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章為讀者投稿,作者:窗臺,哲學出身,自媒體撰稿人,做過10年大型音樂論壇版主,民謠愛好者及音樂偏執狂,會花一天的時間只為找一首入耳的歌並用文字找尋其背後的故事。公眾號:民謠窗臺(chuangtaimusic)。文章原標題《中國搖滾忘不了的電影和紀錄片,如果你欠星爺一張電影票,那麼你也欠這30年的所有回憶》。
中國搖滾30年,我們一直努力嘗試用形象的方式去表達對這種音樂形式的理解。文字、唱片、影像,讓搖滾樂成為了當代重要的文化現象之一。其中,文字賦予了搖滾樂的意義和意識形態,唱片造就了搖滾樂的聽覺文化,而真正把搖滾樂解放出來的則是真實視覺的影像作品,讓搖滾樂成為一種真正私人的文化產品。
搖滾30年,如果將它比作一副畫卷,那麼落筆的第一滴墨應是86年「讓世界充滿愛」的主題晚會,當崔健挽著褲管上臺那一刻,搖滾樂便躍然紙上。
其後,搖滾樂波瀾壯闊的大幕由此展開,從萌芽的星星之火到後來席捲了整片大地。
然而,即便是中國搖滾最璀璨的年代裡,由於審美和地域文化的差異,搖滾樂遠沒有達到主流的高度。而置身其中的許多搖滾歌手更是籍籍無名,除了被圈內的人熟知和認可外,流傳在外的可能僅是幾首作品以及寥寥無幾的小道傳聞。
在那時候的青年眼裡,北漂是一趟神秘之旅,而生活在北京的大批搖滾歌手更充滿了濃鬱的神秘味道,仿佛幾粒石子投入湖中,冒了幾個泡後即音訊全無。他們是一種什麼生活狀態?地下音樂的真實面貌是什麼?這在當時成為了許多人心中的疑團。
因為不了解,因為搖滾樂急需自我展示和被欣賞,在新傳媒尚在襁褓中的那個年代,電影和記錄片便有了用武之地,成為傳播和詳細解讀搖滾文化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
在撥號上網如同慢性自殺的時代,這些電影和紀錄片用簡陋的鏡頭和採訪為我們展示了中國搖滾的艱辛歲月。那一張張鮮活的臉,一段段珍貴的視頻,濃縮成了當年不可磨滅的回憶。
如今,搖滾電影和紀錄片已經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但是,作為一個搖滾愛好者,你有興趣或者有必要去了解和觀看。我想,這不止是傳承搖滾的文化,也是對那一批搖滾老炮的尊敬。
第一篇、九十年代
《北京雜種》
便從一部畫質太渣、色彩昏暗的《北京雜種》開始。92年,30歲不到的張元還未晉級為中國電影文藝界的大佬,那年他和崔健、竇唯、臧天朔、俞飛鴻等人合作了中國第一部搖滾電影《北京雜種》。
這部影片主要圍繞崔健展開,描述了當代青年由著性子活的恣意和憤懣。這些苦悶青年的生活映射了當時許多搖滾樂隊的現狀,一邊是年輕人的叛逆和衝動,一邊是困窘無人理解的生活環境。
是堅持自己的音樂夢,還是在潦倒中回歸現實,你必須做出一個選擇。
《96搖滾指南》
這部陳佩斯執導的搖滾短片只有一刻鐘,演員有李琦、劉金山、姚二嘎等,影片開頭是一個昏暗躁動的酒吧,電視裡放著邁克傑克遜的歌曲,可以看見陳佩斯飾演的沙皮眼中對此的濃濃不屑。
這種不屑,恰好迎合短片中那股又粗又糙破罐子破摔的勁,而這股勁同時又體現了搖滾歌手桀驁不遜的性格,以及看似浮誇其實和低俗共存的現實。
低俗和粗糙,或許是早期搖滾不可或缺的血肉,但也成為了一種諷刺。
1994年《頭髮亂了》
《北京雜種》的歷史地位在於開了第一槍,《96搖滾指南》更多的是反諷,而管虎執導的《頭髮亂了》其實才是第一部正經的搖滾電影。即便是現在,影片裡葉彤的迷茫和激情仍然感動著很多人。
青春是衝動的,搖滾是激情的,如果你在兩者前面選擇退縮,那麼反叛就沒有意義,人生也華而不實。
第二篇、新世紀的前十年
2000年《自由邊緣》
這部片子很糙,就如同它描述的地下音樂一般,將糙進行到底。
上世紀末的北京西郊,聚集著大批年輕人,他們就像偷腥的貓發現最美味的食物那樣神採奕奕。木馬、廢墟、痛仰,一支支年輕的樂隊在泥沼中期待著上岸,他們用原生態的面貌回應著心中最煽情的希望。
2001年《北京樂與路》
在上映前,路本來是「怒」這個字。導演張婉婷是個搖滾迷,拍這部電影主要是想滿足自己中學時的幻想,想表現搖滾歌手混出一片天地的野望,以及每個青年最純真的愛情。
耿樂、舒淇、吳彥祖,三個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因為搖滾樂結識在一起,執著著並熱愛著。其實影片想表達的很簡單,搖滾樂就是這樣,我們也是這樣,青春也是這樣。
「這樣」,就是希望和力量!
