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31日
張國榮因電影《紅色戀人》的宣傳第一次來到成都
這也是他與這座城市的唯一一次邂逅
成都廣播電臺的主持人馮喬採訪了他
2019年9月12日,張國榮的生日
馮喬擔任主持的節目《我們有歌》首播
我們也與之再次相遇
這位採訪過不少當紅明星、發行過多張專輯
曾被評為成都最受歡迎的男主持人
曾在6年前突然銷聲匿跡
那麼,在離開電臺的幾年他去了哪兒?
他還在堅持做音樂嗎?
本期《過場》主持人牧之與90年代成都最火的電臺主持人馮喬,聊了聊那些關於電臺和流行樂的故事
↓戳視頻↓
如果你是一個老成都人,又特別喜歡聽電臺,那你一定聽過他的聲音,從成都流行FM105.6,他的名字就開始為人所知。
他叫馮喬,低沉的嗓音,幽默地絮語,從《345歌迷會》到《345空間》,再到《馮喬點唱機》《love345》,這些曾陪伴無數人成長的節目話語裡總有一句戳中你的記憶。
正如百度百科裡「關於馮喬」一欄裡對於他與電臺的描述:「世紀經典,講述老歌的故事,記錄一種中國日記的情懷。」
就讀於重慶師範大學中文系的他在畢業後當過一年語文老師,機緣巧合下成為了一名電臺主持。與牧之的聊天中,他回憶起了傳統電臺的「黃金時期」,那時他採訪過不少明星,例如費翔、張國榮、韓紅、蔡琴等等。
他不僅主持,還喜歡唱歌,為此被小酒館的老闆唐蕾慧眼識中,後來與太平洋影音公司結緣,年紀輕輕就發行了多張自己的音樂專輯,因為嗓音特色,江湖人稱「人聲低音炮」。
「馮喬一直很紅。」這是不少熟悉馮喬的粉絲對他的評價。但是,6年前,他突然辭職,離開了曾經工作20年的電臺。陪伴在城市上空的聲音突然消失了,談起此事,連馮喬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
如今,他再次歸來,正在以新的方式繼續熱愛的事業與夢想。「主要是我的講述,現場有個還原電臺的直播間。」關於四川衛視正在熱播的創新型音樂文化節目《我們有歌》,馮喬說道:「只不過有點像舞臺劇,比如我講到某個情景,會用舞臺劇的方式去呈現;我說到某位歌手,可能他馬上就會出現在直播間裡。」
▲左圖:香港電視連續劇《霍元甲》的武術指導及原唱者徐小明與兒子徐沅澔;右圖:中國80年代最受歡迎女歌手張薔
當然,馮喬的電臺史、主持史,也是他的追星史。儘管他自己也擁有大把粉絲,但卻無法阻止他追星的熱情,當牧之問他最喜歡哪位明星時,他甚至有點羞澀。
「我喜歡李宇春,我是超級玉米,超級!」他激動地說道,承事業之便,他曾經採訪過春春,也曾主持過她的新書發布會。
▲ 李宇春,中國流行女歌手、演員、詞曲創作人、演唱會導演。2005年,李宇春獲得」超級女聲「全國總冠軍,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
「她還沒出來,我拿著話筒就開始尖叫。」談起自己的瘋狂,馮喬直言不諱:「她會覺得很不可思議,為什麼我會這樣?我不知道,因為我以前對她沒有什麼感覺。第一次見到她之後就沒辦法,她的人格魅力太強大了。你見到她,你無法不喜歡她。」
您知道今天剛好是張國榮的生日嗎?(錄製節目當天是9月12日)
F:對,今天我還在抖音上發了一個視頻。因為我採訪過張國榮,很少有人採訪到他,好像他在國內地方電臺媒體當中就只接受過四川臺的採訪。
F:他來宣傳電影《紅色戀人》。當時我跟他在金牛賓館吃飯,我們在街上,沒有人會找他籤名。我現在回想起來特別奇怪這個事情,真的沒有人找他籤名,他自己都覺得很奇怪。
可能那時候更多人聽到的是聲音,對畫面沒有太多(感知)?
