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人民日報》曾刊登過一篇文章,是一位英國學者的科學研究,研究上證明,中國人的智商是世界最高的。
中國人「聰明」的頭銜,我們確實當之無愧。在各領域的研究,我國皆人才輩出。特別是數學領域。2018年,當宣布數學最高獎項——菲爾茲獎的獲得者時,世界上的所有目光不禁都投向了我國的一個出家人——賢宇法師。
那年的獲得者是彼得舒爾茨,他曾是賢宇法師,準確的說是出家前的賢宇師父,柳智宇的手下敗將。
柳智宇,他是奧林匹克競賽的滿分獲得者,是被保送北大數學系的天才,是獲得麻省理工全額獎學金的佼佼者…也是北大畢業後,走上出家之路的僧人。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天才少年」吧!
從小就與眾不同的內向男孩
柳智宇出生在湖北武漢的一個普通家庭,從小他就和其他小孩不太一樣。其他小孩鬧騰、愛玩、叛逆,柳智宇安靜、內向、聽話。
優秀的小孩都會有些好強,柳智宇也不例外。他喜歡看到長輩們對他透露出讚賞的目光。因為從小身體就不好,他很少參加體育活動,所以在幼年時候,他沒有什麼朋友,每日就與書籍做伴。
柳智宇的骨子裡天生就有一股偏執的正直。柳智宇說,在成長的過程中,自己從未感到孤獨,因為有數學相伴。
他和數學的「相愛」要追溯到小學,那時的他剛剛接觸奧數,初覺很難,後來慢慢摸索出了門道,就越來越能在其中找到樂趣了。
在之後,柳智宇便一頭扎進了數學的海洋,與數字相伴。他愛數學,更愛數學後面的所包含的哲學智慧。
柳智宇對數學的熱愛超乎常人,別人學習時,他在解數學題;別人玩遊戲時,他還在解數學題。
直到數十年後,他的競賽教練餘世平回想起柳智宇時,仍舊對他印象深刻:「他(柳智宇)的頭腦靈活度和對數學的熱愛,我教了一輩子的書,都沒再遇到第二個。」
內心迷惘的小小少年
柳智宇想要避世的心態,其實早在高三就可以窺見一斑了。
高中時,柳智宇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華師一附中的理科實驗班,後來又進入了國家集訓隊,備戰奧賽。
在封閉的環境中日復一日的做題,柳智宇感覺解數學題仿佛變成了一件任務,而非是熱愛了。他開始對自己產生了懷疑。
他對老師說,自己好累,眼睛也好澀,很想退出集訓隊。
校長聽後,也有些心疼,將這個精瘦的少年接回了學校。迷茫少年第一次與自己的和解,要歸功於他的班主任。
那時從集訓隊暫退的他回去後,與班主任進行了一次很長時間的對話,班主任開解他說道:人總該要有個平臺去展示自己。這不關乎榮譽,也不關乎功利,關乎的是人的價值。
一番談話後,柳智宇又找到了自己最初愛上數學的原因了——他愛的是數學背後的深奧意義。
後來,柳智宇被保送到了北大數學系。
在大學生活中,他參加了兩個社團,分別是耕讀社和禪學社,兩個都是他的興趣所在。
特別是在禪學社中,柳智宇在其中感覺自己真的找到了人生的歸屬。
2008年,他作為禪學社的骨幹,帶同學們去參觀了北京鳳凰嶺山腳下的龍泉寺。這也是他在兩年後出家的地方。
他參加的耕讀社的前社長也在此地出家,法號賢慶。曾經耕讀社的兩任社長都已出家,沒想到新任社長柳智宇,也最終走上了這條路。
2010年,柳智宇收到了麻省理工學院的offer。但他並不準備去,因為當初的申請也只是為了安慰父母,是個權宜之計。
幾個月後,柳智宇正式出家,就在曾經去過的龍泉寺,法號為賢宇。
他將龍泉寺的住持,學誠大師奉為人生的指明燈,至少在學誠大師的醜聞曝出之前,柳智宇都是這樣想的。
然而,人心叵測。學誠大師也不是真正無欲無求的聖潔之人。柳智宇再次迷惘了。
這時,他的母親出現了,溫柔的告訴他,其實想要幫助別人,也可以學習心理學呀。
是啊,柳智宇放棄數學,不就是因為覺得學數學救不了世人嘛,既然佛學也走不通,何不換一條路再試試呢。
出遁入空門8年後,柳智宇終於準備還俗。
目前的他已經考取了心理學二級諮詢師,還準備將佛學和心理學結合起來,幫助困難中的人。
年少成名的柳智宇,在小小年紀就達到了常人一生都不能企及的高度。這讓他成長到後期時,總發現自己跟社會格格不入,或是發現自己所鑽研的知識,不能達到自己心裡的預期,讓自己成為心目中的「成功者」。
於是柳智宇變得迷茫又困惑,想要到一片世外桃源去避世,去探尋內心。可是,去了龍泉寺的「賢宇法師」真的得到心靈的解脫了嘛?
其實在隱世的廟宇中,不乏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但是啊,理想跟現實終究是有差距的。
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可以避世的地方,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柳智宇以為自己找到了一片淨土,想在那裡升華自己,到頭來,不過發現,所謂「淨土」,終究可能並不存在,這才是他為何還俗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