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瓷博物館霍錦湛:弘揚收藏文化 助力佛山「博物館之城」建設

2020-12-23 財經直播間

閣瓷博物館

原標題:專訪閣瓷博物館館長霍錦湛——弘揚收藏藝術文化 助力佛山「博物館之城」建設

文/閒品京華

佛山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嶺南文化的發源地與核心區,其歷史文化遺存豐厚。時下,佛山市、順德區兩級政府大力推動「博物館之城」建設,實現「雙驅雙百」目標,即在2022年前實現國有館及非國有館雙輪驅動、雙翼齊飛,博物館、美術館均達到100家。

有著30多年收藏生涯的順德籍著名收藏家霍錦湛先生,曾被評為「中國民間十大收藏家」,他同時擔任順德文博協會會長,廣東省文史館工藝美藝研究員,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等職務。近年來,霍錦湛先生積極響應佛山市、順德區兩級政府建設「博物館之城」號召,將自己的國香藝博館按照政府要求逐步完善規範,並於今年正式獲批成為順德區在廣東省文物部門備案的第3家非國有博物館。

順德籍著名收藏家,曾被評為「中國民間十大收藏家」,順德文博協會會長,廣東省文史館工藝美藝研究員,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霍錦湛先生

前不久,閣瓷博物館舉行盛大開館儀式。來佛山市、順德區文博部門主管領導,文化界名流,商界精英齊聚一堂,對於霍錦湛先生熱愛和弘揚收藏文化藝術的社會責任與擔當給予高度評價。日前記者慕名到訪閣瓷博物館,採訪了閣瓷博物館館長霍錦湛先生,聆聽他對閣瓷博物館介紹,以及他收藏生涯的點點滴滴。

記者:霍館長,閣瓷博物館整體藏品情況如何?

霍錦湛:位於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大良新城區德勝中路萬科新城灣畔的閣瓷館博物館逾1000平米,該館展示的只是我眾多藏品中的當代工藝美術板塊,即主要是我關注且收藏的早期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陶瓷藝術大師」的名家精品力作。目前閣瓷博物館收藏了當代名家藝術陶瓷作品超過1000件。其中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作品佔比40%,陶瓷藝術大師以及省工藝美術師作品佔比40%,其他中青年工藝美術師作品佔比20%。

霍錦湛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右))

霍錦湛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恩懷(右)

記者:您是如何結緣這些當代工藝美術大師以及購藏到他們的作品?

霍錦湛:我在30歲左右進入收藏行業,迄今約30年的收藏生涯,前15多年我主要從古代藝術品入手。最早收藏的是古代陶瓷及玉器,2000年後開始收藏當代名人家具,在不知不覺中,我的收藏範圍逐步擴大,比如名人字畫、翡翠、現當代國家級大師名瓷等藝術精品均有涉獵。

2004、2005年,我發現當代藝術陶瓷很火爆,很多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甚至比古代陶瓷藝術品還要好。一般而言,古代陶瓷藝術品工藝精湛,用料很足,很多都是皇帝御用品。相比之下,當代藝術陶瓷則更具創意性,尤其是很多工藝美術大師將國畫等傳統元素融入到陶瓷裡,造就了一個時代的美學典範。值得一提的是,當代藝術陶瓷市場流通性強,收藏當代陶瓷藝術品,無論是價格還是涉及到年代鑑定等問題,均比收藏古代藝術品更加輕鬆、更加放心。

霍錦湛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賣九(左)

2005年,是我收藏生涯的一個裡程碑,那年我從廣東輾轉到杭州,又從杭州抵達景德鎮拜訪了陶瓷四大名人王錫良、張松茂、戴榮華、李峻。通過走近大師與其交談,學到了不少陶瓷知識,通過與他們相知相交,結識了不少其他名家與藏家,以致於我迄今所收藏的當代名家藝術陶瓷作品的渠道,不僅有源自名家本人、景德鎮陶瓷專業經銷商,更有早期名家通過展銷散到中國香港、澳門地區,以及來自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其他國家。

