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但是它的作者J.K.羅琳前段時間算是「攤上事兒」:因為推特上的一篇言論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引來了集體網友甚至昔日「小演員們」的公開反對。
起因是羅琳轉發了一篇關於醫療保健不平等的文章,名字是opinion: creating a more equal post COVID-19 world for people who menstruate,這裡的people who menstruate直譯是有月經的人群,其實也是指女性。本意只是提醒人們,在疫情期間,女性仍然需要經期衛生用品、使用廁所的安全途徑、肥皂、水和私人空間,要關心弱勢女性群體的生活境遇和性別平等問題。
但原文作者為了尊重一些跨性別者,比如心理性別為男,但是生理性別為女的跨性別者,所以沒有使用沒有women或者female這類詞語。但羅琳心直口快的評論:『people who menstruate』. I’m sure there used to be a word for those people. Someone help me out. Wumben? Wimpund? Woomud?
這則評論發出來之後,自然遭到了無數網友的批評和譴責,認為她將「有月經的人」才視為「女人」。即便後續羅琳又連發數條推特解釋,大家也不買帳,認為羅琳惡意歧視跨性別者,特別是一些哈利波特的粉絲,覺得羅琳深深得傷害了他們的感情。在這裡就不得不感嘆羅琳的此番吐槽確實是非常諷刺和犀利,但還帶著她獨有的幽默:women這個詞你就不能好好說嗎?非要整幾個缺胳膊少腿的呂、釹、釹來。
那麼羅琳究竟是不是網友評價的嘴上說一套,心裡卻是另一套的「陰陽師」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羅琳的生平經歷,雖然羅琳現在是現象級暢銷書及最賣座電影《哈利·波特》的作者,一位家喻戶曉的富婆。但她的生活和文學創造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樣一帆風順:不僅僅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充滿了反轉和刺激,J.K.羅琳的人生也宛如《灰姑娘》故事般曲折。
出生於1965年英國格羅斯特郡葉特的喬安娜·羅琳(Joanne Rowling),更廣為人知的是她的筆名,J.K.羅琳(J.K.Rowling),相比於本名喬安娜,她更喜歡大家叫她「喬(Jo)」,她的父親是一位飛行器工程師,母親是科學技術員,羅琳還有一位妹妹,羅琳回憶自己整個青春期並不快樂,母親病了,和父親相處的很不愉快。
她在1982年參加牛津大學的入學考試,但並未被錄取,後來在1987年畢業於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法語和古典學,法語梗也貫穿在哈利波特整套小說裡,例如伏地魔(Voldemort),vol de mort(偷走死亡),表明了黑魔王永生的貪念;德拉科·馬爾福的姓(Malfoy)就是mal+foi(邪惡的信念),暗示著馬爾福家族的個性與命運;有著媚娃血統的芙蓉(Fleur Delacour),Fleur在法語就是花朵的意思,也有年輕美麗的含義,另外姓氏則可以拆解為「de la cour」(庭院之中),不得不說羅琳在人物名字塑造上是花了力氣的。
1990年,當她在一班從曼徹斯特開往倫敦,晚點了4個小時的列車上,看著窗外,突然迸發出《哈利波特》這部小說的靈感,就這樣,羅琳安靜坐著,開始天馬行空的想像。利用在列車晚點的4個小時思考,她勾勒出了所有的細節:一個瘦骨嶙峋、穿著松松垮垮衣服的戴眼鏡的黑髮男孩,不知道自己是個巫師的求學故事。
後來羅琳自己也認為,那趟旅行中想到的有很多在實際提筆前就忘記了。就這樣,她開始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最初的構造和撰寫,同年12月,羅琳的母親因病去世,因為和父親長期的摩擦,羅琳甚至從來沒有告訴過母親她在寫這本書,也沒有見母親最後一面。
哈利·波特與德思禮一家的畫像,J.K.羅琳手繪(1991年)
羅琳認為,母親的去世雖然沒有改變故事整體大方向的結構,但背後的所有基調都變得灰暗異常。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哈利第一次在厄裡斯魔鏡(the Mirror of Erised)中看到了已經去世家人的模樣,這裡的「Erised」是渴望單詞「Desire」的反向拼寫,鏡子的頂部刻著這樣一行銘文:「Erised stra ehru oyt ube cafru oyt on wohsi」,這句話必須要倒著念才能展現它的真正意思:「I show not your face but your heart's desire」,意為「我展現的不是你的面容而是你的渴望」。
