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名20歲出頭的女子,為了令小腿看起來更加緊緻美觀,去年在一家美容診所打了瘦腿針。
可萬萬沒想到,數月後雙腿變得長短不一變「長短腳」,走路一瘸一拐,最終還要接受手術治療,生活才能恢復正常。
《南方都市報》16日(周二)報導指,該女子一年前去一家美容診所。做了雙側小腿的抽脂和肉毒素注射,花費了一萬多元人民幣。
數月之後,她的右側小腿肌肉越來越緊繃,到今年3月,右側小腿已經無法站直,右小腿看起來比左小腿短一截,走起路來一腳高、一腳低。
今年5月,該女子來到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就診。經醫生診斷,女子的情況因為之前接受了肉毒素多點注射,導致小腿肌肉廣泛攣縮,功能受限嚴重,且長期的跛行還導致了病人情緒低落。
醫療團隊確定了女子肌肉攣縮最嚴重的部位,設計了微創的手術方案。
在5月中旬,團隊為女子做了手術,女子的踝關節背伸恢復到跟對側一樣的正常活動範圍,小腿攣縮得到充分松解。
女子接受手術後,雙腿恢復了等長,右腳跟也終於可以著地站立,可以正常行走。
女子出院後,仍需繼續按照物理治療師教導的方法進行康復鍛鍊。
事實上,造成肌肉攣縮的原因有很多,典型的有以下這些:
1、注射性:反覆肌肉注射之後肌肉及肌肉所在部位的筋膜纖維變形、攣縮而造成肌肉攣縮。
2、先天性的肌肉攣縮。
3、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局部的炎症刺激也會造成肉攣縮。
4、局部壓迫如管型石膏、繃帶包紮過緊、血管損傷或斷肢再植後,由缺血所造成的肌肉攣縮。
5、肌肉缺血、肌肉直接外傷、血腫機化、感染、多發性肌筋膜攣縮症等6、肌肉所在部位的神經損傷。
而該女子導致肌肉攣縮的原因,就是反覆肌肉注射之後,肌肉及肌肉所在部位的筋膜纖維變形、攣縮而造成肌肉攣縮。
且肌肉攣縮導致的結果就是,攣縮部位的體位畸形,關節周圍嚴重的疼痛、皮膚上出現凹陷、四肢關節的外展內屈受限。
當然,也有非常靠譜的醫院,可以做到安全手術,但是風險依舊在。
所以,更為安全的方法,還是通過訓練,達到瘦小腿的目的。
但是,小腿在身體所有需要瘦的部位中,是最難的一個部位。
因為大部分的活動都會刺激到小腿肌群,所以導致小腿上的脂肪含量較低,肌肉含量較高。
所以,只能通過改變肌肉形狀,讓小腿部的肌肉勻稱,視覺上顯得瘦長。
改變機肌肉形狀,就需要從小腿的各個肌群去「突破」。
從肌群來看,小腿肌可分為三群,前群、後群和外側群。
其中,後群肌中的小腿三頭肌,是決定小腿形態最主要的肌肉,也決定粗細的主要肌群。
小腿三頭肌又可以分為兩大塊:一塊腓腸肌,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小腿肚子;
另一塊則是長而扁平的肌肉,在小腿的深層,叫作比目魚肌。
而腓腸肌的形狀,決定了我們的腿肚子「是胖是細,比目魚肌則決定了小腿後側中下部的緊緻程度。
而當這兩塊肌群都相對發達,達到肌肉平衡狀態的情況下,小腿就會顯得細長。
而很多人,小腿粗壯,就是腓腸肌和比目魚肌不平衡,小腿不緊緻。
而這兩塊肌群失衡,是因為兩者的生理作用不同。
腓腸肌在如站立、行走、慢跑等站姿直立或者膝關節伸直的動作時用到較多;
而比目魚肌是在一些提踵的動作,如跑步、走路時蹬起的動作發力較多。
而這兩者之所有這樣的差異,就是因為兩者在小腿的分布點不同。
從下圖中可以看到,腓腸肌的起點位於膝關節之上,當膝關節伸直時,腓腸肌收縮;
比目魚肌的起點位於膝關節之下,膝關節彎曲時,用它發力較多。
所以,當站立提踵時練的是腿肚子——腓腸肌,而當膝蓋彎曲膝蓋提踵時,練的是比目魚肌。
所以,在訓練拉伸的時候,同時訓練到腓腸肌和比目魚肌,讓兩者達到平衡,
下面分享三個動作,可以有效瘦小腿:
坐姿啞鈴提踵
動作要領:
坐在平凳或者瑜伽球上,大腿平行於地面,小腿垂直於地面和大腿(動作開始之初,前腳掌也可以墊東西);
用小腿慢慢抬高腳後跟到最高點,感受小腿收縮,並在最高點停頓1~2秒;
而後緩緩放下,且停頓1~2秒,然後重複動作。
站姿階梯小腿伸展
弓箭步,前腳掌墊在啞鈴或者其他東西一樣,腳跟懸空,上半身保持平衡穩定;
將腳後跟下壓,感受整個小腿有拉伸感和撕扯感;
每一邊保持30~60秒,然後換另外一側;
注意:伸展的時候要保證,伸展一側腿保持屈膝狀態。
坐姿屈膝小腿伸展
坐姿,伸展腿保持一條腿屈膝,兩隻手抓住前腳掌保持平衡;
將前腳掌向胸前拉伸,感受小腿伸展感,保持30~60秒,然後換另一側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