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4 19: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9月22日,德宏州印發《德宏州制止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習慣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以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培養節約習慣。
良好習慣培養,各級部門要帶頭
《方案》指出,各地各部門要結合實際制訂務實有效的措施,大力弘揚勤儉節約傳統美德,倡導綠色低碳消費理念,培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引導人民群眾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堅決遏制「舌尖上的浪費」,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濃厚氛圍,使節約糧食、反對浪費成為全民道德素質的重要標誌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
止浪費、倡節約,文明創建要全面
勤儉節約、制止浪費、綠色低碳、節能減排、垃圾分類減量等理念要貫穿到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的全過程,發揮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對反對浪費、崇尚節約的推動作用。
《方案》明確,要以文明餐桌、「光碟行動」、垃圾分類減量和抵制餐桌浪費等綠色發展理念,推動文明城市創建;以倡導文明餐飲、適度消費,反對大擺筵席、天價彩禮等陳規陋習的綠色低碳循環的生產生活方式,推動文明村鎮創建;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帶頭建設節約型單位,發揮黨員幹部表率作用,推動文明單位創建;講好節儉家風故事,引導廣大家庭愛惜糧食、簡樸生活,自覺垃圾分類,節約水電氣,推動文明家庭創建;加強低碳節能教育和勞動教育,持續開展節糧、節水、節電活動,選樹勤儉節約方面的「新時代好少年」等先進典型,推動文明校園創建。
此外,州文明辦把制止餐飲浪費內容納入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校園、文明家庭創建測評體系,細化測評操作指標。把餐飲浪費典型現象列入各項創建活動負面清單,並會同相關部門適時進行抽查督促。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人人崇尚節約,文明實踐活動少不了
《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門要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縣級融媒體中心等,通過農村小喇叭、宣傳標語及知識競答、文藝匯演、「火塘會」等方式開展常態化宣傳教育;制定完善紅白理事會章程和紅白事操辦程序及標準,明確操辦要求、辦事程序、服務規範等,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
組建文明新風志願服務宣講隊伍、文藝隊伍等,廣泛組織志願服務活動,創作貼近基層群眾和農民生產生活的文藝作品,開展「反對浪費、崇尚節約」文明實踐活動,大力宣傳「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告別「愛面子、講排場、比闊氣」的消費陋習。
設立志願服務流動監督員,積極勸導制止浪費行為,教育引導每一個人節約一粒糧、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帶動更多人加入文明節儉行列,推動形成人人崇尚節約的社會氛圍。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生活方式養成,「8個專項行動」要參與
《方案》指出,把制止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習慣與推進「清垃圾、除四害、掃廁所、勤洗手、淨餐館、常消毒、管集市、眾參與」的「8個專項行動」結合,以能夠更加科學的引導群眾養成崇尚節儉、科學飲食、健康消費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社會氛圍營造,宣傳引導要加強
各地各部門要發揮各級各類媒體作用,重視運用網際網路等新媒體,通過新聞報導、公益廣告等形式,宣傳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品德,推廣厲行節約的經驗做法和先進典型,講好「舌尖上的文明」故事,倡導綠色低碳消費理念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州、縣融媒體中心要開設專題專欄,推出系列宣傳報導;開展輿論監督,對公款吃喝、婚喪喜慶大操大辦等現象和各種餐飲陋習進行曝光。各級各部門要設計推出一批創意好、質量優的公益廣告、標語口號,在新聞媒體、公交樓宇等媒介平臺廣泛刊播展示,讓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文明新風吹遍城鄉基層。各地組建社會宣傳隊伍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農村、進家庭、開展勤儉節約宣傳教育。文明委各成員單位要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宣傳引導,教育部門要加大學校反對食品浪費教育工作力度。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組織要面向職工、青少年、婦女等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活動,促進養成節約習慣。切實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法治觀念,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加強監督管理,法規制度要健全
《方案》指出,各地要採取制定修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等方式,完善褒揚懲戒機制,為全社會確立餐飲消費、日常食物消費的基本行為準則。要推動餐飲業、旅遊業等重點行業制定或完善成本控制與用餐節約管理的行業規範。要將勤儉節約、反對餐飲浪費納入各地市民公約、村規民約、學生守則、團體章程、單位規章制度等,使勤儉節約理念覆蓋各群體各領域。要強化規章制度的執行力度,依法依規處理餐飲浪費行為,對拒不執行相關規定、造成嚴重餐飲浪費的單位和企業建立「黑名單」,使厲行節約行為受到褒揚、鋪張浪費行為受到制約。
厲行節約,杜絕浪費
從愛惜一粒糧、一滴水開始
從珍惜一度電、一張紙做起
今天你節約了嗎?
來源:德宏州文明辦
編輯:劉夢
審核:李武周 朱邊勇
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德宏 歡迎您!
原標題:《這件事,德宏人不喊口號,要真行動!》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