在發現鏡子後每個寒冷刺激的深夜,哈利都會冒著違反校規會被懲罰的風險偷溜出寢室,痴痴坐在鏡子前凝視家人直到天亮,最終鄧布利多校長出面阻止了他,並將鏡子直接轉移。哈利對一個幸福家庭的強烈渴望,也正是羅琳內心痛苦的吶喊,她甚至把自己的生日,7月31日,也賦予了該書的主角,那個大難不死的魔法男孩——哈利·波特,可見哈利對她的意義不凡。
但羅琳自己坦言,哈利是她心目中理想的英雄形象,但全書最接近自己的人物不是哈利,而是赫敏(Hermione),羅琳認為她青春期時的樣子就是赫敏·格蘭傑的原型,只是不合群的赫敏是她11歲時的誇張版本;值得注意的是,在電影選好角色後,赫敏的扮演者艾瑪曾與羅琳提前通過電話,當電話一接通,艾瑪就激動的進行了沒有任何停頓的一分鐘感情輸出,羅琳對艾瑪這種神經質般的碎碎念感到非常滿意,覺得這很赫敏。
雖然當她看到艾瑪真人後,認為艾瑪太漂亮了,和她想像中的醜小鴨赫敏完全不一樣。艾瑪確實沒有讓羅琳失望,真人也很學霸,她甚至可以把其他人的臺詞也記住,唯一的缺點就是會在拍攝時不自覺幫對方念臺詞,導致被導演喊cut。如果你看過關於羅琳的紀錄片,你會發現她在回複製片人的各種問題時,說話很快,用字很多,熱切並且坦白。
羅琳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她也不是一開始就是全職作家。在早期她從事過不同的工作:當過商會秘書、去葡萄牙當過英語老師。羅琳在1992年-1993年,經歷了結婚、生子以及感情破裂離婚這一系列的變化。這是她的人生低谷,甚至患了嚴重抑鬱症,但也是這個絕望境地讓羅琳催生出了攝魂怪Dementors的形象——一個無情地貪婪地吸走人間所有快樂幸福回憶的生物,只留給你最痛苦最絕望的經歷,每日每夜不停得折磨著你。
在愛丁堡的日子無疑是痛苦而艱難的,羅琳沒有工作、沒有經濟來源,只能靠稀薄的救濟金過日子,但年幼的女兒傑西卡給了她力量和陪伴。身邊每一件事情好像都在不斷往壞處走,羅琳害怕無情的命運把最心愛的女兒也從身邊掠奪,但傑西卡每天都在茁壯成長,這給了羅琳莫大的安慰和鼓勵,終於她在愛丁堡的一家小咖啡館開始了第一章的創作。
哈利波特這個系列小說整整耗費羅琳17年的光陰,文學界對這系列小說的評價也褒貶不一,在記錄片《J.K. 羅琳的一年》(J.K. Rowling: A Year in the Life),羅琳也坦言自己的成功很大一部分真的是運氣使然。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1995年完成了所有的創作,但遭到了整整12家出版社的退稿,直到一家剛成立了10年的小型出版社願意一試,在僅僅只有1500英鎊的預付款下,拉開了哈利波特的序幕;其實哈利波特1-3部的銷量和其他暢銷的兒童奇幻故事差別不大,但羅琳一直堅持創作,終於在第四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達到了質變,從此書迷們cos起書中的形象在書店排起了長隊,哈利波特熱浪像颶風一樣席捲了全球,迄今足足翻譯了80種語言,出售了5億本小說。
當哈利波特開拍電影尋找小演員試鏡時,排起的長隊更是有幾條街。和哈利同樣出生在7月的納威·隆巴頓的扮演者馬修·劉易斯來試鏡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想扮演納威或者小說中的任何一個角色,也不是因為他以後想當一名演員,只是因為他想去霍格沃茲讀書。
可以說羅琳的成功離不開運氣,離不開晚點列車那一閃而現的靈感,但更多的是從沒有放棄的堅持寫作,以及羅琳自身的才氣。羅琳從小就喜歡寫作和講故事,甚至在6歲的時候就寫了一個關於兔子得了麻疹的奇幻故事,並分享給自己的小讀者——小了兩歲的妹妹黛安娜。
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得知羅琳內心是否真的像大家所說歧視跨性別者,但從她的作品和經歷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內心強大、有個人主見並且十分堅定的女性。痛苦的生活沒有打垮羅琳,她經歷過貧窮、母親過世與首次離婚,沒有因為這一個個重創徹底放棄寫作,反而從糟糕的生活中汲取到了新的靈感,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出彩的人物。
可見生活的苦難是阻擋不了一個優秀並且努力的女性去閃閃發光的,而熱愛文學的人內心往往會更加強大,因為這樣的人總能有辦法從書裡汲取到力量,對抗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那麼不論遇到了怎樣的人生逆境,只要不放棄,都有可能逆風翻盤。
命運也不會虧待一個做好準備的人,孩子更要從小培養好閱讀和寫作的習慣,這將是陪伴他一生的精神財富。點路特別推出了創意寫作小班課、哈利波特精讀課以及各類閱讀課,讓我們分別從寫作、閱讀的第一步,打開孩子的文學世界之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