霍錦湛(右一)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戴榮華(中)

與此同時,2006至2013年,每年我都帶領多位收藏家去北京等地參與各大拍賣行的活動。我的收藏不少是在此拍買回來,當時幾大拍賣行都非常重視順德的收藏家,因為我們不僅有拿出去拍賣,同時也有拍賣回來進行收藏的。

霍錦湛與黃花梨大師伍炳亮(右)

記者:請介紹幾件國瓷博物館珍藏的且具有代表性的當代名家藝術陶瓷作品?

霍錦湛:早期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陶瓷藝術大師」稱號的名家如王錫良、李菊生、張松茂、李峻、戴榮華、王隆夫、王恩懷、鍾連生、黃賣九、陸濤、陸如、畢德芳、張育賢等人的作品,我收藏的比較著重而且比較豐富。現選取三件作品給大家詳細介紹。

霍錦湛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秦錫麟(右)

霍錦湛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菊生(右)

第一件:青花釉裡紅國色天香瓷瓶。這件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菊生先生的作品。上個世紀80、90年代,很多工藝美術大師跟隨政府或者一些文化機構去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搞展覽展銷,當時能參加出國展的大多是非常不錯的作品。展覽所在地的華人只要相中了作品,很樂意花錢購藏。時間久了,這類作品經過華人之手又再次流通到市場上。行業內將專門做當代藝術陶瓷流通的經銷商稱之「查戶口者」,即一件優秀的藝術陶瓷作品是哪個大師製作的,參加了哪些展覽,曾經被誰收藏過,現在藏品又在何處?他們都會像查戶口一樣摸得門兒清。

青花釉裡紅國色天香瓷瓶

我跟李菊生大師的作品青花釉裡紅國色天香瓷瓶結緣是在2008年奧運前夕,這件藏品是我通過專門做藝術陶瓷的經銷商從新加坡高價回購的。由於青花釉裡紅,特別難燒,遇高溫易融化,燒製成功率不到30%,再加上瓶身畫面是新疆美女,異域風情、神情自若、美麗動人,所以這件藏品是極其珍貴的。2007至2013年,北京不少拍賣行找到我想以過百萬價格起拍,但是我覺得精品不可多得,一旦參加拍賣就意味著失去,因此一直不忍割愛。

錦繡谷清酒瓶

第二件:錦繡谷清酒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先生早年去日本展覽,一日本藏家看上了王老師的藝術陶瓷作品,於是邀請王老師做一些清酒瓶購藏。回國後,王大師創作好清酒瓶後交給該日本藏家。我曾跟王老師在景德鎮有幾次見面。我收藏了他不少作品,但是這件作品卻不是從他本人手中收藏,而是通過專業藝術陶瓷經銷商,也就是「查戶口者」從東京回流而獲得。

春色瓷瓶

第三件:春色瓷瓶。據說2007年中國嘉德拍賣行當時想選一件當代頗有影響力的藝術作品作為重點題材進行拍賣,最後他們選上了工藝美術家王步的兒子——中國工藝美木大師王恩懷來創作。據悉,王恩懷自幼起他父親王步就不允許王恩懷學習他的風格,而是找其他藝術家如劉雨岑等珠山八友藝術家來教王恩懷,因此王恩懷作品風格完全不同於其父親王步。王恩懷製作的青花釉裡紅是以粉彩為主,題材是花鳥果實。 2007年嘉德拍賣行邀請王恩懷創作一件陶瓷藝術品用於嘉德拍賣畫冊的封面,即作為主打拍品,深受拍場藏家青睞,80萬被一藏家購藏。那時候,王恩懷市場價還沒有漲起來。到2011年,我有緣結識該件藝術作品時,幾倍高價才將其收入囊中。

記者:這麼多年來,您一直在為民間收藏事業不辭勞苦,為當代名家藝術陶瓷收藏事業四處奔波,您最大的感受與收穫是什麼?

