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統一美國的故事

2021-01-18 鳳凰網

林肯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內戰邊緣入主白宮的總統。

在他當選後的第四天,南卡羅來納議會率先投票表決退出聯邦。就連南部脫離聯邦也獨具特色:它不是密謀,不是先揭竿而起,而是通過票決的方式。

林肯針鋒相對。

在1861年3月4日第一次就職演說裡,林肯宣稱,從憲法和法律上來看,聯邦不容分裂,任何一個州都不能單憑自己的動議合法地退出聯邦。

對照美國脫離英國的歷史和美國憲法,林肯理直氣壯的說法其實有些強詞奪理,自然也無法讓南方心悅誠服。

一個多月後,南軍炮擊薩姆特堡。內戰無可挽回地開始了。

不過林肯並不是一個樂於看到流血的政治家,他一直在尋找避免流血的途徑。1862年3月6日,他向國會提出通過贖買方案有償解放奴隸:「單單從財政或金錢角度來看,……用這次戰爭的日常開支來按照合理估價贖買任何一個被指名的州中的全部奴隸,將是多麼輕而易舉。」

林肯的帳是這樣算的:戰爭不到半天的費用,就能贖買德拉瓦的以四百美元計算的全部奴隸--這次戰爭的七十八天費用,就能贖買以同樣價格計算的德拉瓦、馬裡蘭、哥倫比亞特區、肯塔基和密蘇裡的全部奴隸。

聯邦國會通過了一項贊成根據建議的條件解放奴隸的決議。但南部不予理會。

儘管林肯對奴隸制深惡痛絕,而且後來還以解放者著稱,可他起先主要是為保全聯邦。

在第一次就職演說裡,林肯明確地表白,他沒有合法權利直接或間接地去幹預蓄奴州的奴隸制度。戰爭開始後將近一年半的時間裡,林肯都在想不去觸動奴隸制。1862年8月,針對一封題為《二千萬人民的祈求》的公開信,林肯表示:「我在這場鬥爭中的最高目標是拯救聯邦,而既不是保全奴隸制,也不是摧毀奴隸制。」如果僅靠聲稱聯邦不容分裂,並不惜以大炮來維持的話,即使南伐成功,用刺刀把南部諸邦又和北方串在了一起,林肯也不會流芳百世。他頂多不過像俾斯麥之於德意志,嬴政之於秦帝國。這和獅子或大猩猩爭搶地盤沒有太大的區別。

林肯沒有止步。隨著1863年1月1日《解放宣言》的發表,戰爭演變成了為自由和人道而戰。在林肯的戰旗下,完整的疆域同時也必須是自由的樂土:「我們要使國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長存」。在第二次就職演說中,林肯乾脆就說,佔美國人口八分之一的黑奴,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和重大的利益,這種利益是戰爭的根源,而反叛者的目的是要加強、永保和擴大這一利益,為此不惜以戰爭割裂聯邦。在奴隸制問題上,南方最後陷入了百口莫辯的窘境,而林肯卻在歷史上獲得了南方再也無法爭奪的道義制高點。林肯既象徵著自由、平等,又高舉著統一的大旗。事後看,也許我們覺得代表正義的林肯必勝。

實際上,當時的局勢充滿了懸念。

1864年下半年的總統大選,是美國的一個坎。因為它將決定美國未來的命運。這次大選實際上是北方就戰爭問題舉行一次公民投票,美國人民將就是戰還是和,用選票做出自己的抉擇。

1864年6月7日,林肯再次被共和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雖然林肯在1864年6月16日一次保健義賣會上說,這場戰爭已經打了三年,為了美國人民,即使戰爭還要打三年,也要把在整個國家疆域內恢復政府權力這條路線貫徹到底。可是,憲法沒有授權總統可以自行決定將解放戰爭進行到底。如果不能再次當選的話,他也沒有權力選擇一個你辦事我放心的總統接班。繼續戰鬥的說法,不是下達最高指示,而是林肯向美國人民申明政見,真摯呼籲。

總統職位四年一選。這就決定了林肯不能不考慮這一現實政治條件:在這個有限的期間裡自己只掌握有限的權力。他既無權去統一思想,也沒有能力統一認識,強制國民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他的戰略選擇必須有民眾的認可和支持,一意孤行沒有合法性,也沒有現實性。沒有足夠的選民認可,打到里奇蒙,統一全美國,也只能是他林肯的理想而已。