2002年《自由的邊緣 之 鑑證》
搖滾是什麼?是解放?是獨立?是長發飄飄?還是壓抑的吶喊?
對於搖滾文化,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而這部紀錄片讓我們看到的是搖滾圈的態度。
110個在北京尋夢的年輕面孔,以及他們一分鐘的自述,為我們詳細解讀了搖滾人的夢想和現實。
現實和理想的邊緣,住著一個叫搖滾的靈魂。
2003年 《吶喊:為了中國曾經的搖滾》
03年中國搖滾紀錄片三部曲的第一部《吶喊:為了中國曾經的搖滾》問世,導演是劉鉉和管聖聖。此片主要介紹了中國搖滾的歷史,從產生到現狀,用較官方的觀點解讀了搖滾發展的這些年。
因為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記錄和解讀成為了該片的重點,用採訪加視頻的方式展現了中國搖滾的歷史,或者說闡述了搖滾老炮們心中的搖滾史。
中國搖滾紀念性影像,論完整和官方性,從這一部開始。
2004年《陽光下的靈魂》
這是姜軒導演的第一部學生記錄片,雖然本片有拼湊之嫌,不過在各種剪輯鏡頭裡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學生對搖滾樂的真誠和熱愛。
或許在有些人眼裡,搖滾樂什麼都不是,但在有些人眼裡,搖滾樂是全部。
2004年《公共王國的旅行》
這是記錄P.K.14首次全國巡演的影像,這支來自南京的後朋克樂隊跟著戴維.哈裡斯的鏡頭輾轉於各種交通工具中。從城市到鄉村,在每個不同的場所表演他們的音樂。其中也收錄了他們歐洲巡演的照片、花絮,以及音樂錄像《他們》。對於P.K.14的支持者來說,不得不看。
有些意思的是,本片中居然有手機視頻。
2005年《後革命時代》
地上是浮塵,地下則是土壤 。土壤雖然肥沃,卻也只能以夢想為食。歷時5年拍攝的搖滾紀錄片《後革命時代》真實反應了世紀之交中國地下搖滾的生活狀態和現狀,被評為了解地下搖滾樂的清明上河圖。
這是三部曲的第二部,導演是張揚,零距離拍攝了北京「樹村」地下搖滾歌手的眾多經歷。艱辛、迷茫、歡樂和失意,在這部片裡得到清晰記錄。
這是劃時代的搖滾紀錄片,不僅因為拍攝的時間,也因為它反映的是地下搖滾人最真實和形象的生存視角。
2005年《中國新音樂的N個瞬間》
這部央視出品的紀錄片以敘事的方式重溫了那段激情和孤獨並存的歲月。
在中國音樂新勢力萌芽之初,是誰各自站在了最前方?
