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2日,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總裁史蒂芬·漢茲到訪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與院長王振耀一起回顧了洛克菲勒家族的慈善史以及與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繫。
1979年7月,在中美關係正常化僅6個月之際,史蒂芬·漢茲就首次造訪廣州。近40年間,「中國和它的慈善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史蒂芬·漢茲的第15次訪華,在他的眼中,在洛克菲勒家族及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的慈善版圖中,中國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洛克菲勒家族慈善門規
史蒂芬·漢茲在當天總結了基金會在慈善事業上的六條經驗:
合作和槓桿化。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由洛克菲勒慈善家族第三代成員的5個兄弟協同建立,因此得名。因而,「協同合作」的文化在基金會和家族慈善文化中尤為重要,是基金會開展工作所秉承的精神。「槓桿化」則意味著需要利用慈善領域相對有限的經濟資源,去撬動更多的資源,才有可能為世界帶來更大的變化。慈善並不僅僅關乎錢。慈善還關乎價值、想法、說服力和領導力。應投資非營利部門。非營利部門是人們向善的驅動力,應該不斷地去滋養這個部門,讓它不斷地得到改善。跨界解決問題。應通過文化、藝術、社會關係、公民參與、經濟和政治等不同的構建,通過多學科的方式,對慈善做出創新和改變。保持實驗的姿態。慈善領域的資金有非常大的靈活性和獨立性,應充分利用這種靈活性進行冒險,冒公共和私有部門不願意去冒的風險,進行實驗和實踐,通過失敗和錯誤進行學習,創造一些新的想法和方法。自我審視。從成功的經驗中學習,從失敗的教訓中改正,通過審視歷史,不斷地去評估以往項目的影響,了解捐贈方的反饋,並從中學習經驗和知識,向所期望的方向去發展。
慈善如針灸,要找準要害
史蒂芬·漢茲認為,慈善所面臨的挑戰,就是用相對有限的資金,去帶來巨大的變化。「我一直把它與中國的針灸理論相比較——用非常細小的銀針,即非常有限的資金和人力,找準地方、找準問題紮下去,才能帶來系統性的變化。」他說,做慈善帶來的最大欣喜,就是當「我們經歷了艱辛的工作後,能夠見證和感受到人們在生命和生活上的切實變化」。
洛克菲勒慈善家族的奠基人老約翰·洛克菲勒出身平凡,但通過創立標準石油公司,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第一個全球公司而迅速積累巨額財富。從年輕時就熱衷參與慈善的約翰·洛克菲勒,在事業成功後,更將對慈善事業的投入呈指數般的增加。
1908年,老約翰·洛克菲勒建立特別使團,前往中國尋找可以開展的慈善活動,發現中國當時急需醫療衛生領域的改善。1921年,在洛克菲勒家族的資助下,協和學堂在北京創立,最終演變成如今的協和醫院。從那時起,西醫方面的研究人員和醫療人員陸續來到中國,幫助建立醫療管理方面的學科和病例管理系統,同時也建立了護士學校用於培訓護士。
1947年,在中國還充滿不確定性之時,洛克菲勒家族向協和醫院理事會捐贈了1000萬美元,市值相當於現在的1.07億美元,希望後者在動蕩的環境中生存下來。至今,協和醫院仍是洛克菲勒家族世界範圍內的第三大受助機構,是美國以外的最大受捐方,對於洛克菲勒家族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家族最寶貴的財富
洛克菲勒家族最寶貴的遺產不是數不清的財富,而是財富觀。他們知道精神傳承要比財富傳承重要的多,錢總會花完,但精神不破產就永遠不會失敗。
洛克菲勒曾給兒子寫過38封信,這些信真實記錄了洛克菲勒創造財富神話的種種業績。從這些信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洛克菲勒優良的品德、卓越的經商才能,還能窺見一代巨富創造財富的謀略與秘密。
洛克菲勒一共給他的家族留下了38封信,而我在文章說的只是其中一封的部分內容,這38封信如今被人整理成了一本書,叫做—《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這本書一發行,頓時風靡全球,富豪們搶著購買。
王健林買來送給20歲的王思聰做為生日禮物,李嘉誠長置枕邊奉為家教聖經,比爾·蓋茨更是多次推薦。
那這些信裡都寫了啥呢?——絕不是空洞乏味的商業教條,而是洛克菲勒自己的人生經驗和處事信條。他從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在學識、品格、社交、事業、生活等諸多方面,都提出了寶貴的人生忠告。
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洛克菲勒優良的品德、卓越的經商才能。
給孩子看,能夠藉助歷史上最有錢的人的理念來教育孩子,讓他超過同齡人。給自己看,我們能夠窺探出洛克菲勒家族財富的秘密,讓自己變得更有錢。一書兩用簡直不要太划算。
並且這本書現在也非常的良心,僅需36元,就能買到全球第一個億萬富翁的38封珍貴家書,一頓飯的錢,或許能給到孩子與自己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