霍錦湛: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從沒有博物館到有博物館。沒有博物館時,我只能夠關上門在家裡欣賞藏品;有博物館後,我可以邀請好友一起到館中欣賞藏品,這樣來交流的朋友就多了。在珠三角酷愛藝術收藏的朋友很多,有個屬於自己的固定場所,經常搞一些交流活動,本身也是在傳承與弘揚收藏文化。

我最大的收穫是很快樂!每個人在一生中總是有一兩方面的愛好,我的愛好就是將賺來的錢一部分用來買點喜歡的物件,最後建一個屬於自己的博物館。人生奮鬥一定程度,總會退休。現在我退休了,建設博物館的目標也實現了,能夠自由自在地利用閣瓷博物館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每每想起來,很開心!

記者:閣瓷博物館接下來的運營規劃是什麼?如何助力佛山市、順德區打造「博物館之城」?

霍錦湛:接下來,我們要打造屬於閣瓷博物館自己的IP。近期,我們使用AR技術,建立了閣瓷博物館的數字博物館,使用文化+科技賦予閣瓷博物館新的展覽展示形式與線下進行互補,以此滿足後疫情時代廣大收藏愛好者對博物館與時俱進的文化需求。

在我看來,一座城市的發展與其歷史文化底蘊密不可分,而博物館則是反映一座城市的發展簡史,肩負著地域文化闡釋的職能。當前,佛山市、順德區正在推動高質量文化導向型名城和「博物館之城」建設,作為順德當地的民辦博物館,今後,我們要要經常搞活動,爭取每個季度搞一場有主題的文化交流活動。以優質的活動策劃內容,增強社會公眾與閣瓷博物館之間的粘度,在互動中傳揚博大精深的收藏文化。

記者採訪手記:博物館,不單單連接起人類文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還串聯起文創、宣教、旅遊等產業,成為城市文旅融合的典範。退休前霍錦湛先生經營多年企業,是當地中小民營企業家之一。退休後,他有了更多空閒時間,進行文化藝術收藏。作為順德區文博協會會長,霍錦湛先生投入博物館事業,致力於為推動佛山市、順德區「博物館之城」建設貢獻力所能及的力量。我們相信,在霍錦湛先生帶領下,閣瓷博物館必將會迸發它獨特而蓬勃的活力,譜寫出講好收藏藝術故事,傳播收藏文化的美妙樂章。