對於初涉搖滾的人而言,這部紀錄片具有啟蒙的意義。
2006年《頹廢的東方》
當你試圖去抵抗一些東西的時候,其實你已經走到了事情的另一面。
如果邊遠重新來看一遍這部紀錄片,肯定會痛恨並殺死曾經的自己。
搖滾樂從來不等於頹廢,頹廢的也許是一些人的生活狀態,但音樂本身和酒鬼癮君子等無關。
2006年《北京浪花》
04年起,兩位德國導演歷時兩年拍攝了這部紀錄片,圍繞著Joyside、新褲子、杭蓋(原T9)、沙子和掛在盒子上這五支樂隊的生活起居和現場表演向我們展示了新世紀地下搖滾人的精神面貌。
07年,《北京浪花》在德國公映,Joyside也有幸參加全球首映,並進行歐洲五國巡演。
中國搖滾迅速邁上巔峰,這些外國友人出過不少力。
2006年《搖滾多多》
高巍導演的這部紀錄片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詳細,不愧「多多」之名,其中涉及到的搖滾歌手和樂隊因為數量過多在此就不一一鋪開。
如果你很想了解中國搖滾的前20年,這部紀錄片可以算是個很靠譜的啟蒙。
致敬,已然逝去的青春,以及青春裡不再的歌聲。
07年《單行線》
住在筒子樓裡渴望成為演員的女孩兒,熱衷搖滾不知生活為何物的男孩兒,衣食無憂卻渴望心靈自由的高級白領。
境遇迥異的三個人,因為一次酒吧相遇,便有了這部搖滾愛情的短片。
音樂,搖滾,愛情,生活,壓在一起就是一條單行線。
08年《跳馬》
這是一個講述北京搖滾圈的故事,雖然老生常談,但卻用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審視北京搖滾正在面臨的窘境和問題。
太多的無聊和無奈,太多的沉淪和虛假,太多的自己把自己當回事,也許最後一點狠狠扇了某些人的耳光,也許搖滾真的就是那麼回事。
2008年《果》
陸雲飛導演的該片講述的是搖滾圈裡一群特立獨行的女孩,老北京話稱之為「果兒」,其實就是追隨在搖滾歌手身邊的年輕女孩。
這原是一個復仇的故事,只是這個故事在拍出後才讓人意識到果兒這個群體,雖然這部電影其實和搖滾和果兒並沒多大的關係。
有時候,一個噱頭就像某隻蝴蝶張開的翅膀。
08年《北京搖滾的心》
這是一個借喻,借SUBS主唱抗貓的視角來承載朋克及搖滾樂的意義。
我們在形容搖滾青年時會刻意加上苦逼二字,這苦包含著創作艱辛之苦,也影射著難以被人關注和理解的孤獨。
就像一顆鑽石,它如果不發光,它就不叫鑽石。
08年《朋克衝撞》
瑞王墳樂隊,到現在已經絕少人還能想起這支朋克樂隊的名字。
如果你不了解這支樂隊,看完這部紀錄片,你或許會對他們刮目相看,12年北京野三坡音樂節後,已經很少有RWF的消息,聽說已經解散。
但作為一支非常耐聽的朋克樂隊,RWF在旋律和風格融合上確實值得許多人學習。
2008年《見天笑》
同樣是高巍的作品,這次他選擇的是後崔健時代中國搖滾的代表人物老謝,以單獨的視角來拍攝謝天笑的情感生活和一些音樂現場。
單從作品來說,沒有什麼意思,但這部紀錄片裡的零碎鏡頭讓我見著了許許多多和我同樣瘋狂熱愛搖滾樂隊的歌迷。
搖滾不死,永遠是臺下的人先吼出來。
2009年《再見烏託邦》
盛志民拍攝這部電影最初是想尋找一個「失蹤者」,原做夢樂隊的吉他手吳珂。何勇在影片中提及,關於小柯,我聽說過的版本很多,他死沒死都是個問題。
從初衷的尋找,到主線關於搖滾輝煌的紀念,到最後一群農村青年唱著《真的愛你》的結局,我們可以將之理解為對搖滾樂的希望,也可以理解成是最後的輓歌。
一個時代的結束,老炮們有許多話要說,新人們也有許多話要講。
2009年《愛噪音》
中國搖滾紀錄片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和前兩者相比,劉峰鏡頭下的人物更隨意,或者說更貼近我們平常的生活。如果說前兩部講述的是搖滾群體,那麼最後一部就像是一個旁觀者,僅僅記錄下兩支樂隊的公路巡演,而觀念和評價則丟給我們。
《愛噪音》裡體現的是細節和真實,所有素材不需要旁白來解釋,或許這才是紀錄片最大的魅力所在。
搖滾精神源於情感表達,具體化和個人化將之推向巔峰。
09年《之時》
之時的「時」字代表了這部紀錄片跨度的歷程不是一段簡短的時光,事實上,片中拍攝以及整理的素材比九年義務教育還來的長。
這是一部關於痛仰前世今生的紀錄片,以主唱高虎的視角見證中國搖滾和痛苦的信仰樂隊十年間的辛酸歷程。
時間已遠,我要留下一點光。
2009年《破碎》
導演劉忠寧讓Joyside的巡迴演出變成了一部寫實的小電影。廣州、深圳、香港、武漢……邊遠既真誠又瘋魔的本色出演讓每一個人重新認識了Joyside一遍。
如今,Joyside已解散,但片中四人抱在一起的畫面仍然感動著我。
是生活毀了你們,還是在商業化中迷失,無人得知。
2009年《中國原創音樂20年》
就像導演張藝馨自己講的那樣,這是一部很不完整也不完美的紀錄片。三十分鐘內,僅是走馬觀花般地口述了老炮們關於搖滾的熱情,本意是清晰描繪出那段激動人心的歲月,實質上到最後什麼都沒說清楚。
僅將之當做一段記憶,或許更好。
2009年《盜版貓》
在影片上映前,曾對此充滿期待。
只是結果,有點令人遺憾。
如果你把這部電影當成一部無釐頭的喜劇,興許還能看下去。換一句話說,這其實不是一部關於搖滾的電影,或者說只是一些搖滾人參與拍攝的諷刺喜劇而已。
第三章:新搖滾時代
2010年《硬骨頭》
中國搖滾三十年,出過響噹噹的人物,然而更多的是一直游離在邊緣的人。
熱血和熱淚鑄成了搖滾歌手們的硬骨頭,他們奮不顧身地跳入這股洪流當中,或開闢出獨屬於自己的榮光和道路,或篤定著理想堅持不後退,不論成功和失敗,不屈不撓就是他們存在和站著的理由。
如果你熱愛金屬,請跟著窒息樂隊,豎起你的手指。
2010年《北京朋克》
蜜三刀、過失、刺蝟、PK14等唱著中國口音的英文搖滾聽多了確實會引人發笑,這種中國特色其實不值得推崇,但他們確實是中國搖滾的一部分,尤其是他們的編曲還是非常有可取之處的。
有點不敢想像的是,當外國佬好奇地點開這部紀錄片時,他們的心裡是該有一百隻老鼠呢還是一萬隻?