F:沒有,都知道他,都在指著他說這是張國榮。我們吃飯的時候也是這樣的,金牛賓館服務員都知道是張國榮,但沒有人上來跟他照相。我說可能是他沒有那麼親暱的感覺給大家,他是給人比較冷的感覺。其實他人蠻好的。
F:就是關於成都的。因為他是第一次來成都,他演唱會也有成都這一站,但是很遺憾,這只能是個夢了。幸好那個節目還有錄像,現在網上都還能找到。
F:有,我剛做主持的時候就是大家公認電臺的黃金時期。所有媒體都是這樣,95年開始,95年到2005年,就這十年當中,我覺得應該是電臺最輝煌的時代。
F:我覺得它也不叫衰落,它就是歷史的必然規律。一個形式的媒體,你最終會走到你的盡頭。現在歐洲的FM廣播都已經取消了。中國不一樣,中國的電臺它是叫國家的「戰備工具」。因為當我們有災難突發,比如說地震的時候,電臺就特別能發揮它的作用。
我記得我讀大學,02、03年那時候,我印象中寢室很多人都是通過電臺去了解這個城市,因為可能沒有太多信息的渠道,幾乎就沒有選擇。報紙更多的是一些新聞。
F:在音樂方面,電臺可能比報紙可以選擇的更多一些,它可以聆聽到新信息。而且那個時候沒有什麼音樂節目,好像就只有我(這個),還有民族音樂臺。
而且我們那個時候的資料不像現在這樣是公開的,比如說我播的資料,可能大眾就沒有聽到過,而且市面上也沒有。所以說大家對電臺就有期待。
我記得那時候盜版商都是錄了我的節目,然後去發盜版。我經常在盜版的磁帶裡面聽到中間怎麼有我說話的聲音。因為那些歌曲他們沒有渠道去獲取,那些音樂都沒有進口的。
F:我們這樣說,我作為主持人,我經歷過那個年代,我指的黃金時代並不是說它很輝煌,它只是可以把我所有的想法都表達出去。比如說那個時候我就可以把一個樂隊放在直播間作為我常備節目的素材,每天(樂隊)就可以在裡面唱歌、聊天,就很快樂,現在已經不太可能了。
F:我不知道。那個時候有個「馮喬點唱機」,都可以直接點到美國、點到全球各地。比如說你有親人在美國就直接撥過去。
F:那個時候,如果說我有想法的話,電臺會幫助我去實現它,而現在不可以。所以為什麼說那時候是電臺的黃金時代,我是指的這個,對於我來說,那時我的想法都可以通過電臺這個載體去展現它。
F:是其中之一。我是覺得一個人這一輩子每天都要說一個小時(節目嗎),也沒有那麼多主題,也沒那麼多精力,還沒那麼多欲望去重複這個事情。我也是受那句話影響,「世界這麼大,我要去看看。」我真的是受那句話的影響,我看到那句話的時候馬上就40了。
所以其實你可以憑一句話去影響很多人,但你自己也因為一句話被影響。
F:對,我就是因為那句話被影響,現在我想想覺得挺不可思議。因為當時我的工作相當於是鐵飯碗,我從體制裡面辭職出來。而且我的戶口是成都市政府從重慶人才交流市場買過來的,就說我怎麼樣都不會辭退我。我自己主動辭職,他們都覺得不可思議,我也覺得不可思議,現在想起來為什麼就因為一句話就辭了,做了這麼多年,當時也沒想那麼多。
F:現在我跟以前不太一樣了,以前我不太會考慮更多其他人的感受,也不太會考慮社會責任感,就是非常自我,現在覺得我應該被社會需要,我覺得那種存在感還是重要的。因為這幾年在家裡就在思考這個問題。不被人需要,在這個世界上非常可怕的事情。
有一個問題我不知道好不好聊,之前有跟蠻多電臺主持人聊過。因為電臺主持有一個特點是他一直會對著空氣講,不像視頻訪談主持人,他其實有很多人在一起。電臺可能就是一個小黑屋,長時間在裡面講。
F:他們(電臺主持人)就完全沒有社會經驗,完全沒有任何和社會打交道的能力。
至少在工作期間會有這個問題。那麼這種人群有種說法是他們很容易有抑鬱症。
F:我是得過抑鬱症,但是我覺得跟這個沒關係,是我自己的原因。我自己那段時間就特別矯情,什麼都要去拐彎抹角。現在我想起來,跟這個工作我覺得是沒有什麼關係的。有可能比如情感談話節目就是有垃圾沒有地方釋放,他每天吸收太多垃圾。以前我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夜間節目,但是我感覺自己不對了,我完全無法把那些垃圾倒出,我沒有釋放的窗口,也不知道怎麼去釋放,每天就變得就很悶,我覺得這樣下去肯定會有問題。
▲圖右:四川人民廣播電臺FM94.0主持人、「成都新青年」發起人思斯,同時她也曾是馮喬在電臺工作時的搭檔
F:音樂是治癒所有病最好的藥。我覺得我最無助那段時間就是全靠音樂,還有自行車。一個是運動,一個是音樂,因為它有非常好的治癒或調節情緒的作用。
當然我真的要提醒各位,如果說有抑鬱跡象的或者已經是抑鬱症患者,真的音樂只是輔助作用,一定要看醫生,只有醫生能幫助你,其他都幫不了你 。因為這是病,它不是情緒的東西,是不能自我康復的。
現在回來做電臺或者做音樂節目,你覺得它對你從抑鬱中走出來有幫助嗎?