他和他的政見,必須接受選舉的檢驗。

在競選期間,林肯引用了一則荷蘭老農的故事。

在一次旅行中,這位老農對同伴說:「在要過河的時候換馬絕非上策。」

但是,北方人民到底換不換馬,共和黨無法把握,林肯也不能操縱。

儘管林肯為了美國的統一不願意放棄使用武力,可依舊止不住厭戰情緒在1864年的夏天瀰漫。呼籲停火和談的聲音不絕於耳。從加拿大流亡歸來的克萊門特·瓦蘭迪加姆,甚至直言不諱地發表反戰言論。面對當時的情形,一位紐約政客就說:「人民都為和平發了瘋。林肯不可能再次當選。」就連林肯自己都感到前景黯淡。1864年8月23日,林肯在便條上寫道:「今天早晨,和前幾天一樣,看來本屆政府極可能不會重新當選。」

可局勢的發展卻有點像詩:車到山前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該年9月,謝爾曼佔領亞特蘭大,南部邦聯主力部隊全軍覆滅。這個關鍵時刻的關鍵勝利,掃除了籠罩在林肯頭上的政治烏雲。就像南方的《里奇蒙觀察報》所說的那樣,「它使林肯的黨倖免覆滅」。

林肯再次當選總統。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上第一次在戰爭期間舉行的大選。在烽煙瀰漫中,沒有人建議推遲1864年的總統選舉。林肯就說:「沒有選舉,我們就不會有自由的政府;如果這場叛亂會迫使我們提前或推遲一次全國選舉,那這場叛亂就簡直可以宣稱已經徵服並毀滅了我們。」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實驗中,更引人注目的是,士兵也參加了選舉。這是歷史上第一次讓參戰人員在一次可能決定他們是否繼續戰鬥的選舉中投票。就連士兵也支持戰爭。在士兵中,共和黨選票佔四比一的多數。

這是人類自由史一個標誌性的臺階。誠如在大選獲勝後的林肯所言:「它證明,一個人民的政府可以在一場大規模的內戰當中經受起一場全國性的選舉。在此之前,世界上的人們並不知道這是可能的事。」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南北戰爭也是人類歷史上一場真正的人民戰爭,它不是由誰自我標榜,而是通過選票驗證。

再次當選的林肯,沒有乘勝徹底乾淨消滅敵人的打算。看到死亡和流血,他希望戰爭儘快結束。在1865年2月5日致國會的諮文草稿中,他提出:國會授權總統付給維吉尼亞等南部16州4億美元,以賠償奴隸主解放奴隸後的損失,目的就是換取南部諸州放棄和停止反抗;此外,一切政治犯將得到赦免,歸還除奴隸以外一切依法充公或沒收的財產。

儘管這個設想遭到了內閣成員的一致反對,但這份永遠都沒有提交國會的文件,依然是林肯目光遠大和人道精神的體現。林肯知道,戰爭總有結束的一天,只要不願意美國永遠繃著鬥爭的弦,就必須儘可能讓強扭的瓜變得更甜一點。

林肯不憚於使用霹靂手段,卻始終有一副菩薩心腸。在他的努力下,聯邦國會在1865年1月31日通過了提出否定奴隸制和強制勞役的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就是在去福特劇院之前,他還在釋放一名南方在押犯的文件上簽字同意。可刺客布思卻把他當成了南方的仇人,美國的暴君。

1865年4月14日,林肯在福特劇院挨了布思致命的一槍。

巧合的是,這一天是耶穌受難日。第二天,林肯與世長辭。

雖然林肯已經看不到招展的旌旗,聽不到長鳴的號角,但他為之奮鬥的事業還在。美國斷裂的紐帶重新連接了起來,林肯使它真正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正如歷史學家威廉斯所言:「自1865年以來,任何一個政黨、階級或階層就連分裂國家的可能性與可取性也沒有人再考慮了。

