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經典歌曲,我們每個人都能說出很多很多首。
比如Beyond的《光輝歲月》、張學友的《吻別》、王菲的《我願意》、張惠妹的《聽海》、周杰倫的《晴天》、信樂團的《死了都要愛》以及《我們的歌》第二季競演歌手張信哲的《愛如潮水》、孫楠的《你快回來》、李玟的《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等等。
樂壇日新月異,潮流變幻無常,聽眾的喜好難以終始,而經典歌曲能經得起種種考驗,在一個年代開花結果,在隨之而來的代代芳華永駐。
可以說,經典歌曲不僅旋律好、詞句好,還有個共同的特點——年代感。不經歷幾多時年的沉浮、億萬耳朵的取捨,一首歌難成經典,畢竟歷久彌堅。
然而,事無絕對,世間有著「意外」和「萬一」,令人欣慰的則為驚喜。在《我們的歌》第二季第六期中,或許就有這份驚喜。
早在節目播出前,我們便從預告片中得知:孫楠和鄭雲龍翻唱毛不易的《一葷一素》。這不免讓人為他們兩人和這首歌捏了一把汗。這首極度私人化的音樂作品,是毛不易為追憶母親而創作的。毛不易特意定了頗為深沉的調式,讓這份回憶徐徐展開,讓這份情感款款傾訴。從歌詞和情感上來講,這首歌越是重聽,就越是讓人堅定:這是別人難以染指的歌曲,它只屬於毛不易。不知節目組是如何談下這首歌的版權的,或許是孫楠和鄭雲龍的專業水準叫人放心吧。可不論為何,周日一定有不少毛毛粉懷著惴惴的心在看節目。前奏響起,編曲做了升調處理(一個半key)。這不難理解,每個歌手都有自己的音域舒適區,況且孫楠和鄭雲龍以中高音見長。孫楠和鄭雲龍在《我們的歌》第二季現場演唱《一葷一素》這樣一來,另一憂慮頓生:兩人會不會在高潮互飆高音,把對母親的思念表達得洶湧澎湃?而這與原創者的發心不符。鄭雲龍唱響第一小節,娓娓道來,沒用美聲唱法,而是把情感和氣息通過一個狹小的情緒出口緩緩釋放。孫楠延續了這一情緒,伴隨著點點琴鍵聲和弦樂聲,一路克己,生怕吵醒「熟睡的孩子」。高潮來臨,歌曲再度升key,但兩人並未大開大合演繹,依然蘊積真情在心口之中輕吐,情緒拿捏得死死的。在尾聲,孫楠順承「月兒明,風兒輕」的歌詞,巧妙接唱了《搖籃曲》,讓整首歌在世人皆知的溫柔旋律中安全落地。鄭雲龍回過頭去,遙望舞臺一邊的媽媽演員把襁褓中的睡寶寶放入童床中,仿佛在說幸好沒吵醒他。這一幕恰恰呼應了歌詞「一定是你來時太小心,知道我睡得輕」。歌、情、景在這一刻融合之至。此番表演,我們不難看出,孫楠並不孫楠,鄭雲龍也並不鄭雲龍。然而,他們通過這場頗為「克制」的演唱奉獻了全場最佳live,贏得了最高票數,並擊敗同組熱力四射的李玟和小鬼直通盛典。從隊友和不少觀眾的眼淚中可知,他們深得這首歌的精髓,唱痛了每位心有所系的觀眾。擔心變安心,安心變開心,這首歌在大眾電視節目上終於有了一版標杆式的翻唱。一首經典歌曲,不僅需原唱奉獻iconic表演,還要翻唱者有精彩的「致敬」演繹,也可理解為一種背書形式。後者既能強化歌曲的普及力度,又能印證歌曲的藝術水準。早在2020年年初的《歌手·當打之年》中,毛不易就現場演繹了《一葷一素》。那次表演引發熱議,毛不易唱得聲情並茂,卻未能打動被其他大嗓門歌手聲濤駭浪淹沒的現場500位大眾評審。毛不易在《我是歌手·當打之年》現場表演《一葷一素》可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場live讓電視機前的觀眾迅速受落,真正意義上把歌的受眾範圍從歌迷圈拓展到全聽眾。很多人喜歡這首歌,並在平日裡哼它的調調。這對於《一葷一素》而言,可謂喜事。要知,一首好歌若不被傳唱,那麼它只是好歌,而無法成為經典。傳唱度是衡量經典歌曲的一項要素。這首歌面世至今,僅兩年有餘,卻被各路音視頻達人不斷翻唱。隨便在哪個熱門視頻社交或音樂試聽平臺上搜索「一葷一素」,界面都會跳出精心打磨的幾十首,甚至上百首翻作。由於這首歌的調式對大多數男生友好,它在K歌app上的熱度始終不減。可以說,這首以親情為主題的歌曲,已然從一首私人情感作品變成泛情感作品。每個喜愛這首歌的聽眾,都有它所對標的一位親人。追憶逝者,珍惜生者,一首歌就這麼讓世間生發了縷縷真情。縱觀中外樂壇,特別是在流行音樂的發源地——歐美樂壇,追憶親人的金曲為數不少,比如吉他之神Eric Clapton難掩喪子之痛的Tears In Heaven,節奏布魯斯天王Luther Vandross思念父親的Dance With My Father,以及流行天后Mariah Carey在我國頗火的Bye Bye等。