本會。算是側面證明這個劇本裡也有張愛玲的手筆,但是這個說法也有待考證。
李麗華與克拉克蓋博
其一是這個採訪我目前沒有找到具體書面記載,是聽人口述。採訪中李麗華說在文華公司時期經常見到張愛玲,這一點就很讓人存疑。
眾所周知,張愛玲是一個孤僻的人,有嚴重的「社交恐懼症」,胡蘭成看了張愛玲的小說,覺得特別好,要去登門拜訪,都沒有敲開門,就留了一張字條。所以李麗華這個常見,就不太真實。
另外,在《張愛玲私語錄》一書中,鄺文美明確寫道,李麗華和張愛玲第一次相見是在香港,宋淇和她牽的線。李麗華當時籌辦自己的電影公司,需要知名作家做編劇,所以希望鄺文美介紹她們認識。從李麗華和張愛玲在這一面前後的反應,可以猜測她們在上海應該沒有見過。
宋淇和鄺文美說李麗華見張愛玲前有點緊張,連平日喜歡夾雜的髒話都收斂了。而張愛玲見過李麗華後形容,「以前只是圖畫中的美人,還沒有這麼有意思」。從雙方的反應來看,就不像是舊相識。
後來,李麗華和張愛玲在美國又見過一次,目前能找到當事人書面記載的總共就這兩面。
但《假鳳虛凰》裡,的確有張愛玲的痕跡。
《假鳳虛凰》的故事,是一個男女主角假裝有錢人徵婚,反倒終成眷屬的故事,屬於一個較為典型的錯摸結構喜劇。也就是A發出一個訊息,B領錯了情,但A沒有解釋,大家就不斷將錯就錯下去。
在張愛玲的電懋時期,有大量的類似劇本結構作品。但是桑弧前後的編劇創作裡,其實並沒有類似的作品。所以,張愛玲很有可能在桑弧已有的劇本上提供了一些修改意見,包括整體框架、情節點,但沒有實際參與創作。
桑弧1948年拍攝的《哀樂中年》,又是一個中國電影史中的謎題,坊間一直有傳聞《哀樂中年》是張愛玲執筆的劇本。有不少學者認為這個劇本就是完全由張愛玲寫的,包括曾經向宋淇詢問過,宋淇回答這個故事是桑弧構思,張愛玲執筆。
桑弧導演《哀樂中年》1948年
另一種說法是張愛玲有參與編劇,但內容很少,這個是張愛玲自己在1990年做出的回覆。儘管本尊回復應該更為可信,但有學者推測這是因為礙於桑弧的原因,張愛玲不好直接承認。
在臨近1949年的時候,兩人曾有過拍攝張愛玲小說《金鎖記》的計劃,選了張瑞芳出演七巧,但最終未能實現。1950年桑弧拍攝《太平春》,張愛玲還寫影評盛讚了這部電影。但1950年的創作環境,已經和1947年天差地別了。
從《太太萬歲》後,到《十八春》的連載,甚至可以說到張愛玲避居香港,也就是1948年到1952年這段時間,是張愛玲人生裡的一段空白,我們無從得知這四年時光,她究竟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這也是中國天翻地覆的幾年,她作為一個旁觀者,站在一邊,看著這些變化,也為她日後的創作埋下了伏筆。
張愛玲以重返香港念大學為由,離開了大陸,自此再也沒有歸來。她返學了2個月就輟學,跑去日本找自己的閨蜜炎櫻。可見,張愛玲並沒有多真心要完成學業。
再度回到香港後,她需要一份工作,這個時候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新聞處拿到了《老人與海》的版權,登報找人翻譯。張愛玲去應聘,她的英文很好,本身又是知名作家,當然很順利就聘上了。她為這個機構翻譯了不少書,也和翻譯部門的負責人宋淇成了朋友。
宋淇後來成為電懋的內容部主任,也就給張愛玲的電懋時期造就了機會。1956年張愛玲去往美國後,開始跟電懋合作電影,從1957年到1964年,一共寫下了10部劇本。其中《紅樓夢》和《魂歸離恨天》兩部沒有拍攝,《紅樓夢》上文也有提到,張愛玲寫到眼睛生病,但未拍攝,連劇本都遺失了。
《魂歸離恨天》1957年