相關焦點

  • 維護國家統一的黑奴解放者 林肯
    林肯是美國歷史上第16屆總統,是19世紀中期美國北方資產階級民主派的代表人物。他以旗幟鮮明的廢奴主張贏得美國民眾的普遍稱讚,並領導美國人民取得了南北戰爭的偉大勝利。他被人們稱讚為「新時代國家統治者的楷模」。
  • 林肯為什麼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林肯(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國政治家、戰略家、第16任總統。同時,林肯也是美國歷史上首位共和黨籍總統。在美國歷史上,林肯絕對是家喻戶曉的明星總統,甚至川普一度認為自己是繼林肯之後,美國歷史上最為偉大的總統。
  • 傳記片:影片《林肯》告訴你,美國總統林肯的傳奇的一生
    這段時間美國大選又掀起了一大片社會輿論熱潮。有關美國總統的電影,今天就來說說史匹柏的電影《林肯》。亞伯拉罕·林肯是美國第16任總統,也是首位共和黨籍總統,在任期間主導廢除了美國黑人奴隸制,贏得了美國南北戰爭的勝利。1864年林肯再次當選為美國總統。1865年4月14日,林肯被約翰·布斯暗殺,次日上午與世長辭,年僅56歲。
  • 林肯的勵志故事
    ​林肯奮鬥的故事公元一八0九年,在一個荒涼的肯德基州農場裡,誕生了一位叫亞伯拉罕.林肯的小嬰兒,他就是末來第十六任的美國總統。林肯十五歲的時候才開始認字母,每天早晚都要走四哩的森林小路到校求學。他買不起算術書,特地向別人借,再用信紙大小的紙片抄下來,然後用麻線縫合,做成一本自製的算術書。
  • 美國最偉大的總統為什麼是林肯,而不是華盛頓?
    美國人經常評選「誰是最偉大的美國總統」,林肯幾乎每次都位列第一位。開國元勳華盛頓和打贏二戰的羅斯福屈居第二三位。美國最偉大的總統為什麼是林肯,而不是華盛頓呢?是林肯特別善於發展經濟嗎?不是。是林肯為美國開疆拓土了嗎?
  • 北美秋季檔電影預告 《林肯》為美國總統大選造勢
    史匹柏傳記片《林肯》、李安首部3D長片《少年Pi的奇幻漂流》以及沃卓斯基姐弟的科幻大片《雲圖》將於今年秋季在北美上映。《林肯》劇情:作為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曾經立下卓越功勳。本片主要根據普利茲獲獎得主、歷史學家Doris Kearns Goodwin的著作《對手團隊:政治天才林肯》改編而成,故事圍繞著南北戰爭展開,在那段艱難的日子裡,面對種種壓力,林肯和他的團隊運籌帷幄,最終打贏了這場戰爭,統一了美國。
  • 名人故事|林肯的幽默故事五篇
    篇一:林肯的幽默故事    有一次林肯正在滔滔不絕地做演說
  • 美國紀念林肯葛底斯堡演說
    數以千計美國人19日聚集在賓夕法尼亞州葛底斯堡國家軍事公園
  • 小故事之〈林肯的家教〉,蘊含大智慧
    林肯的真誠與寬容,在美國歷史上是有口皆碑的,在這位偉人的身上,體現出的這種美德與他繼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由於家境困難林肯12歲的時候不得不中止學業去做了一個伐木工人。那個時候伐木工人的工資很低,伐一立方米的木材只有1.2美元的報酬,當時伐木全是手工勞作,所以工作的效率也很低,一個人要幹兩天才能伐到一立方米,伐倒了木材,工人們就在木頭的尾部用墨水寫上自己的名字的第一個字母,表示這根木頭是自己發的,然後再去向老闆要錢,林肯的全名是亞巴拉罕-林肯,所以他就在自己伐倒的木材上寫上一個「A"字,但是有一天他發現自己辛苦砍伐的十多根木頭被人寫上了「H」,這顯然是有人盜用了林肯的勞動成果
  • 撕開美國的美化,透視真實的林肯
    這份宣言在之後的上百年時間裡,一次又一次被後世提及,美國人甚至將之視為國家重建、美國文明前進的標誌。 然而,對於彼時的林肯來說,籤署這一文件是迫不得已。他只是從政治的角度,將美國內戰兄弟相殘的悲劇,重新詮釋為解放黑人奴隸的最高道義。換句話說,不過是給自己陣營,樹立正義性。
  • 林肯——美國人心中最偉大的總統
    林肯,這位舉世聞名的美國總統為世人所熟知的是他領導了拯救聯邦和結束奴隸制度的偉大鬥爭,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消除了桎梏;他領導美國人民經歷了艱苦卓絕的內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1863年1月1日,林肯正式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上籤下了他的全名「亞伯拉罕·林肯」。
