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能源產業的成敗,最終取決於政府態度和政策走向,政府利用產業政策為太陽能這輛正在爬坡的「汽車」提供動力,最終也可以享受它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15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首次超過60%,同時,中國已連續多年遭遇霧霾襲擊,北京、華北及東北地區多處城市PM2.5濃度「爆表」。中國所面臨的能源危機和環境壓力空前嚴峻。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1/286315.htm危機往往也孕育著重大機遇。人類歷史上每一次新能源技術的實質進步,都會引發新一輪工業革命。當今世界,新能源技術革命的中心已向中國轉移,中國史無前例地站在了領跑者陣營。在新能源革命的中國軍團中,由民營企業家李河君創立的漢能集團,經過近20年的埋首蟄伏,已經打造出一條世界級的清潔能源產業鏈。
水電站就是印鈔機
李河君做貿易起家,至1994年資產積累已達數千萬元。這一年,他開始投資水電事業。
水電是個不錯的行業,儘管修水電站前期投入大,但水力發電的原材料成本幾乎為零,一旦幹起來以後,它就是個印鈔機,不管禮拜六、禮拜天,天天如此,能夠帶來強勁的利潤和現金流。此後數年,李河君相繼在廣東、青海、浙江、廣西等地大規模收購或新建小水電站。而真正奠定李河君龐大產業基礎的,是最具挑戰性的金安橋水電站。
金安橋水電站位於雲南省內的金沙江中遊,由漢能集團主導建成。李河君親眼看到金沙江水流湍急,幾個20噸的石頭綁在一起,往水裡一扔就飄走了。金沙江水電開發的潛力巨大,但投資和工程難度也很大。
總裝機容量271萬千瓦的葛洲壩水電站動用了5.5萬人、歷時16年才建成,而金安橋水電站的裝機容量達到了葛洲壩的1.1倍。對於一家民企來說,操盤如此巨大的工程所遇到的難度可想而知。
金安橋水電站項目於2002年開工,建設周期長達8年,高峰時每天要投入1000萬元。持續的巨額資本消耗,非常考驗領導者意志力。漢能為了籌錢,將前些年建設的優質水電站一個一個地出售掉,最困難時,李河君甚至從漢能高管個人和家裡借錢投資金安橋項目。他完全可以中途把金安橋項目賣掉,去做金融、房地產賺快錢。但是,他似乎不是為了一個300萬千瓦的電站在堅持,而是為了某種信念在戰鬥。這種信念,就是清潔能源。
李河君很清楚堅持信念的遠景:只要金安橋水電站建設成功,每天就能為漢能帶來過千萬元的現金收入,最重要是能贏得外界信任,這個民營企業把金安橋這麼複雜的事都幹成了,幹其他事也沒問題。
2011年建成後的金安橋水電站裝機容量比葛洲壩大10%,比美國胡佛大壩大30%。金安橋水電站帶給漢能的回報是立竿見影的,每年給漢能帶來的現金利潤達10億美元以上。這為漢能構築了非常紮實的產業基礎,即非常穩定的現金流,李河君這才敢投300億元進軍太陽能產業。在他看來,擁有龐大現金池的漢能集團,是一個最沒有風險的公司。
打造鏈式戰力
漢能最初把視線擴大到太陽能產業時,這一新能源前沿行業正處於低潮期,國內一大批太陽能企業倒閉。不過,李河君堅定看好太陽能的發展前景。
也不是所有新能源的發展都能觸發「能源革命」。對於中國來說,陸上風能資源分布不均,發電能力僅相當於傳統化石能源的三分之一,遠距離輸送成本理論上是煤電的三倍,成本優勢並不明顯;水能也分布不均,開發面臨挑戰;生物質能、潮汐能和地熱能等,其實在「質量」和「數量」上也各有缺憾。至於頁巖氣,相關的技術儲備是必需的,大規模開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李河君認為,能源替代路徑應該分清主次,選擇一種作為戰略發展方向,其他作為輔助。漢能選擇將太陽能產業作為戰略方向,主要是因為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至少可循環利用;無汙染,包括自身、裝備製造、工程施工、消費過程無汙染;而且其技術在當前已得到熟練掌握並有較大改進空間。
李河君做了這麼一個布局:如果投資失敗,300億的投資打水漂,還有水電站的利潤和現金流撐著,對漢能不會傷筋動骨。一旦度過低潮,太陽能發展將迎來春天。
然而,李河君還面臨技術路線的選擇。太陽能發電有兩大技術路線:晶矽和薄膜。通俗來講,晶矽太陽能和薄膜太陽能的區別,如同黑白電視和液晶電視的關係。當時國內太陽能行業的主流是「黑白電視」,也就是晶矽。晶矽太陽能產業幾年前就已陷入寒冬,因為歐盟、美國的「雙反」,門檻低、產能過剩且競爭激烈的晶矽太陽能行業至今還在虧損或微利的困境中掙扎。
李河君斷定薄膜發電將會成為太陽能發展的主流。當時國內從事太陽能薄膜的企業少,且大多集中於上遊多晶矽生產和下遊元件的組裝與運用,並且大多集中於產業鏈的下遊,技術含量低,常常因為缺乏定價權或外部環境變化而受制於人。由此導致的直接後果是,經濟局勢一有風吹草動,中國企業就要承受放大數倍的壓力。李河君絕不接受這種被動局面,所以漢能一開始就決定做「全產業鏈」,要做全、做強,首先就要對產業鏈的上中下遊進行整合。
太陽能是以科技為導向的行業,光做中遊是不行的,戰略風險非常大,所以漢能選擇做「全產業鏈」,自主研發核心技術。只有上遊掌握高端設備製造,中遊生產太陽能電池板,下遊發電,才能整合產業鏈。
2011年以來,漢能投資數百億元人民幣,在全國成功布局了多個製造基地;同時,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成為港股上市公司「漢能薄膜發電」的實際控制人,進入上遊裝備製造領域。而產業鏈整合最核心的部分,是技術和智慧財產權。
「生存的奧秘在於技術永遠領先!」李河君認為,漢能有自主研發能力,但還需要繼續加強。正因如此,漢能除了商務團隊,還有一個專門的技術團隊。他們一直在全球範圍尋找先進技術,一直在進行併購,李河君把這稱為「全球技術整合」。只要是需要的技術,漢能就會買下來,即使技術一時不成熟,漢能也會繼續做針對性研發。
全球最頂尖的三大薄膜太陽能公司——德國的索力比亞公司(Solibro)、美國的米亞索能公司(Mia Sole)以及全球太陽能公司(Global Solar Energy),都已被中國漢能集團併購。目前,漢能在全球有7個研發中心,其中4個在國外,有1500人在做研發。在美國矽谷和德國,漢能各有300人的研發團隊。
漢能買了美國和德國的技術,可能會發現,美國技術存在的某些問題德國解決了,德國技術存在的某些問題美國解決了。這樣,漢能在技術研發和應用上將會掃清不少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