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禮議:嘉靖帝與楊廷和爭的僅僅是叫不叫爹嗎?|文史宴

2021-02-13 文史宴

 《大明王朝1566》中,陳寶國老師所扮演的世宗嘉靖皇帝十分出色。陳老師扮演的嘉靖一句臺詞是對太監黃錦說的,說:「真正的逼宮你還沒見過呢。」什麼是「真正的逼宮」?嘉靖所說的就是嘉靖剛登基時期發生震驚天下的「大禮議事件」。所謂「大禮」就是皇帝祭祀先祖時候採用的形式、禮節,嘉靖朝時關於皇帝大禮的爭議,就是「大禮議」。這個事件牽扯眾多、影響甚遠,孟森先生的《明史講義》將明朝分為七段:開國、靖難、奪門、議禮、萬曆倦怠、天啟崇禎亂亡、南明的顛沛。孟森先生是明史專家,他既然把議禮作為單獨章節,可見大禮議之重要。

「大禮議」起因簡單,即外藩入嗣,欲尊其生父,而廷臣逆之,於是興大禮之獄。具體解釋就是: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死於豹房,武宗無子,也沒有同父兄弟,廷臣只能商議迎立朱姓外藩藩王即位。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以「兄終弟及,誰能讀焉。興獻王長子,憲宗之孫、孝宗之從子,大行皇帝之從弟,序當立」(談遷《國榷》)為由,力推興獻王長子朱厚熜繼承大統,武宗的生母張太后支持。遂以皇帝遺照、太后懿旨的形式將立朱厚熜為帝的消息昭告天下。

朱厚熜以藩王身份繼承大統,按儒家傳統,朱厚熜需要拋棄自己原來的父親,以過繼人的身份入孝宗一系。打個比方,孝宗是朱家長房,興獻王是二房,現在長房無人,需要從而二房過繼一個繼承人來繼承家業。所以過繼過來的人入繼長房,應稱伯父孝宗為父親,稱親生父親興獻王為叔叔,這是符合封建禮制的。

朱厚熜先答應了這一條件,正式即位,即世宗嘉靖皇帝。但成為嘉靖皇帝的他又反悔了,不想拋棄自己的親生父親,想追封自己的父親興獻王為帝,即明睿宗。朝臣自然不幹,大禮之議遂起。

 「大禮議」的正式起因是,即位後的嘉靖按慣例商討武宗和嘉靖生父興獻王的諡號和祭祀方式。楊廷和等朝臣主張,嘉靖皇帝以旁系藩王入繼大統,必須尊伯父孝宗為父。祭祀時,對親生父親興獻王改稱「皇叔考興獻大王」,對生母改成「皇叔母興國大妃」,自稱「侄皇帝」。楊廷和的這種看法得到十幾位重臣認同,他們聯合上疏,並態度強硬,稱「有異議者即奸邪,當斬」(《明史》)。

對於嘉靖來說,位子本來就是從天而降。皇位是大臣們擁立的,所以皇帝當的並不自由,時時刻刻感到朝臣們的限制。現在朝臣們又以強硬態度逼著自己認伯父為親父,對年輕氣盛的嘉靖來說,這是不可忍受的。但剛十五歲的嘉靖政治手段怎及三朝元老楊廷和,嘉靖最開始打算用高官厚祿收買楊廷和,楊廷和不為所動,嘉靖屢次想為興獻王提升諡號都被楊廷和的內閣駁回。

嘉靖元年(1522年)七月,事情突然發生了轉機。新科進士張璁揣度聖意,認為順從皇帝是政治上快速升遷的手段,所以張璁上疏,稱「繼統不繼嗣」(《明清史料彙編》),就是說大明王朝沒規定必須父子相承,嘉靖繼承的是太祖、成祖江山,同為太祖子孫,不需要入繼孝宗一系。同時,張璁明確支持嘉靖稱興獻王為生父、提高興獻王的祭祀待遇。以張璁為代表議禮派遂成。但張璁人微言輕,很快被重臣踢出京城,嘉靖也被迫妥協,對孝宗稱皇考,對興獻王稱「本生父」,興獻王妃為「本生母」,嘉靖通過此事得到的教訓是,先穩固權力再徐圖緩進。

