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張聰 通訊員周媛媛
復甦後的武漢文藝市場,在「國慶」前迎來第一支到訪的國家隊院團。9月30日晚,中央芭蕾舞團帶著2020年原創芭蕾舞劇《花一樣開放》綻放琴臺大劇院,而這,也是《花一樣開放》全球巡演的首站。
首站演出就是「致敬」——當天,《花一樣開放》開啟專門為白衣天使、社區下沉人員、志願者們獻藝的「公益場」。舞臺上,芭蕾演員第一次用輕盈的足尖向觀眾展示苗族舞蹈的特色,而全劇活潑的輕喜劇氛圍,也顛覆了觀眾對於芭蕾的認識和理解。
《花一樣開放》是中央芭蕾舞團於今年疫情期間創作的舞劇,故事以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精準扶貧典型案例為題材,以苗家姑娘阿朵的獨特視角切入,詼諧幽默地展現了一段發生在邊遠苗鄉的扶貧故事。
29日,在琴臺大劇院召開的項目發布會上,中央芭蕾舞團黨委副書記楊雄介紹,《花一樣開放》的排練因為疫情到來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今年2月開始,演員們停工不停練,在家與特邀專家們一起開啟了苗族舞的線上學習與排練;隨著北京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主創團隊與演員們才得以進入排練廳合成整部舞劇。
疫情的影響是一方面,用芭蕾展示苗族風情則是《花一樣開放》在排演過程中給予演員的最大挑戰。中央芭蕾舞團編導費波在接受採訪時提到,熟悉芭蕾的觀眾會了解,古典芭蕾的運動方式是「向上」的,芭蕾要求「開、繃、直」和身體的挺拔舒展,但苗族舞蹈重心「向下」,且舞蹈時肢體呈現民族舞典型的「三道彎」,「一群跳古典芭蕾的『王子』『公主』要怎麼跳好民間舞?一開始演員們都是不習慣的。」
除了舞蹈本身,對於服裝的打磨也讓《花一樣開放》主創耗費了巨大心力——芭蕾輕盈,但大眾了解的苗族頭飾繁複且沉重,苗族服飾在色澤上也比較濃烈。
對此編導張鎮新提到,採訪過程中,他們發現芭蕾和苗族風格其實有不少可以混搭的部分,「比如苗族少女穿的小短裙其實就可以勾勒芭蕾舞演員的身材。」他也提到,整部舞劇的服裝設計師最終將苗族元素做了提純,「服裝我們用了一些特殊的質地來體現輕盈感,舞劇中有竹竿舞的段落,當竹竿點地的聲音和銀飾舞動的響聲融合在一起,其實也是輕盈的。」
歷時半年多的打磨,《花一樣開放》最終選擇讓武漢觀眾首先檢閱成果。30日的公益場演出現場,前來體驗這場舞劇的抗疫英雄們都紛紛為其點讚。來自漢陽一家醫院的劉醫生坦言「沒想到芭蕾還能這麼跳」,「第一是主題有感染力,再加上芭蕾的表演和苗族音樂融合得好。」
將《花一樣開放》的巡演首站定為武漢,這在中央芭蕾舞團演員們看來是「很有意義的」,「祝福武漢市民的生活也像花一樣開放。」楊雄提到,他們想藉此機會慰問英雄的城市和人民,此外,「武漢作為文化和演藝的重鎮,我們也特別期待武漢觀眾對《花一樣開放》的評價,方便我們在日後對作品進一步打磨、提升。」
琴臺大劇院副總經理盧標生在採訪中表示,未來將繼續以不同形式繼續開展公益場次,「拿出最好的文化演出,向城市和市民表達感謝和致敬。」
(攝影提供:夏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