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麼一些電影,披著喜劇的外衣說了個悲劇故事,也有的則是披著恐怖片的外衣,說了個戰爭內核,說了個人性黑暗。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部驚悚恐怖片就是如此,沒看懂的人覺得這是一部恐怖片,看懂的人則實質性地感受到電影真正要傳達的內涵,比如人性,比如戰爭。
這部電影就是《陰影之下》!
該片於2016年上映,豆瓣評分僅僅6.4,參評人數也僅僅五千多,並不算熱門影片。
雖說在豆瓣評分低,但在爛番茄上,該片的評價卻很高。
上映後也迅速拿下了包括美國獨立精神獎多項提名和獲獎,而且剛上映時還提名豆瓣年度評分最高的恐怖片。
不僅如此,它還曾代表英國出徵奧斯卡,雖說落選,但足以見得它本身的存在是不尋常不平凡的。
咱們重點來聊聊電影本身吧!
故事發生在80年代兩伊戰爭期間,這裡簡單說說兩伊戰爭,其實就是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
有了這個時代背景,劇情由此發生。
主角是一對生活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的母女,母親是一個受過教育的知識女性,她雖然已經結婚生子,但仍然想回到大學完成自己的學業。
完成學業她才能成為醫生,才能有更多底氣與世界交流,走向獨立女性。
可院長以及權力系統卻要她妥協,放棄夢想,囚禁在家庭裡。
也因為戰亂,她的學業夢想破滅。
丈夫作為一名出色的醫生,被徵兵上了戰場,有觀眾抨擊妻子冷血愚昧,丈夫要上戰場話都不多說一句,只顧著健身,甚至還和丈夫爭吵,一家人不歡而散。
是的,她就是這樣的一個女人,有些固執,和周圍的女人不同,她不信鬼神之說,也對伊朗對女人的束縛有些不滿。
雖說她看起來強勢,但丈夫走後她還是陷入了焦慮與不安中。
因為戰爭,周圍的鄰居們都開始搬家,想要離開這片亂世之中。
更糟糕的是,女兒到夜晚無法安睡,還說惡靈將要降臨,說得神神叨叨的。
其他人也說了一些關於惡靈的傳說,但對於崇尚科學的女主來說,她根本不信這套說辭。
可女兒不僅是表現得神神叨叨,還發燒生病,找了醫生來看都沒用,她心愛的布娃娃也不見蹤影,當被找到時,布娃娃已經被撕碎了。
女兒覺得是母親拆掉了布娃娃,因為鑰匙只有母親有,母親並沒有做過,卻不得不承認女兒所說的惡靈的確存在。
之後的日子,她也常看到這些東西的身影,他們穿著長袍,經常以很快的速度一閃而過。
她聽從女兒的話,將布娃娃修好,女兒的病果然好轉。
而此時因為炮彈,屋子的天花板都被震得裂開。
她也想趕緊離開這座鬼樓,但因為女兒尋找娃娃給耽擱。
半夜她因為看到惡靈抱著女兒慌亂跑出屋子,卻遇到了警察,警察的第一反應不是給予幫助,而是斥責她衣衫不整,恐嚇會遭到鞭刑。
不僅是女兒那個被拆掉的布娃娃,她的書也莫名其妙被扔到了屋頂的廢墟裡。
因為布娃娃只是她簡單用膠帶粘起來的,所以最終布娃娃還是壞掉了,只是女兒不再胡鬧,也不再胡攪蠻纏斥責母親,她們不顧一切想要逃走,但整個國家都在戰亂,她們又能逃到哪裡呢?
而且關於惡靈,有人說它會拿走人們心底最珍貴的東西,如果奪不回來就會被一直纏著。
就像女兒的布娃娃,母親的書,如果母親沒有及時奮不顧身地把女兒挽救回來,那麼惡靈也會一直纏著他們,永遠也逃不掉。
這部電影的政治隱喻有些厲害,比如惡靈的長袍、女兒的布娃娃、書籍、風等等。
恐怖為表,內核是戰爭和人性反思。
對於電影的女主,也就是母親這個角色,有人說她就是作死,別人都走了她就不走。
對孩子丈夫也不夠溫柔,有些強勢,毫無作為母親妻子的賢惠。
但她本身的設定就是個高階知識分子,是一個獨立女性。
她不滿伊朗對女性過分的束縛,也不甘心做個家庭主婦相夫教子,往更大裡想,她想摘掉面紗像男人一樣能不戴黑炮就上街,她想反抗不公平的男女關係......
但一切都沒有那麼容易,那個代表惡靈的黑炮在一次次的警告她妥協傳統觀念。
還有那本代表知識的書籍,也被強制遺棄。
在戰爭的陰影之下,戰亂會帶走人們的丈夫、孩子、親人等一切愛的東西,而恐懼就像風一樣叫囂著,無孔不入,無處可逃。
看過動畫電影《德黑蘭禁忌》的朋友可能對伊朗女性更為了解,她們就業要丈夫籤字,在街上和愛人牽手接吻都是禁忌,甚至不能拿下罩袍。
加上長期戰亂,她們離開了德黑蘭的小家,但始終逃離不了這個戰亂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