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2日,戲劇文學系2018級戲劇創作班在嗶哩嗶哩(B站)帶來了三部廣播劇作品的展演,並且組織了相關的學生論壇,直播間收穫了不小的人氣,得到了許多積極反饋。本次展演由2018級戲劇創作班的同學在寫作課老師孫雪晴的帶領下策劃完成,從作品製作到統籌、宣傳,他們在緊張的期末階段籌備出了一臺相對完整的匯報演出,並且從中得到了許多鍛鍊。
這次廣播劇展演,是本學期寫作課的一份成果展示。三個廣播劇分別脫胎於三個文學作品,他們在其中探討愛欲、生死、幻夢與超越意識的情感本能。這群年輕的創作者們在作品中書寫自己現階段感興趣的主題,並且毫不羞澀地帶著作品與觀眾見面。展演後,三位主創圍繞著不同的主題進行了演後談,直面觀眾們的提問與感受,建立了寶貴的觀演互動。
線上展演本是疫情衝擊下的無奈之舉,18戲劇創作班的同學們不僅沒有鬆懈,還以此為契機,在演後談結束後,舉辦了以「疫情下的創作、學習與生活」為主題的學生論壇。他們邀請到就讀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中國傳媒大學戲劇文學系以及美國杜魯門大學藝術鑑賞專業等不同院校、不同專業的同齡人,分享疫情之下彼此的創作和感受。受時間限制,論壇討論的深度有限,卻打開了同學們的連接之門,在交流中誕生新的創造,並有可能延續下去。
同學們組織的本次展演通過網絡渠道向公眾展示了階段性的學習成果,這正是我們對年輕創作者們的呼籲與祈盼。希望系裡的同學們能更多地組織類似的活動,充分和大家交流,讓創作成為一種共享,讓戲劇流淌在你我的生活之中。
「後疫情時代」的一次很有趣的展演,線上直播+論壇討論也是我們班對新形式的第一次嘗試。就像雪晴老師所說,有聲劇場消減掉戲劇中「觀看」的元素,但與此同時,其實兩重「觀看」又一直存在,它在所有網友與創作者中間相互流動。由於作品是提前製作好的,所以我們三位導演也參與現場所有環節,通過B站彈幕互動、以及群中反饋的方式,非常直觀地接受了觀眾最真實的反應。
就整體而言,聽眾和外校來賓給我們三位非常多的驚喜。他們對現場對形式的感知非常敏銳,仔細到通過細小音效去辨別所搭建的場景、從背景音樂中尋找作品的主旨內涵,還有從整體的臺詞布局來思考人物關係和導演改編與原作的不同。在後來的論壇環節,這種參與的認真性都一一體現在我們的問答、討論之中,兩種思維不斷碰撞。
由於製作過程中難免不斷去修改自己的作品,所以到最後我們其實對作品太過了解,但通過這種形式,我們還是感到了很多新的東西,它來自於感受的直觀。創作者得以再一次真誠而緊張地,再次從感性方面去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非常幫助我們從新的視角去理解作品。
——18戲創張倚銘
(廣播劇《第四十一》導演)
本學期由於疫情影響,我們創作的劇本並不能如願落地。因此在孫雪晴老師的提議下,18戲創班最終決定集體以廣播劇的形式,對平日課堂中寫作的劇本進行線上的呈現。雖然是無奈之舉,但廣播劇這種呈現方式,其實在一定程度上與戲劇舞臺有著相通之處。在本次線上匯報中,我負責後期及技術統籌,主要負責作品後期以及直播技術等問題。籌備過程中,因為大家也都是廣播劇上的新手,在配音的錄製和後期上都不免遇到了一些問題。總而言之,很高興能通過這次線上活動,向公眾傳播戲劇藝術,展現中戲風採。
——18戲創劉小鈺(活動策劃)
其實作為主持人,在這次活動中最重要的就是統籌流程。在前期我們的策劃組就已經大致商量好這次活動的內容,我們主要負責將這些內容落實下來,分配到各個崗位,並且將各個環節進行對接,最後做出一個完整的活動策劃方案。在整個方案成型之後我們又經歷了多次的調整以及彩排,在解決了問題之後才呈現出了最後的效果。而在整個直播過程中我們主要負責流程的把控,在做好主持人本職工作的同時要控制進度,並且嘗試和嘉賓互動。總的來說我們還是在這次活動中收穫滿滿,不僅認識了新的朋友,進行了學術討論,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次很好的鍛鍊。
——18戲創楊一丹(論壇主持人)
我對匯報會呈現出怎樣的效果原本心裡沒底,我以為會像之前寫作課坐排那樣只是簡單地對劇本文本進行呈現,在以觀演者和討論者的身份參與了這次匯報後,發現主創們很用心地添加了各種背景音效,還有演後談的設計,讓廣播劇的效果非常好。在嘉賓討論部分我也受益良多,來自不同專業、學校的嘉賓都非常有趣,他們的分享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寬了我的接觸視野。
——18戲創王沁(論壇參與者)
非常有幸來到中戲18戲創廣播劇展演的雲現場,收穫非常多!很高興看到在今年特殊的環境下,還是有學校和同齡人在堅持創造好的作品,在盡力紀錄和回溯僅此一次而對於我們來說又至關重要的學習階段。儘管對大家的創作過程並不了解,但能在最終呈現中看到各位的不易和用心。更可貴的是,我在交流環節中從各位主創身上看到了某種創作生命力和創作自由,不管是大家對知識的應用,還是對個人化詮釋的尊重,都是在大學這個相對稚嫩和自由的創作環境最大化地塑造自己吧,這對於一直按部就班學習的我來說是一種刺激和啟發,希望能有機會再次與大家交流學習。
——夏語浩
(論壇參與者,浙江師範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