《人財兩得》、《桃花運》、《一曲難忘》三部拷貝遺失,現存劇本。能看到的僅僅剩下一半:《情場如戰場》、《六月新娘》、《南北一家親》、《南北喜相逢》、《小兒女》。
不過她這個時期的編劇作品儘管密集,遠遠不如《不了情》、《太太萬歲》這樣盛名,我想就算是張愛玲的書迷,都可能鮮少看過幾部。這當中的原因,並非是這些作品本身不夠好,而是一些電影史的原因。
一個是五六十年代處於兩岸三地較為封閉的時代,香港電影中僅有左翼電影公司一支具有一定的大陸影響力,也就是長城、鳳凰這些公司,以夏夢為代表。
另外,從香港影業內部來看,電懋和邵氏雖然同屬右翼電影公司的重要勢力,但因為電懋幾乎全體高層死於飛機事故,直接導致電懋公司一蹶不振,張愛玲的劇本《魂歸離恨天》也是因此沒有拍攝。
電懋後續發展遠不如邵氏,也就代表它前期儘管有不少好作品,但是在後期沒有人去維護這些作品的名聲,例如進行修復、展映和出版發行DVD等等工作,自然在電影史中存在感也下降了。只有很少數一部分到今天仍然保有盛名,像是拿了第一屆金馬獎最佳影片和影后的《星星月亮太陽》,風靡東南亞的歌舞巨片《曼波女郎》,以及王晶的父親王天林執導的《野玫瑰之戀》等等。
編劇這個職業身份在電影史研究裡,又本身就屬於劣勢,除非是極富盛名的劇作家進入到電影編劇行業,又或者是形成了一套類型體系的職業大編劇,否則很難在電影史研究裡留下名字。
當中,又難逃社會結構所導致的性別歧視問題。
所以張愛玲顯赫的名字,就這樣淹沒在了電影史裡。
張愛玲電懋時期編劇的作品有很強的共性,一個是多為改編,或說有改編的影子。像是《南北喜相逢》改編自英國戲劇《真假姑媽》,跟開心麻花的《理查的姑媽》同根同源;
《一曲難忘》有很多《魂斷藍橋》的影子在;
《魂斷藍橋》1940年
《魂歸離恨天》直接改編自《呼嘯山莊》。
另一個,就是多為喜劇,除了《紅樓夢》、《一曲難忘》、《魂歸離恨天》外,其他七部都是喜劇。
不少人對張愛玲這一時期的創作評價並不高,原因也很簡單,電懋、邵氏正是火拼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電影的質量,而是速度。
當然在這個高速時代也是偶有佳作的,像是李翰祥趕製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不僅比電懋拍得快,還成了影史經典。
李翰祥導演《梁山伯與祝英臺》1963年
所以按時交出劇本,就遠比寫出一個高質量的好劇本,要重要得多,這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劇本含金量的下滑。
但是從當時的市場角度來看,張愛玲的劇本是很成功的。她的電影作品票房普遍都非常好,第一部《情場如戰場》就打破了當時香港票房記錄。後續《人財兩得》、《桃花運》也都是票房佳作。
嶽楓導演《情場如戰場》1957年
而且張愛玲編劇作品也可以很好的跟明星制相結合,像是《情場如戰場》就是當時香港電影女王林黛主演。
《桃花運》一舉捧紅了電懋又一個巨星葉楓。
《六月新娘》更是有當家花旦葛蘭主演,演完第二年她也真的成了一個「六月新娘」。
這種成功跟她是一個知名作家幾乎沒有關係,如上文所說,張愛玲大多數電懋時期劇本都是喜劇,跟大眾對她作品風格的認知有些出入,也沒有直接改編自她作品的劇本。
另外,在張愛玲為電懋做編劇期間,似乎她的小說家身份在港臺地區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大概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才開始被港臺重視。
偏偏這種成功也離不開她作為一個職業作家的專業素養。
