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頻頻傳出
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核酸檢測陽性的消息
那麼,冷鏈食品還安全嗎?
老百姓應該注意些什麼?
央視新聞昨晚對張文宏醫生作了採訪。記者提問,多個接觸冷鏈運輸的操作人員成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這些冷鏈食品還能吃嗎?
張文宏:吃了冷鏈食品而感染的病例
我可以說一例都沒有
張文宏表示:雖然我們追溯到最終是冷鏈傳人,但是基本上都是冷鏈的操作人員,真正因為我們的民眾吃了冷鏈食品而感染的病例,我可以說一例都沒有。
目前為止,我們中國的進口冷鏈食品從來沒有停過,我們國家採取一定的防控的措施,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發現有食用冷鏈食品而造成確診的病例,所以我們不要因為世界上存在這些風險,我們就到了杞人憂天的地步,老是擔心天要掉下來,然後就沒法睡覺。
吳尊友同樣表示:
採購食用進口冷鏈引起感染的風險非常低
此外,在21日下午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也表示:對於廣大的消費者來說,因為採購食用進口冷鏈引起感染的風險非常低。
活病毒、死病毒、病毒的片段查出來都可能是核酸陽性,也就是說核酸陽性不一定代表它有傳染性。其次,全國所有的進口冷鏈食品、貨物檢測出來大多是汙染比較輕的,而由於汙染造成人體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前提是汙染量要比較大,同時還需要長期反覆接觸才有可能造成感染,所以,在從業人員當中,特別是物流裝卸工感染髮現的就相對比較多一些。
如果老百姓不小心買到了汙染的食品,感染的風險也是很低,只要保持手衛生,堅持生熟分開,造成感染的風險就會非常小。
鍾南山所說「環境傳人」
本質是人傳人擴展
近期國內多地出現散發病例,但對部分感染源的追溯尚未明確。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19日在廣州一次專題研討會上表示,「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詳細)
究竟什麼是「環境傳人」?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就此採訪了上海健康醫學院校長黃鋼、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王慧等專家。
對於「環境傳人」等提法,按目前科學界已經確知的新冠病毒傳播途徑,黃鋼教授認為,「這些概念還需謹慎應用,應該是人傳人的擴展,即通過空氣傳播或通過物品傳播。」他表示,目前尚無證據顯示有直接的「環境傳人」,其實還是某人經空氣或物品的「傳人」,以及某人通過接觸直接傳另一人。
可以說,「人傳人」從A到B,兩者之間或者人際之間的傳播媒介可能有所不同,但起於「人」,而非起於環境。專家意見表明,「環境傳人」實質上並不是新冠病毒新的傳播途徑,若病毒感染者汙染了周邊的環境包括物品,健康人接觸後就可能被傳染。
事實上,以往流行病學的防控策略也始終關注所謂的「環境傳人」,如確診病例接觸過的周圍環境包括住所、病房等,均對其進行病菌檢測與後續消殺。當然,針對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特點,還應注意從近距到遠程的傳播鏈切斷。
「民眾不必因此過於焦慮。」上海交大公衛學院院長王慧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新冠肺炎屬於呼吸系統傳染病,針對其「傳人」的特性,可從兩個層面加強防護。
其一,在於「外防輸入」。當前,從國家到地方,對於進口環節尤其是冷鏈食品或其他物品可能攜帶的外源性病毒,均按照有關規範進行科學消殺。因此,這類食品進入尋常百姓家後再烹飪熟食,感染風險低。但需要注意處於進口關口、接觸進口食品的相關人員防護,即使脫離這一工作環境,也應防止其產生二次「人傳人」。
另一層面,則是公眾個人防護,切實做好個人防護才能在哪怕存在風險的環境中避免被感染。王慧教授強調,根據之前疫情防控方案和技術指南,從戴口罩、勤洗手到不聚集等,仍是個人防護的重點。
與此同時,當前氣候環境下,冬季寒冷天氣客觀上增加了病毒存活的機率或時限;而對於人體,尤其是帶有基礎性疾病的人群,此期間通過充足睡眠、合理飲食、適度運動等,進一步提高機體免疫力,對抗病毒、防感染也顯得尤為重要。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