  • 遊美國 來場《林肯》電影主題之旅(圖)
    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新作《林肯》,贏得奧斯卡獎,帶動了影片主要拍攝地美國維吉尼亞的旅遊熱,美國維吉尼亞旅遊局趁勢推出「《林肯》電影主題之旅」,邀中國影迷和歷史愛好者,跟隨影片的腳步,重走這一段歷史之程。
  • 偶像,走好…信哥哥與林肯公園的故事……
    要說今天搖滾圈最大的新聞當屬林肯公園樂隊主唱自縊的消息小編也和許多網友一樣他們是我們聽搖滾時遇到的第一支樂隊無論我們後來又喜歡上怎樣形形色色的樂隊林肯公園都在我們的心中佔據著一席之地而信哥哥也是林肯公園多年的歌迷(在臺灣,LinkinPark被譯為「聯合公園」)早在2002年,信哥哥出道第一場演唱會那一夜,他身患重感冒,嗓音狀況很糟糕而他為自己第一場演唱會準備的
  • 林肯解放黑奴的歷史真相
    (一)林肯頒布「解放宣言」是出於客觀形勢所迫1861年四月,南方種植場奴隸主發動了武裝叛亂,於是美國內戰爆發了。關於內故發生的原因,馬克思寫道:【(美國內戰是)「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鬥爭,是奴隸制度與自由勞動制度之間的鬥爭,這個鬥爭之所以爆發,是因為這兩個制度不能在北美大陸上和平共處。」】
  • 《林肯》:一部反革命的電影
    比如,你也許會去讀多麗絲•古德溫[注6]的《政敵團隊》,那樣你就會發現:庫斯那和史匹柏講述的整個故事都包含在該書第686頁到第689頁,在這本900頁關於林肯總統的書中佔了總共三頁。你也可能去讀一本關於重建時期[注7]的書,比如埃裡克•缶那[注8]的長篇大作或者簡短一點的書,你會發現:憲法第十三修正案[注9]不是一場持續幾十年的政治鬥爭的高潮,而只能勉強算是序幕。
  • 林肯總統之葛底斯堡演說
    林肯出身寒微,從小隨父母從肯塔基遷移到印第安納再到伊利諾伊,經歷了典型的西部拓荒者的生活。身材高大、手持斧頭的林肯,成為拓荒者的象徵,是因為他通過個人的誠實和努力終至美國總統的高位,實在是美國夢的成功範例。林肯相信,檢驗一個民主國家的重要標準,就是看它是否能為出身寒微的人提供改善社會地位的機會。
  • 林肯的南北戰爭是為了解放黑奴?不,他的行為其實是違反憲法!
    在美國的歷史上,曾經有一次差點就分裂了,這就是著名的南北戰爭。而當時的美國總統林肯因為解放黑奴和維護國家統一的豐功偉績,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可是您知道嗎?林肯總統發動南北戰爭,一開始沒打算解放黑奴。因為那個時候奴隸制在美國是合法的,反倒是林肯總統發動的這場戰爭在當時是違法的,那這是怎麼回事呢?
  • 美國林肯號航母戰鬥群駛過荷姆茲海峽
    環球網記者李娜報導,據英國路透社2月14日報導,美國林肯號航空母艦戰鬥群14日駛過荷姆茲海峽,而一個多月以前,伊朗曾警告美國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不要返回海灣地區。報導稱,林肯號航空母艦隸屬美國第五艦隊,隨後駛過荷姆茲海峽的還有聖喬治角號驅逐艦。伊朗此前威脅,如果西方國家禁止伊朗原油出口,將封鎖荷姆茲海峽。
  • 林肯雕像無法倖免,解放黑人也被推倒!校長:美國有誰不是罪人?
    現在,這輪反攻倒算終於輪到了解放黑人的林肯總統身上。據報導波士頓已經決定移除一尊亞伯拉罕·林肯的雕像。而在威斯康星州,也有黑人組織主張拆除大學的林肯雕像。 6月30日晚上,美國波士頓一個一致投票決定移除一尊在波士頓一個公園裡的描繪自由奴隸跪在亞伯拉罕·林肯腳下的雕像。這座雕像自1879年以來一直矗立在這個公園裡,是華盛頓特區紀念碑的複製品。
  • 《香港愛情故事》監製林肯:觀眾看得到我們的心思
    新故事:難築的「愛巢」在監製林肯看來,香港這座城市的愛情,其獨特性之一便是「難築愛巢」。《香港愛情故事中》,所有愛情問題的背後都是住房問題。短短12集篇幅,《香港愛情故事》濃縮了工薪夫婦買房難、退休後離婚、老夫少妻、「00後」戀愛觀等熱點話題,卻因為真實而不顯得譁眾取寵。林肯說:「從新聞片段、日常生活中,不難看到劇中角色的影子。」他坦言希望通過《香港愛情故事》向觀眾傳達正面的信息:「同齡人、名人KOL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幸福的定義被漸漸同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