F:有非常大的幫助,因為以前我就老是無所事事,每天自己騎自行車。我離開電臺的時候就把所有人都刪掉了。我現在想起來真的不可思議,為什麼刪他們?我幾乎和社會沒有任何聯繫。
是因為有這樣的一個狀態而辭職還是辭職以後才產生這樣一個抑鬱的狀態?
F:辭職以後。幸好因為喜歡音樂軟體,我還有一些時間花在這上面,因為那時候不知道運動可以讓我的情緒釋放。偶然有一天,我去街上路過自行車行,因為我是重慶人,我以前不會騎自行車,重慶沒有自行車。我覺得自行車很好看,我在那兒看,老闆就說「你是馮喬嗎?我經常聽你節目!」就這麼講,他把以前很多我特別難忘的事情,都一一說了出來。
那一刻我蠻感動的,以前我對於這種事情很麻木。經常會有人說我聽你節目長大的,我會想,沒聽我節目長不大嗎?因為以前很年輕,那個時候就特別不喜歡被很多人需要,因為他需要你的時候他有條件,那個時候我就特別接受不了。
熱愛音樂但不能把這個東西分享出來,這可能是促使你復出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嗎?
F:我離開這個行業之後,下決心就不在這個行業了。後來我聽到電臺,覺得好像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在計程車裡聽到那些主持人在說話,我在想,我曾經在裡面說過話嗎?如果看到舞臺,我就想我登上過舞臺嗎?
但確實有很多事情是偶然的,當有人給我信息說,我們還需要你的時候,我就在想我要不要再回去?後來就說去吧。因為以前會計較得失,現在已經不會計較了,現在是更放鬆的狀態。以前我老是會去糾結收聽率,臺裡面也會給我這個壓力。
F:最近有一個機會做電視節目,我以前就有一個願望,希望把電臺節目視頻化,我也曾經做過嘗試,甚至組建了很多團隊來做這個事情。可能是當時的條件不成熟或者是技術不夠,當時都沒有做成。這次剛好我出來的時候,四川衛視說我們給你打造一個節目,就是把你電臺版的東西變成視頻。我覺得這真是正好,本來都已經放棄這個夢想了。
F:主要是我的講述,現場有個還原電臺的直播間。只不過有點像舞臺劇,比如我講到某個情景,會用舞臺劇的方式去呈現;我說到某位歌手,可能他馬上就會出現在直播間裡。
有一種說法是,現在的流行樂跟10幾20年前的沒法比,尤其是流行音樂帶來的影響和深度。
F:影響力是沒法比,現在流行歌手我覺得也有影響力,比如周杰倫,也有影響。
F:對,我在節目裡面就探討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現在看過去東西是不是很很土?我們在現場播的時候,比如說到60年代的電影音樂,播李谷一唱的歌曲,大家就一起說聽起來好土。我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他們會這樣認為?因為他們跳出了時代性,他站在這個時代去看那個時代,肯定是不對的。
你要還原那個時代的東西,你必須站在那個時代的角度看。你要看(歌手)在當時的影響,你知道張薔嗎?
▲張薔,中國流行女歌手。1985年,首張音樂專輯《東京之夜》銷量突破250萬張,音樂專輯《害羞的女孩》銷量突破420萬張。1986年,音樂專輯《星期六》銷量突破400萬張。同年,成為首位登上美國《時代》周刊的華人歌手,被評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女歌手第三名」 。截至1992年,張薔發行了27張個人音樂專輯,發行數量超過2000萬張
她是80、90年代的,是disco,那時候她的唱片銷量排名是全球第三,比鄧麗君還多,鄧麗君銷量是2000萬,張薔是第一個上時代周刊的人。她就是一個符號,她當時的外形也不被接受。她的爆炸頭,那個時候的人都接受不了,所以她一直沒有上過媒體節目。她只有唱片,沒有任何採訪。
然後她來的時候,帶的是她現在重新寫的那些歌,當時我們聽了之後覺得不對,我們要你來就是想要還原以前的音樂。其實當時設備也沒有那麼好,但就想要那種感覺。我會先播原版,播一半之後再替換現在的翻唱版本,有兩個時空交錯的感覺。
我們不能站在這個時代去看那個時代的流行,比如說我們要站到80年代去看張薔,那她就是世界無敵的,中國沒有人可以超過她那時候的成就。我們再過十年來看周杰倫、鹿晗也會很土,是吧?