這些經典歌曲和《一葷一素》一樣,無不以親情動人,唱作人的切身感受賦予了歌曲真實的情感(真真切切)和樸實的詞句(簡簡單單),就像「聊家常」一樣,可輕易叩開聽眾的心扉,去共情心腸柔軟的人,也去共鳴經年相似的人。可以說,這類主題的音樂作品,或許生來就贏在了歌曲傳播的起跑線上。旋律悅耳、詞句感人、受眾廣泛、傳唱度高,往往可以成就經典。不過還有錦上添花的一項,可說是加速器,也可說是催化劑,它就是文化滲透力。一首歌在文化中所發揮的作用,很難量化,但有些影響是我們肉眼可見的,比如它在影視、戲劇或文學作品中的乍現。在隨筆集《有沒有一首歌讓你熱淚盈眶》中,就有《一葷一素》的影子。這是一部青春文學作品,有54篇成長故事。作者們都在以各自的一段青春苦樂回答「有沒有一首歌讓你熱淚盈眶」。每個故事都有一首「主題曲」,這其中不乏經典歌曲,比如羅大佑的《你的樣子》、辛曉琪的《味道》、孫燕姿的《天黑黑》、陳奕迅的《十年》和伍佰的《挪威的森林》等。經典歌曲出沒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它附和著我們低潮的刻骨銘心、高潮的激情蕩漾。總之,人生因它而更加波瀾起伏。恰巧,書中有兩個故事以《一葷一素》為「主題曲」,分別是《母愛的痕跡》和《那個女人》。《母愛的痕跡》中,《一葷一素》猶如一把記憶枷鎖的鑰匙,每每響起,作者沐遙都會陷入思念的漩渦,難以自拔。陽臺的花叢、過冬的毛衣、可口的飯菜,皆出自母親那雙靈巧的手。沐遙回憶,「若是哪道菜合我胃口了,她幾乎就不會再吃上一口」。母親與沐遙有一次久別。到底有多久?久得她出院回到家時,沐遙都無法相認。她瘦若枯槁,沐遙呆若木雞。當沐遙被她溫柔地喚起名字時,瞬間淚崩。從那天開始,沐遙「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變成祝她永遠平安」,可心驚膽戰的一天最終還是來了。母親她……走了,房子變得空落落的,陽臺的花兒沒多久就紛紛凋謝了。那一刻,「我想到以後出門時再也聽不到她的囑咐,就會黯然淚下」。在一堂周會課上,當老師問同學們打算在母親節送媽媽什麼禮物時,沐遙靜靜地縮在角落裡,逃避這一話題,「那一節課過得非常慢,慢到分分鐘都令我倍感煎熬」。在故事的最後,沐遙像毛不易一樣感慨:此去經年,她如此想念母親,母親卻從未光臨過她的夢。她在《一葷一素》的唱詞中找到了答案,並且堅信「母愛無處不在,不論她在,還是不在」。《那個女人》是一個關於母女和解的故事。母親重男輕女,將剛出生不久的女兒寄養在小姑子家。女兒始終把自己的姑姑當成母親,直到四歲的一天,被親生母親接走。「雖然我有千萬個不情願,但姑姑說,那個女人就是我的媽媽。」回到自己家後,女兒並不招母親待見,好吃好玩的都給家裡的男孩。女兒還經常被罵道:「你個賠錢貨!他要是有個三長兩短,你十條命都不抵他一個!」女兒到了青春期,處處與母親作對。春去秋來,她們之間從未休過戰,直到女兒成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後,這對母女關係才有了微妙的變化。母親病倒了,女兒協助保姆照顧她,平日裡總會邊收拾房間,邊播放音樂給臥床的母親聽。只有聽到《一葷一素》時,母親才讓女兒反覆播放,後來母親還能哼唱幾句。旋律中,母親耗盡了最後一絲年華。女兒給她守靈時,透過滿腔的恨意,窺探到她溫情的一面:無論她嘴有多兇,餐桌上永遠有兩葷兩素,口袋裡總有她偷偷塞進去的學雜費和生活費……創作者自發地將他人作品「植入」在一幀畫面或一行文字中,這正是文化滲透力的一種體現。由上可見,我們似乎沒有理由去阻止這首「年輕」的歌謠成為經典。倘若最短時間「修成正果」是一項紀錄,那麼我們就該鼓勵後來者勇於破紀錄。此外,《一葷一素》能感動當今的兒女,也定能感動日後的兒女。因為——母親各有不同,而母愛是一樣一樣的。父親和父愛,亦然。這是對青春記憶的一次收集。13天主題徵稿,902則真誠故事,54篇入圍佳作,每一篇都將「歌」「情」「文」三者極致融合,不論是青春苦樂、成長頓悟,還是真情大愛、風雨兼程,都在回答「有沒有一首歌讓你熱淚盈眶」,為讀者送上一個個感人肺腑、耐人尋味、催人奮進的青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