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禮,如今已經逐漸成為年輕情侶結婚前所面臨的巨大難題。每年都有無數對情侶因為彩禮問題沒談攏而最終分崩離析、分手散場。
彩禮,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習俗,它原本代表著男方對於女方的看重與愛意,是幸福美好的代名詞。可從什麼時候起,它已經變了味,它變得讓那些無論是家裡兒子即將要結婚的或者還沒準備結婚的家庭都談之色變。
有些地方關於彩禮的習俗是,男女雙方家庭商量一個比較有美好代表意義的數字來作為彩禮的數額,而這些彩禮最終都會交到新娘手裡,這代表了男方家庭對於新娘的認可與接納,女方的嫁妝也同樣如此。這樣的彩禮,大多人都可以接受。
但有些地方的習俗是,女方家庭給出彩禮數額,男方只有拿出了這些錢,才可以娶新娘,而且這些錢,全歸女方父母所有。有人給這樣的彩禮起了一個名字,叫「賣女兒」。
小芸就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家庭,她經常聽見父母聊天,說誰誰家的女兒結婚了,彩禮有多少多少。以前她還小,不關注這個事情,也沒了解過這個情況,後來在她大四放寒假回家的那個春節,切身體會到了這個事情給她帶來的恐慌。
那時她們一家人正在跟其他親友一起聊天,父母聊天,無可避免的會談論起孩子,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結婚的問題。小芸一家一共有四口人,小芸還有一個比她小2歲的弟弟,正在上大二。有親戚問小芸的媽媽,兒子也馬上大學畢業了,愁不愁?
小芸的媽媽直接回答道:「不怕兒子結不了婚,有閨女彩禮呢」。親戚都笑了,紛紛說道,有個女兒真好,能省一大筆錢。小芸聽到這話,整個人仿佛墜入了冰窖,心情瞬間沉到了谷底,她竟不知,原來她以後結婚,在媽媽眼裡,只是終於可以為家裡給弟弟結婚減輕負擔了。
小芸後來問她媽媽,她結婚時的彩禮要收多少,她媽媽說:「至少20萬吧,你弟弟結婚也得付彩禮啊,還得買房子啊,各種花銷多著呢,你是姐姐,肯定先結婚,等到你弟弟結婚買房子的時候,你記得幫一把。」小芸看著她媽媽說這些話時理所應當的表情,沉默的回了自己房間。
通過小芸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出來,小芸的父母可以說是把所有的物質財富全部要用到兒子結婚上,包括屬於小芸的彩禮,甚至要求小芸以後在弟弟買房子時出錢幫忙,仿佛全家人都必須要圍著兒子結婚這一件事轉。小芸的父母沒有感覺出絲毫不對,沒有考慮到巨額的彩禮費用是否會影響到女兒的婚姻,沒有考慮到這麼做會不會讓女兒心寒。他們把兒子結婚當成頭等大事,重要到所有事都要為之讓步。
小芸大學畢業後,最終選擇了遠離家鄉,去其他城市努力發展事業,跟父母的關係,再也回不到當初。小芸說:「我知道他們是生我養我的父母,可是我也是一個人,心也是肉做的,會疼,我只能讓我自己遠離這個環境。」其實小芸的做法,可以說是最無奈之舉了,她沒有辦法改變父母的想法,但同樣沒有辦法拋棄生養她的父母,只能暫時選擇逃避。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小芸這樣的女孩,她們想反抗卻又無力反抗,只能隨著時間一步步痛苦的往前走。但是長久以往,這樣的家庭,這樣的父母,遲早會寒了女兒的心,也冷了姐弟之間的情。希望大家都能與父母認真溝通,形成一個良好的家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