2010年《漁灣市》
本片主要記錄了湖南的搖滾樂狀況,包括從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09年出現的大多數樂隊,拍攝歷時五年。
導演魏曉波闡述:03年來到湖南後,買了吉他,刻苦練琴,想組一支樂隊但技術怎麼練都沒長進。後來看了幾場本土樂隊的演出,於是萌生了拍攝這些樂隊的想法,以彌補自己搖滾未遂的遺憾。
2012年《有種》
導演張元將《有種》當成《北京雜種》的續集,而影片中唯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句臺詞:身上沒有錢,心裡沒有詩。
我想,這部電影更多的是張元對上個世紀搖滾的情節,雖然這種情節本身沒有錯,錯的只是拍錯了時間。
一個老去的記憶,一些新生的記憶,當新生的把老舊的當狗血,那麼拍與不拍已經沒有意義。
2012年《痛苦的信仰》
信仰在中國是一件奢侈品,痛苦的信仰便成了這個時代的主題。
該片的主線有兩個,一個是普通搖滾青年陳峰,另一個是痛仰樂隊,分別講述了他們不同人生階段的音樂道路,音樂夢想及個人信仰。
2012年《你見過這樣的賭鬼嗎?》
這是關於賭鬼樂隊的紀錄片,同時也是國內第一個記錄搖滾樂唱片錄音的視頻影像。
該片從專業、歡樂、友情、疲憊、成就感等幾個角度進行講述,配合樂隊訪談及背景音樂的銜接,整部紀錄片也仿佛一部超大容量的超級MV。
2012年《超越那一天》
這是中國搖滾首部3D紀錄片,也是首部搖滾樂和交響樂合作的紀錄片。
同時,崔健作為中國搖滾第一人,更是開創了國內用3D拍攝音樂會的先河,好萊塢眾多知名製作人認為這是中國出品的具有國際水準的3D電影。
2012年《樂隊》
和《果》象徵性地展示不一樣,本片中的女孩更能為「果兒」代言。
這部電影講述了女孩與一支年輕樂隊之間發生的種種交匯、碰撞、糾葛,揭示出了中國年輕一代所表現出的盲目嚮往又矛盾困惑的內心世界。
2012年《歲月無聲》
對這部電影的描述,可以引用豆瓣影評裡的一段話。
看之前抱有很大希望,想懷舊的稀裡譁啦一番,看完以後真心無感。導演試圖摻雜太多因素進去:青春,叛逆,搖滾,愛情,現實,兄弟,乃至信仰,最後卻只覺牽強。一星給當中的插曲,一星給女主的紅裙,一星給自己看完了它。
2012年《許巍:此時此刻》
這是中國搖滾第一次,從創作、錄音、訪談,全方位的紀錄一張專輯產生的真實過程。
作為中國搖滾新一代引路人的許巍,不管是這張CD,還是這部紀錄片,都能看到一個優秀音樂人如何用心去製作的態度。
2013年《那些五脊六獸的日子》
又名:不搖你就滾。
影片改編自小說《那些人五人六的日子》,主演包括現在正紅火的宋冬野、馬頔等音樂人。如果想看他們白花花的肉,請不要錯過。
中國搖滾電影始終逃不過憤青電影的宿命,這一部也一樣,但如果搖滾電影不憤青,似乎也不能叫做搖滾電影。
想要真正深刻去表達一些什麼,不是隨手就來這麼簡單。
2013年《長春:地下發言》
一個個滾燙的搖滾青年用自己的體溫,給這裡帶來了流動的血液。他們用自己的青春,給所有熱愛音樂的人們,幻化出一場場酣暢的夢。 但是,他們卻也在經歷各自的悲喜人生。
這是一部記錄長春地下搖滾樂的影片。是一段歷史,也是一段未來。
2013年《愛在搖滾的歲月》
據真人真事改編,講的是十幾年前在北京音樂圈打拼多年的「地平線樂隊」終於要 舉辦演唱會,但在當天,樂隊成員在乘車去演唱會現場發生了 車禍,演唱會因此取消。在之後的日子 裡,樂隊成員各奔前程,但辦一場演唱會的夢想始終沒有丟棄。
這部電影的看點不多,也很難和大多數人取得共鳴,但這是屬於那一代人的搖滾電影,謹以此致敬!