相關焦點

  • 博物館之城"系列報導十五
    自2016年啟動「博物館之城」創建工作以來,我市納入「博物館之城」系列館的共有60座,包括博物館、非遺館、陳列館等,成為助推潮州文旅融合發展的亮點。 「博物館之城」欄目將推出構建多元化博物館體系的系列報導,講述這些記錄古今城市文明、描繪多彩潮州的文化故事。 本期推出的是:仰中美術館、己略黃公祠、博藝坊藝術家具研究院、雅正奇石館。
  • 金湖苑,潮州嵌瓷博物館
    潮州的祠堂廟宇屋脊上總是龍飛鳳舞、虎嘯蒼穹,壁照上則麒麟踏雲、魚躍龍門,更引人入勝的是那些金戈鐵馬、青衣銀甲,宛若一出大戲唱屋頂,這就是潮州嵌瓷。嵌瓷是潮汕地區特有的工藝品種,是潮州傳統建築藝術瑰寶​!潮州宗族祠堂屋頂「嵌瓷」傳承人盧芝高為了使嵌瓷這一藝術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在潮安區金石鎮湖美村的私家庭院「金湖苑」,創建了潮州嵌瓷博物館!
  • 法國吉美博物館藏宋瓷
    法國吉美博物館中藏有自18世紀以來的中國藝術品兩萬餘件。 在考古領域主要有: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商、周朝的青銅器及其馬飾車具、銅鏡、古幣和漆器等。 在雕塑領域,除了一些展現佛教藝術的大件作品外,還有漢、唐時期的收藏。
  • 博物館日報(第307期)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制定《中國博物館法》
    「又綠江南:南京都市圈八城文物聯展」海報(圖片來源:南京市博物館)【中國】石龍鎮博物館:5月23日,「《童年拾趣》——陳劭全連環畫收藏展」在東莞市石龍博物館一樓臨展廳開展。展覽展出由石龍籍工筆畫家陳劭全珍藏的近2000冊連環畫,以及他臨摹的10件連環畫作品、10件由老連環畫家昔日創作的手稿原件等。
  • 段鋮剛複製的宋朝湖田影青瓷被中國陶瓷博物館收藏
    2015年7月,陶瓷博物館新館建設計劃布置一個宋代品茗文化空間,中國陶瓷博物館徵集館藏展品,需要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瓷複製品作為開放陳列展覽。宋代 青白瓷茶具(被中國陶瓷博物館永久收藏)宋代 青白瓷茶具(被中國陶瓷博物館永久收藏)段鋮剛說,「這件瓜稜執壺複製起來有一定難度,包括它的釉色都是經過多次實驗、嚴格調配的。北宋時期的藝術特徵我們也還原的很好。」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宋瓷珍品賞析
    記得他常常把自己收藏的宋瓷實物和大量的瓷片帶到課堂,讓我們用他的高倍放大鏡仔細觀察、學習。他也是我在美院學習期間唯一把我們帶到北京故宮瓷器館現場講授、解惑的教授。他對宋代陶瓷的精到分析,令我受益至今。而他對海外中國陶瓷收藏的關注,也讓我多年來一直對所到過的海外博物館的中國陶瓷藏品多加留意。宋代陶瓷器在海外的收藏,以日本、英國和美國為多,其中不乏相當數量的精品。
  •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建設國家二級博物館紀實!
    就在剛剛不久,逸夫博物館被中國博物館協會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為湖北省高校中首個獲此稱號的高校博物館,這既是對逸夫博物館發揮陳列展覽與科普文化服務功能的肯定,更是對博物館未來建設的鞭策和激勵。  多年來,逸夫博物館緊密圍繞學校建設地球科學領域國際知名研究型大學辦學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雙一流"建設,立足學校、面向社會,不斷提高管理服務水平,廣泛傳播地學知識,大力弘揚地學文化,精心打造地學特色育人平臺,講好地大故事,開展了系列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以及系列特色展覽,獲得了系列重要獎項,博物館社會影響力和美譽度不斷提升。
  •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中國瓷
    V&A是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的縮寫,位於倫敦,是世界上最大的裝飾藝術與設計博物館。館內永久藏品超過450萬件館名是為了紀念艾爾伯特親王和維多利亞女王而命名。該館成立於1852年,藏品種類眾多,涵蓋歐洲、美洲、亞洲及非洲的藝術品。
  • 東莞國家等級博物館增至10座,「博物館之城」已然成形!
    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共有74家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21家被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225家被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由東莞市文廣旅體局指導參評的7家博物館全部入選,成功率100%。
  • 追求與奔波——訪詩城博物館館長趙貴林
    初識今年已76歲的詩城博物館館長趙貴林,是在2020年11月參加重慶市奉節縣的一次文化活動中。  「這是我一輩子的追求,一生最後的奔波。」在談起他以一人之力創辦詩城博物館時,趙貴林這樣說道。  為了了解他的「追求」與「奔波」,我走進了他的這座已全國聞名的詩城博物館。  濃縮奉節前世今生的館藏  博物館位於奉節縣白帝城風景區旅遊碼頭,三樓一底的一幢建築展示了奉節老城的建築風貌。  「煙塵中蹣跚於老街深巷,拾磚撿瓦,銖積寸累,茹苦含辛,三載方成,展滄桑老城之風情,揚千古三峽之文化。」
  • 為一塊磚、一片瓦,建一座博物館,這12座專題博物館在收藏什麼?