   嘉靖三年(1524),嘉靖迫使三朝元老首輔楊廷和辭職。楊廷和雖然下野,但老人家影響還在,守禮派仍然氣勢洶洶,掣肘嘉靖皇帝。嘉靖認為最大的「頑固派」楊廷和已除,所以「大禮議」的方向也應該改變,本來「大禮議」只是爭嘉靖是管興獻王叫生父還是叫叔父,現在變成了嘉靖要把興獻王追封為帝、興獻王妃追封為后,此言一出,守禮派官員甚是激動。

   為了阻止皇帝,守禮派官員採取了極端做法——「伏闋」。九卿、翰林、督察院御史、諸司郎官、六部、大理寺屬共二百二十九人跪伏左順門,請嘉靖收回成命。嘉靖大怒,遣錦衣衛擒為首者八人,這一做法,使得百官用「哭門」對抗。眾人在左順門大哭,嘉靖帝一見這種情況更惱怒,讓宦官盡錄諸臣姓名,然後把一百九十人逮捕入獄,其餘之人待罪。對參與「伏闋」的官員處罰是四品以上罰俸、四品以下廷杖,當場打死十七人,此即為「左順門事件」。此事件展示了嘉靖的決心,絕對要封生父作為皇帝,但更多的是表現自尊,皇帝決不能被臣下左右。

左順門事件後,守禮派被瓦解,一乾重臣全被免職,嘉靖的朝中異己全部被排除。而遠在京外的張璁一直是嘉靖的鐵桿支持者,嘉靖也記在心裡,嘉靖四年張璁等支持嘉靖皇帝的人被調回京城,委以重任,議禮派得權。嘉靖的願望終於實現,嘉靖生父母被追封為帝、後。嘉靖的鐵桿支持者張璁則以火箭式的速度上升,從嘉靖四年回京,到嘉靖八年升任內閣首輔大學士,僅四年位極人臣。

「大禮議」經過左順門事件,終於結束了,結局就是嘉靖帝和張璁的雙贏,嘉靖追封興獻王為明睿宗,興獻王生平也被寫入《明實錄》,嘉靖可以公開稱興獻王為「皇考」,稱孝宗為「皇伯考」;張璁位極人臣,一時殊榮。但是「大禮議」真的就是為爭個爹的稱號嗎?事情遠遠沒這麼簡單。

表面上,嘉靖的確是為自己親生父母爭取榮耀,但更是的一層是皇權和相權之爭。楊廷和等閣臣鑑於武宗朝時期,皇權極大,皇帝肆無忌憚,對國家危害甚多,所以想以傳統儒家士大夫的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為大明天下出一份力,以制約皇權為目的,加強臣下的權力,防止皇帝過度荒唐。嘉靖皇帝的想法則正好相反,嘉靖皇帝朱厚熜以外藩身份繼承大統,完全是天上掉餡餅的事,得位全靠楊廷和等重臣推薦,本來就有寄人籬下之感;但是皇帝獨尊,身在皇帝之位,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有讓嘉靖又產生了對臣下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就需要通過臣下對皇帝的順從來體現。所以兩方各不相讓,才有了「大禮議事件」。

「大禮議」之事本來是嘉靖想看清朝局,看清朝臣會不會服一個外藩之子來繼承皇位。其中雖有嘉靖想孝順親生父母的意思,但更多是想驗證皇權對臣下的威懾力之大小。「大禮議」事情的發展很明顯,剛即位的嘉靖權力受到臣下制約,做事束手束腳,所以嘉靖才有了一時間的順從(例證就是給興獻王的稱號是本生父,稱孝宗為皇考)。但是隨著嘉靖個人權力的鞏固,他刻意展現皇權的獨裁性,「左順門事件」即是證明。「大禮議」之後,嘉靖皇帝也許是感到勞心勞力,遂深居宮中,一心求道,二十多年不上朝,可皇權卻絲毫沒有下降,臣下也未出現謀反的事件,可見嘉靖對皇權鞏固的程度之高。