2013年《我們是誰》
這是黑豹樂隊25周年的紀錄片,沒有竇唯,沒有秦勇,有的只是一直堅持下來的幾個老炮,以及新的主唱張琪。
我們是誰,這個主題其實很有意思。
在我們只銘記竇唯、秦勇的時代裡,卻忘記了搖滾最重要的是一個團隊,個人主義雖然是一支樂隊的靈魂,但樂隊才是真正的根。
2014年《老搖滾》
一個父親,一個兒子,兩代搖滾人撐起這部紀錄片。
該片和許多搖滾記錄片不一樣,主線不是圍繞崔健、唐朝這些知名人物展開,而是講述了更多不為人知的搖滾人物。
那批人對搖滾的理解和堅持,塑造了整個中國搖滾的輝煌。
2014年《搖滾在二十,四十,六十歲》
和處女作《老搖滾》裡侃歷史不同,該片中導演侯祖辛直接取樣老中青三代中的代表人物,分別是梁博、高虎及導演的父親侯牧人,用真實的生活讓搖滾看起來不是那麼高冷和生僻。
或許因為拍攝的手法,這部紀錄片裡展示的內容僅是定格在三個不同人物上,卻沒有從時間概念上去延伸三個時代的共同特點。
2014年《行者-在那搖滾的故鄉》
這應該算是中國搖滾史上最大型的紀錄片,總共有8集,破天荒的把中國搖滾呈現出了一種文化感和歸屬感。
去英國朝聖與中國搖滾走出國門是兩個概念,搖滾音樂人和搖滾文化是兩個概念,搖滾精神和哲學傳承是兩個概念,諸多你意想不到的東西在行者這部紀錄片裡被賦予了實際的意義。
2014年《搖滾南京》
本片通過對三位南京搖滾客生存現狀的真實呈現,以及多位南京搖滾資深親歷者的真誠講述,讓熱愛搖滾樂的觀眾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走近真實的南京搖滾。
其實,每個城市都一樣,一樣的浮浮沉沉,一樣的青春熱血,而衝著這部紀錄片去的,很多人是為了李志。
聽李志說南京話,那一刻,你有麼有笑出來。
2014年《西搖記》
那是最好的時光,最好的時代,窮困,躁動,死不妥協,對這個厚重城牆包裹的城市來說,那是它搖滾樂的黃金時代。 首部西安搖滾紀錄片,從未公開過的封塵影像,見證西安搖滾的青春。
從西安走出來的知名搖滾歌手有不少,這片黃土下永遠不少躁動不安分的靈魂,當你想要真正去認識和讀懂,你必定要回到這個城市,在黑夜的城牆上去聆聽撒野的聲音。
2015年《我要上迷笛》
如果說伍德斯託克做到了搖滾音樂節的極致,那麼中國的伍德斯託克當屬迷笛音樂節,這不僅是搖滾歌手展示的舞臺,也是每個搖滾迷的舞臺。
這部去年的紀錄片與其說記錄著王騫和驚林等四支樂隊的搖滾夢,不如說記錄著所有搖滾迷的情懷。
那每一個現場,每一聲歡呼,都有你我的身影。
後記:
中國搖滾30年,如果把它看成零碎的無主題的,就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如果看成粗糲的雄奇的,就是一座挺立偉岸的山峰。
那麼,山巔也好,山腳也罷,都是一條充滿驚喜和希望的路,但願這條路上永遠流動著未知的憧憬和對已知的敬意。
最後,因為篇幅和時間關係,遺漏之處,還請海涵。
本文為果醬音樂(www.jammyfm.com)原創,未經允許,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