    和綜合類博物館不同,專題博物館是以某一題材,比如青銅、瓷器、簡牘等某一具體方面為主的專業性博物館。它們大都個性鮮明,具有地方特有的文化底色。 除了那些你沒想過、沒聽過的「寶貝」,被好好珍藏著。那麼,這12座專題博物館,都在收藏著什麼呢?
  • 濰坊青州市:加快博物館新館建設 打造文化發展「新地標」
    ,以更高標準、更大力度,全力推進項目建設,打造科技和文化新地標。初冬時節,寒意漸濃,但在博物館新館建設現場仍舊是一派火熱的施工場景。三百多名工人分多個作業展開鋼筋綁紮、模板搭建等各項工作。青州市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其前身益都縣博物館始建於1959年,1989年遷入現址,館藏各類文物5萬餘件,國家珍貴文物3000餘件。
  • 「墨潤粵中 雅匯淼城——中國書畫名家邀請展」12月28日將在佛山...
    >承辦單位山東琛睿文化藝術傳媒廣東省佛山市三水春消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單位山東魯王府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山東周公智慧財產權有限公司濟南春浦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濟南澤名廣告傳媒有限公司玄谷畫廊法律顧問山東圓夢律師事務所
  • 大英博物館不得不看的十件宋瓷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設有近百個展廳,幾乎囊括了全世界各個地區的文化。對於我們這些中國陶瓷愛好者來說,怎麼能不去中國展廳看陶瓷?藏品幾乎貫穿中國整部陶瓷史,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到東漢的原始青瓷,從隋唐的白瓷、三彩,再到宋、元、明、清的瓷器,種類之廣、品質之高,令人目不暇接。
  • 博物館日報(第310期)《博物館、博物館從業者與新冠疫情》報告發布
    【黑龍江於「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推出20項文化活動】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全民堅定文化自信,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黑龍江省將舉辦線上展覽、直播、評選、講座、雲演藝5大系列20項活動,以此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
  • 鄭州市積極推進博物館建設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重要的文化符號。2020年即將精彩收官,鄭州博物館建設進展情況如何?博物館建設全面提速據了解,為全方位提升博物館的檔次水平,我市把建設一批高層次、高質量的國有骨幹博物館作為重要抓手,全面構建黃河文化、中原文化對外展示的「新窗口」和城市「會客廳」。
  • 臨沂市博物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3日訊 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公告。臨沂市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沂水縣博物館、山東省天宇自然博物館、臨沂天澤木文化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 收藏家北雁南飛, 「非國有博物館熱」持續升溫
    收藏家北雁南飛, 「非國有博物館熱」持續升溫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如何進行規範化、精細化管理?與綜合型國有博物館不同,在廣東,非國有博物館以歷史類和藝術類居多,突出反映了廣東地區傳統文化、社會結構和產業特點,不僅展品獨具特色,也往往具有獨到的審美風格和辦館理念。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背景下,「非國有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大量從業人員湧入的同時,整個行業需要怎樣的「冷」思考?面臨重重考驗,政府、博物館、公眾如何走出一條良性互動的「新路子」?
  • 藝術 | 北京歷史與文化藝術的殿堂:首都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於1953年開始籌備,1981年正式對外開放,原館址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孔廟。作為北京市「十五」期間重點文化建設工程,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項目的立項申請,於1999年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2001年經國家發改委報國務院批准實施,2001年12月正式奠基興建。
  • 百度百科博物館計劃2.0全面升級:助力博物館完成數位化蓄能
    它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不僅是國家的「金色名片」,也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和生生不息的實物見證,更是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根脈。《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促進文明交流互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