1.  孟森,《明史講義》,中華書局2009

2.  吳銳,《論「大禮議」的核心問題及其影響》,《明史研究》2013

3.  田澍,《張璁與大禮議——大禮議新解》,《社會科學戰線》2012

相關焦點

  • 明大禮議之爭 嘉靖帝:我是皇帝我爹必須是皇帝
    嘉靖帝即位不久後,嘉靖帝與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武宗舊臣們之間關於以誰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親),以及嘉靖帝生父尊號的皇統問題發生了長達三年半的大禮儀之爭。朱厚熜讓司禮太監拿了張璁的奏章給楊廷和看,說這種議論既遵守祖訓,又依據古禮,應該聽取。楊廷和說:"秀才怎麼知道國家的重大事務。"又將奏章送回宮中去。不久,朱厚熜到文華殿召見楊廷和與蔣冕、毛紀,給他們一個親筆指示,要他們尊崇自己的親生父母為皇帝、皇后。楊廷和回家後上書說:"《禮》說:在前為君的就是父母,親生父母應稱為伯父母或叔父母。不僅喪服等次要降格,稱號也應有不同。臣不敢阿諛奉承,順著聖旨辦。"
  • 一場幫嘉靖皇帝「認爹」的鬧劇——說說明朝「大禮議」之爭
    「大禮議」始於正德十六年、高潮於嘉靖三年、餘波漾至嘉靖十七年,是明史中繞不過去的一個坎兒。該事件起於不要面子的明武宗朱厚照死後無子,於是死要面子的明世宗朱厚熜繼位後該管誰叫爹就成了一個問題,並引發了一場持續十幾年的朝爭。在這場爭議中,明朝的君臣之間、不同立場和理念的大臣之間爆發了激烈的、而且是又臭又長的衝突,最終明世宗朱厚熜憑藉君權的優勢,以「文攻武衛」的手段壓制了異議,取得了勝利。
  • 《德道經》由嘉靖「大禮議」事件看禮的負面性
    由皇太后張氏和內閣首輔楊廷和策劃,選取武宗堂弟、興獻王世子朱厚熜繼承大統,是為明世宗,即嘉靖帝。朱厚熜一行從湖北安陸抵達京郊通州,發生了登基儀式之爭,事關皇家禮儀。楊廷和授意禮部尚書毛澄(發明毛邊紙的始祖),議定以皇太子繼位的儀式,擇日登基。年僅十五歲的朱厚熜則以「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據理力爭。
  • 嘉靖帝:我用了三年半,終於證明了「我爸是我爸」
    我爸是我爸,這還用證明嗎?但是,明朝有一個皇帝,卻用了三年半的時間,才終於證明了「他爸是他爸」。這就是明史上有名的「大禮儀之爭」。這段話簡單地說,意思就是嘉靖帝是以二房的身份,繼承了大房的位置,那他就得把自己的伯父伯母叫爸爸媽媽,把自己的爸爸媽媽叫叔叔阿姨。這樣胡扯八道的事,連我們都不能接受,何況嘉靖皇帝呢?這個皇帝可是歷史上有名的聰明人。雙方就僵住了。此時嘉靖的皇位還沒有那麼穩固,也沒有自己的親信,一個十四歲的少年,能怎麼辦呢?
  • 嘉靖帝為何要不顧朝臣反對,追尊生父為興獻帝,生母為興國皇太后
    嘉靖帝十四歲即位,因想追封親生父母的尊號,與首輔楊廷和等舊臣要求他改換父母,引發了長達三年半的大禮議之爭;嘉靖帝不顧朝臣反對,追尊生父為興獻帝,後又加封為獻皇帝,生母為興國皇太后,改稱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九月,將興獻帝的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興獻王墓為顯陵,大禮議事件至此結束。
  • 嘉靖帝重子嗣傳承
    身為內閣首輔的嚴嵩不敢和裕王親近,更不敢過於參與皇室繼承人之爭,因為他是幫嘉靖皇帝背鍋、幹髒活的「忠犬」,只能向嘉靖表忠心,否則立馬死無葬身之地。某種程度上來說嚴嵩是一個孤臣,他不能和任何皇子親近,更不能參與立太子這種敏感事件中,因為這會讓多疑的嘉靖帝懷疑他要找新主子、留退路,嘉靖立馬就會殺嚴嵩,不會留情的。而且由於嘉靖帝朱厚熜特殊的經歷,使得他對繼承人的選拔有特殊的標準,嚴嵩等臣子是插不上手的。