F:其實他之所以知名,一定會有他的閃光點。他們我都還挺喜歡,因為我喜歡音樂,就比較喜歡他們。但是要說最(喜歡)的話,我最喜歡的都不在了。我是一個瘋狂的追星族,我會給那些人寫信什麼的。那個時候中國基本上有名的歌手我都寫過信,但是很奇怪的是後來我都採訪到我寫信的那些人了。我採訪成方圓老師的時候,我還記得我給她寫的信的內容。她說(粉絲)給她的信全部被保留在舊盒子裡,說她回去過後找找。那個時候到現在我都特別追星。
你見過那麼多明星之後,你還那麼迷戀明星嗎?因為很多人追星可能是他對明星沒有太多近距離接觸的機會。
F:我覺得是兩碼事,有偶像是好事情。大家經常問我現在最喜歡誰?我說出來之後他們就覺得很匪夷所思的,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喜歡李宇春,我是超級玉米,超級!
F:其實也不算多,就四五次。有採訪,也有她的演唱會,或者去主持她的新書發布會。我主持的時候,她還沒出來,我拿著話筒就開始尖叫。她會覺得很不可思議,為什麼我會這樣?我不知道,因為我以前對她沒有什麼感覺,第一次見到她之後就沒辦法,她的人格魅力太強大了。你見到她,你無法不喜歡她。
F:國外明星我也追很多,麥可·傑克遜。我最喜歡的兩個偶像我覺得我和他們的交錯特別遺憾,就是都已經不在了,而且都是我買了他們演唱會的票之後。一個是萊昂納德·科恩,他的柬埔寨演唱會我買了之後就被取消了。幸好沒去,那次發生了大踩踏。
還有麥可·傑克遜的倫敦演唱會,我跟很多成都的他的粉絲一起買的票。結果突然就離世了,變成永遠都不可能的事情了。
▲永遠的流行天王,麥可·傑克遜(Michael Jackson,1958年8月29日-2009年6月25日),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加裡市,美國男演唱家、詞曲創作人、舞蹈家、表演家、慈善家、音樂家、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慈善機構創辦人
▲萊昂納德·諾曼·科恩(Leonard Norman Cohen,1934年9月21日-2016年11月7日),出生於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婁,音樂家、詞曲作家、歌手、小說家、詩人、藝術家
剛剛說到人需要偶像,會給自己正能量,他們給了你什麼樣的正能量?
F:比如說我對音樂、對美的鑑賞能力,甚至像我想成功的動力也是源自於偶像。我覺得我需要動力的話,我可以在偶像身上找到。
你有沒有想過你復出之後把李宇春請過來做一期節目,聊一聊她那個年代?
F:其實我認為偶像只能遠觀,我不願意和偶像有更近的接觸。我以前特別崇拜一個成都詩人,叫翟永明,但我就特別不想接近她。我們經常有機會碰面,可我會躲得遠遠的。
馮喬畢業於重慶師範大學中文系,成都電臺最知名音樂DJ主持人,HIFI低音歌手。他的節目是成都一代人的青春坐標,他的唱片是發燒友們的私家珍藏。從1993年開始,他在電波中用美感的聲音引導我們體會那些熟悉的歌曲,讓我們在其中領會過往不曾體會的新感覺。成為成都上空最溫暖的陪伴。
十年的主持經驗,馮喬聽過太多聽眾的聲音,聽過太多歌聲背後的故事,按捺不住自己的感動,用自己對生活的體會,他重新演繹首首經典,讓我們對歌曲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情思,聽他的歌,更能聽出歌聲背後對生活的感悟。
突然消失了5年的馮喬選擇回歸,重新出現在大眾面前。
點擊圖片跳轉
蜻蜓FM小程序
收聽《過場》完整音頻
·
·
·
☝️一個互動☝️
你曾在電臺裡,
聽過最難忘的一首歌是什麼?
評論區留言聊聊~
出品人丨王少華、王牧之
監製丨阿塔
導演丨荀子鈺
主持丨王牧之
策劃丨慕樹、鶴鶴
製片丨澀々
撰稿丨牙尖兒
攝影丨雨婷、澀々©一築一事、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攝像丨付波、張鵬©談資
後期丨唐爽©談資
設計丨Ada、三金©ZASHE雜社
節目丨vol.9
錄製丨1910
發布丨1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