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藍色的天空裡,懸著無數半明半昧的星。
——四年級上冊《繁星》
字形演變:
字義解釋:
本義:從日從未,未也表音。讀作mèi。「未」,從「生」處於「木」,指枝頭上綻出的新芽或花苞,表示細微、不明之意。「日」,太陽。表示黎明之前,太陽即將出來的那段時間。如「昧旦」。
轉義:由於黎明前,光線幽暗,從而引申指暗、隱藏、隱瞞。如「幽昧」、「半明半昧」、「曖昧」、「昧良心」。或比喻指糊塗、莽撞。如「愚昧」、「冒昧」。
關聯漢字:
跟「昧」一樣,以「未」為聲旁的諧聲字,一般也有細微的意思。如:
味(wèi):從口從未。本義是指舌頭嘗東西時所嘗到的酸、甜、苦、辣、鹹、麻、鮮等滋味;或鼻子所聞到的香、臭、臊、腥等氣味。也可引申指心理所感悟到的喜、怒、哀、樂等;皮膚所觸摸到的冷、熱、滑、澀、痛等。這些感覺都是細微的,難以名狀的;甚至只是感覺得到,卻並不可見的。如「山草和野花的香味」(四年級上冊《走月亮》),指氣味。「嘗嘗大家都看著我、給我鼓掌是什麼味道」(四年級上冊《一隻窩囊的大老虎》),指心理的體味。
寐(mèi):睡覺。人在睡覺時,雖然躺著沒動,但也是有細微的意識和感覺的,也會作夢;甚至有時還會說夢話,作動作。所以也有幽微的意思。如「夢寐以求」。
妹(mèi):年齡比自己小的女孩子。本義當指未婚的少女。
「末」跟「未」的字形相近,容易寫錯,需要注意辨別。「末」是在「木」的上面劃一筆,表示樹梢,所以也有細微、末尾的意思,但卻是具體可見的。讀作mò。如:
茉(mò):茉莉花。花瓣細小。
沫(mò):液體形成的許多細泡。
文化連結:
三昧
「三昧」是佛教用語,梵(fàn,古代印度)語samādhi的譯音,跟漢字「三」和「昧」的含義都沒有直接關係。它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與漢字「定」的意思有些相近,指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專注於某一境界。其實,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要想完成得好,都需要靜下心來才行。因此,「三昧」一詞常被借來指某種技藝的訣竅(jué qiào,要害,關鍵性的好方法)。如:媽媽深得廚藝三昧,菜炒得特別好吃。
有個傳說故事,很能說明「三昧」對於修行的重要性。
唐代有個叫知玄的和尚,出生於四川眉州,少年時為了學佛,到處拜訪各地的寺廟。曾在一個廟裡,與另一個不認識的和尚住一起。這個和尚得了重病,周身長滿了惡瘡。知玄不但沒有嫌(xián,討厭)棄他,反而悉心地照顧他。
不久,那位和尚的惡瘡治好了,對知玄十分感激,臨別時,對他說:「你以後如果碰到什麼難處,請到西蜀彭州九隴(lǒng)山來找我,我一定會設法幫你解決。記住,山的左邊有兩棵大松樹連在一起,那就是我住的地方。」
唐懿(yì)宗鹹通年間,知玄因為德行高深被皇帝封為悟達國師,還賜給他用沉香裝飾的寶座。知玄坐上寶座後,洋洋得意,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很快,他的膝蓋上便長出一個大瘡。瘡的樣子跟人臉一模一樣,還能像人一樣開口吃東西。想盡了辦法也沒能治好。
知玄突然想起那位和尚臨別時所說的話,便前往西蜀彭州九隴山,果然在兩棵相連的大松樹下找到了他。知玄將自己長怪瘡的情況一說,和尚安慰說:「不要擔心,只要用清泉水洗一洗就會好。」
第二天清早,和尚帶著知玄到巖下清泉洗滌(dí)。知玄剛要捧水來洗時,人面瘡竟然大聲說起話來:「你知識廣博,見解深遠,但不知是否讀過《漢書》中的《袁盎(àng)晁(cháo)錯列傳》呢?」知玄嚇了一跳,定了定神,回答說:「讀過。」人面瘡又說:「那個袁盎就是你的前世,而晁錯就是我。當初,你腰斬了我,我對你十分痛恨,一直都在尋求報仇的機會。可是你十世以來,都是很有修為的高僧,總有神在旁守護,使我沒有機會下手。這次你被封為國師,變得驕傲了起來,動了名利心,損害了你的德行,我才有了機會報仇。現在,蒙聖人迦(jiā)諾迦尊者出面來調解,賜我三昧法水,我就不再為難你了。」說完,人面瘡便消失了,而僧人和廟宇也都不見了。
知玄這才明白:那位僧人就是聖人迦諾迦尊者;是自己貪圖名利,沒有做到三昧,才蒙受了災難。從此便隱居在九隴山,寫成《慈悲三昧水懺》,早晚恭敬禮誦,來報答迦諾迦尊者的恩德。又四方募(mù)集錢財,修建了上、中、下三昧水寺。這座禪林至今還在。
成語典故:
負恩昧良
釋義:昧:隱藏;良:良心。辜負恩情,不講良心。如:人活一生一世,就要站得端行得正,負恩昧良的事不能做。
出處:清代李汝(rǔ)珍《鏡花緣》第四回:「不意今日群芳大放,彼獨無花。負恩昧良,莫此為甚。」
《鏡花緣》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創作的長篇小說。第四回是以「牡丹花城」洛陽為背景編寫的情節。
一日,後周女皇帝武則天同太平公主在暖閣飲酒時,喝醉了。見臘梅盛開,芳香撲鼻,十分高興,便要往群芳圃(pǔ)、上林苑(yuàn)去賞花。這時正值殘冬,除耐寒的梅花外,其它花早就沒有了。可武則天已經醉得一塌糊塗,狂妄地認為自己貴為女王,百花都應該聽她的。可到花園時,見到的儘是一派枯枝。太監為了敷衍她,要她下一道聖旨,明日來看。武則天真的就寫了:「明朝遊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催。」太監將其貼在花園中。
臘梅仙子同水仙仙子接到聖旨,忙給管花的百花仙子送信。誰知百花仙子在麻姑那裡下棋,因為下雪沒有回到自己的洞府。仙子們尋她不著,只好各自回去開花了。只有牡丹仙子非要找到百花仙子,經她同意才肯去;結果不但沒有找到百花仙子,反而誤了開花的時辰。
第二天,武則天酒醒了,想起昨日的作為,正不知如何是好時,太監來報信說,百花開了。武則天便來賞花,見其它花都開了,只有牡丹沒有及時開放。氣得武則天大罵牡丹負恩昧良,命人將它們全部從京城長安移栽到洛陽。從那以後,天下牡丹,只有洛陽最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