張愛玲當時住在美國,她的劇本從美國送回後除了一些細節上的修改,考慮到她是上海人,又不在香港生活,可能多少有點認知上的偏差,基本上她的對白和主情節都是不做修改的,儘量保持她的原汁原味。
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僅僅是電懋對於張愛玲能力的信任,也是她的確交出了令人滿意的作品。
在張愛玲電懋時期留存的電影和劇本裡,我個人最喜愛的一部是《小兒女》。
王天林導演《小兒女》
它似乎可以看作張愛玲署名了的一部「哀樂中年」,與桑弧的《哀樂中年》在主題上有較高的相似度。這部電影並非純粹的喜劇,實際上張愛玲在電懋時期的作品都帶有一種本質性的悲涼,《小兒女》更為明顯一些。
片中王引飾演的父親想與王萊飾演的紅顏知己再婚,卻害怕子女的不理解。尤敏飾演的女兒為了照顧自己的父親和弟弟,數次拒絕了雷震飾演的男友的求婚。在王萊和尤敏不知道彼此身份,卻知道彼此難處時,有一段對話。
尤敏說:「你不能再犧牲自己了,將來要懊悔的。」
王萊答她:「我告訴你這些話也是為了勸你,一個人年輕的日子很短,得自己珍重。」
這段臺詞,太像是中年的張愛玲與年輕的張愛玲互相勸誡。年輕的日子過去了,她已經懊悔,而現在的她,也開始學習自己珍重。
在《一曲難忘》上映的那年,香港電影史永遠的改變了。
不僅僅是電懋高層集體死於空難,一代巨星林黛也在這一年自殺身亡,開啟了一個香港女明星自殺風潮,後續包括演出過張愛玲編劇電影的丁皓也自殺身亡。
張愛玲作為編劇與電影的緣分,雖然「一曲難忘」,最終也是「魂歸離恨天」。
大概正因為七十年代張愛玲在文壇的名聲開始復甦,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才有了數部她小說改編電影的出現。從1964年的《一曲難忘》到1984年的《傾城之戀》,已經生生過去了二十年。
許鞍華導演《傾城之戀》1984年,周潤發和繆騫人
張愛玲重回影壇,或說第一部改編自她小說的作品,居然也是她自己第一個改編成話劇的小說,這也算是一種有趣的巧合。
當時的許鞍華是香港新浪潮中一股強勁勢力,拍攝的《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都成了香港電影史的經典,但在兩部激進的作品後面接上了一個《傾城之戀》,讓人有點意外。
可能無論從任何角度去看這部《傾城之戀》,都算不上一個多成功的改編電影。
繆騫人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女演員,她也是一個很好的女演員,但她不是白流蘇,甚至不是張愛玲筆下會出現的女人。除了選角問題,還有文本的問題,過分依賴原著反而有點失去了影像上的節奏感,流水帳一般走完了二人的愛情史詩。
《傾城之戀》的失敗,主要是因為在文學改編的兩個重大關鍵性問題上翻車,一個是選角,一個是文本。
到了《半生緣》的時候,稍微好了一些,至少選角上比較成功,整個電影出來的質感,也相對好多了。不過今年的《第一爐香》,許鞍華的選角被群嘲成了「第一爐鋼」。
許鞍華導演《半生緣》1997年 梅豔芳和吳倩蓮
另外三個作品《怨女》、《紅玫瑰白玫瑰》和《色,戒》的成功,其實也就是在選角和文本上下了一定功夫。
當中但漢章執導的《怨女》算是比較少被提及的一部,他原本是胡金銓的助手,跟許鞍華一樣,在《胡金銓武俠電影作法》一書中,胡金銓還幫他出了櫃。
《怨女》是張愛玲從《金鎖記》裡改出來的一個小說,說來《金鎖記》的電影版本從40年代末蹉跎至今也沒有拍出來。
夏文汐還是非常適合出演張愛玲式女性人物,她有一種洞穿世事的冷冽氣質。但沒想到《怨女》成了但漢章的遺作,兩年後他就因病去世,年僅41歲。