  • 大明王朝:陳洪的死局,嘉靖帝為什麼說,就你這德行也想學呂芳?
    隨後便是長達三年多的「大禮議」之爭,在《大明王朝1566》劇中,嘉靖帝跟黃錦觀看陳洪鞭打百官時,也講過:「三十五年前,和朕鬧的人比這多多了,朕一個人對付二三百人,有的還是大學士,把他們全殺下去了。」前面我們也講過,這次海瑞上疏,嘉靖帝並不想殺他,他也不想末了了,還留下個罵名。不殺海瑞,就得放海瑞,但是由誰來提出放海瑞呢?沒有,一個人都沒有,每個人都喊著海瑞辱罵君父,是大不敬,但是殺不殺,不說話,放不放,也不說話。
  • 杜洪濤:再論嘉靖大禮議——以明代張延齡案為線索
    然而,自孟森以來,大禮議的研究者往往誤信楊廷和在正德十六年的空位危機中總攬朝政的傳統觀點,將研究焦點局限在世宗與楊廷和的矛盾上,從而將大禮議演繹成閣權與皇權的角力、改革派與保守派的對抗、程朱理學與陽明心學的鬥爭。2011年2月,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與既有研究不同的觀點。筆者以大量一手史料為基礎,指出武宗猝崩後,威名素著的張太后奉武宗遺命幹預朝政。
  • 「滾滾長江東逝水」,大儒楊慎被「大禮議」事件劈為兩半的戲劇人生
    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於雲南永昌衛(今保山)。在明代,能正面評說、直接描述改變楊慎一生命運的那場「大禮議」事件的著述並不多見。避諱即是避禍,文士們已經心照不宣。在皇權強力張羅的「文網」裡,誰也不會傻到去做那隻飛不過滄海的蝴蝶,誰也不會再犯與楊慎一樣的低級錯誤,去自取其辱。楊慎雖名「慎」,可著實不夠謹慎,這是當年官場內外、文壇上下的普遍「共識」。
  • 嘉靖帝的「帝王術」,究竟有多「厲害」?
    這位十五歲以「外藩」身份入京即位的傳奇皇帝,登基沒多久就鬥跑了老臣楊廷和,然後接下來的近半個世紀裡,他常年沉迷於煉丹修道,穿道袍燒青詞的時間,遠多於穿龍袍批奏章,甚至期間二十五年乾脆窩在深宮裡不上朝。可「放飛」到這地步,夏言嚴嵩徐階等「閣老」,照樣被他捏在手裡,執政四十五年,始終牢牢掌控大權。
  • 朱棣的廟號是太宗,為什麼後世都喜歡叫他明成祖?
    於是,張太后和楊廷和等人商議,以朱厚照的名義昭告天下,由朱厚照的堂弟、時任興王朱厚熜繼承皇位。張太后和楊廷和等人原本設想把朱厚熜過繼給他已故的三大爺朱祐樘為嗣、以皇子身份繼承皇位。可朱厚熜不幹了:「我是根據《皇明祖訓》和大行皇帝遺詔來繼承皇位的,是繼統、不是繼嗣!」堅決不同意從皇太子規格的東華門進紫禁城。
  • 大明王朝:嚴嵩大勢已去,為什麼點名要帶著六心居醬菜見嘉靖帝?
    這也正應了當初嚴嵩對嚴世蕃說過的那一句話:「我大明朝只有一個人能呼風喚雨,那便是皇上。」這句話本來還有後一句,也就是說大明朝還有一個人可以遮風擋雨,那就是嚴嵩。但到了這個局面,嚴嵩也已經無力回天,只能靜靜地在家中等著嘉靖帝的旨意到來。旨意真的來了,嚴嵩知道這或許是他跟嘉靖帝見的最後一面了,可是他帶什麼不好,為什麼要點名帶一罈子六心居醬菜呢?
  • 孫權為殺此人,不惜斷子絕孫|文史宴
    孫登雖然史書上記載得十分完美,好像他不死孫權就不會發動後來的「二宮之爭」,導致東吳元氣大傷,但其實不是的,孫登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吳書》記載:「弟和有寵於權,(孫)登親敬,待之如兄,常有欲讓之心。」孫登當太子的後期,其身份已經出現了危機,孫權似乎有意立三子孫和為太子,只是孫登恰好這時候死了,可謂死得恰到好處,以免孫權親手殺他,避免了一場家庭慘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