近年因為《見字如面》這個節目,張愛玲給王家衛寫的一封信得以重見天日。
「家衛先生:
很高興您對《半生緣》拍片有興趣。久病一直收到信就只拆看帳單與少數急件,所以您的信也跟其他朋友的信一起未啟封收了起來。又因對一切機器都奇笨,不會操作放映器,收到錄像帶,誤以為是熱心的讀者寄給我共欣賞的,也只好收了起來,等以後碰上有機會再看。以致耽擱了這些時都未作覆,實在抱歉到極點。病中無法觀賞您的作品,非常遺憾。現在重託了皇冠代斟酌作決定,請逕與皇冠接洽,免再延擱。前信乞約略再寫一份給我作參考。匆此即頌
大安
張愛玲
七月五日,一九九五」
當年王家衛希望張愛玲可以給他《半生緣》的版權,於是寫了封信給她,並隨信附贈了自己的電影錄像帶。但張愛玲因為不太會使用錄像帶放映機沒有看錄像帶,同時還寫信給宋淇夫妻,問他們王家衛是什麼樣的導演。
在1995年時,張愛玲還沒有賣掉《半生緣》版權的想法,寫完這封信沒有兩個月,她也去世了,信似乎都沒有寄出去。王家衛雖然沒有拿到張愛玲的版權,但他說自己是以《半生緣》為藍本,拍了《東邪西毒》。
如果有朝一日,王家衛能拍一部張愛玲,想必也會是一個驚世傑作。畢竟他們有著相似的背景,血脈都是從上海流向的香港。
關於《紅玫瑰白玫瑰》、《色,戒》的讚譽已經太多,不用贅述。
侯孝賢的《海上花》原著是張愛玲從吳語小說翻成白話,但作為她的小說改編作品來討論,似乎又有點不夠嚴謹。
《海上花》李嘉欣
所以,不如說兩個八卦。
一個是許鞍華之所以能拿到三個張愛玲小說版權,因為她和宋淇的大女兒是大學同學,近水樓臺先得月。
另一個,則是作為張愛玲文學地位背後的重要推手的夏志清,也很關心張愛玲作品的電影改編問題。他曾提過覺得《傾城之戀》改得不好,《怨女》還算不錯。還盛讚過《色,戒》,李安還邀請他看的初剪版,他還誇了一番湯唯。
作為一個傳奇作家,張愛玲還未有過屬於自己的電影,只有上述的一部電視劇《上海往事》,和取材自她和胡蘭成愛情故事的《滾滾紅塵》。
《滾滾紅塵》張曼玉和林青霞
關於《滾滾紅塵》,我想說的並不算多。當年三毛還託人送了張愛玲兩張電影票,也不知道張愛玲究竟有沒有去看過。在三毛自殺後,張愛玲也問過送票的友人,「她怎麼死了?」
在我看來,《滾滾紅塵》的結局像是三毛對於張、胡兩人的悲涼解讀。
結尾章能才一個人走在茫茫雪地裡,應該是借鑑了《紅樓夢》。
三毛自己散文裡寫過,讀《紅樓夢》裡賈寶玉走在茫茫雪地裡時淚流滿面。有趣的是林青霞演李翰祥的《金玉良緣紅樓夢》,結局正是這樣。
李翰祥《金玉良緣紅樓夢》1977年
三毛或許在幻想如賈寶玉一般一生的胡蘭成,最終也是這個意境離世。但比不上張愛玲一句「收到七千美元稿費和胡蘭成的死訊,想想,算是生日禮物。」
而章能才回大陸渴望尋找的韶華,在50年代初就去世。像是三毛在暗示,從五十年代之後的張愛玲,就已經不是那個「天才夢」的張愛玲了,她的一部分似乎已經死去。
我記得還有過一個舞臺劇,是莫文蔚飾演的張愛玲,當時還算轟動,但沒有留下什麼迴響。未來能否有一部張愛玲傳記電影,我也不抱希望。不僅僅是誰能寫、誰能拍、誰能演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拍的問題。
有首老歌叫《改變1995》,裡面有句歌詞:「張愛玲在秋天渡過了她最後一夜」。
這句歌詞,真的很貼切張愛玲去世時的情景,如果是她本人來寫,大概也難離這樣一個意境。尤其是「秋天」和「最後一夜」兩處,不僅僅講出了時間和事件,也勾勒出了她最後的孤獨。
但我從來不覺得張愛玲的孤獨是可悲的,她自己選擇了孤獨,並不在乎世人的眼光,只想孤身走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