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亞洲協會當代藝術三年展,存在的亞洲藝術與尋找新方向

2020-12-28 澎湃新聞
近期,美國亞洲協會(Asia Society)主辦的首屆亞洲三年展(The Triennial of Asia)在紐約多地舉辦,包括亞洲協會、紐約歷史協會、林肯中心大衛·格芬廳,總督島(Governors Island),時代廣場等,意在呼籲「 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審視亞洲藝術的意義」,呈現有著亞洲背景的藝術家們各自視角。

在藝術評論家傑森·法拉戈(Jason Farago)看來,第一屆亞洲協會三年展正在尋找存在的理由。不過,他也認為,在全球化和數位化的當下,來自「四面八方的新藝術」的模式越來越像死胡同,雙/三年展的模式或許也應該有所調整。

當美國亞洲協會去年宣布將舉辦三年一度的當代藝術展覽時,你可能會發現充滿的熱情與持有懷疑態度的原因。該展覽被組織者稱之為「亞洲與世界」的藝術中心。

熱情的理由是:亞洲佔了世界60%人口比例,但是在我們全球性的美術館和博物館中的作品數量仍舊非常少。我們希望在這裡看到越來越多的亞洲新藝術。展覽也是免費入場的。

持懷疑的態度在於,現在全球有300多個每兩年舉辦一次或每三年舉辦一次的當代藝術展覽。僅在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紐約新美術館,MoMA PS1,皇后區藝術博物館,巴裡奧博物館,國際攝影中心和哥倫比亞大學美術館等都因常年舉辦的新藝術節而忙得不可開交。在全球化的旺盛時期(90年代和2000年代初期),每隔一年就出現的年度展覽都會承諾將建立一個新的、非西方為中心的,而是全球性的藝術創作領域。近二十年過去了,數字網絡已逐步溶解了距離,新穎性似乎已不是藝術的開端,這樣的形式也顯得越來越疲憊。

亞洲協會三年展展覽地

首屆亞洲協會三年展「我們不會獨自做夢(We Do Not Dream Alone)」,意在從該機構所在的公園大道總部搬出來,並由總督島(Governors Island)上的主要委員會以及與紐約愛樂樂團合作。疫情的流行,除其他傷害外,還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反亞洲的偏見,也使幾乎所有大項目望而卻步,讓大多數的藝術家無法旅行。剩下的,就是新的和不太新的藝術的散布,冒險性的分類,這幾乎不能反映那些最初在公告中所懷有的抱負。與其說這是一場災難,不如說是一次錯失的機會。但我們也可能會從這更長的推遲和重新思考中受益。

印度藝術家阿爾皮塔·辛格作品《The Ritual》 (1989)

從中東到印度尼西亞,再到紐約的大約二十位藝術家的作品正在亞洲協會總部展出。他們是由亞洲協會博物館最近離任的館長陳文輝(Boon Hui Tan)和現在晉升為董事職位的Michelle Yun Mapplethorpe選拔的。第二輪藝術家將在明年2月在展廳內展出作品。其中,印度藝術家阿爾皮塔·辛格(Arpita Singh)出生於印度分裂之前的十年,在她的筆下,強力的、濃密的肉體和扭曲婦女畫作模糊了神話與日常意象。

這裡有更多的藝術作品是可以被簡單總結的,並為每兩年一次做準備,它們就好像傳達一個單一的社會或地緣政治問題,這也是一張圖像或一件物品能做到的。現如今在紐約的以色列設計師吉奧拉·阿哈羅尼(Ghiora Aharoni)用誘人的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北印度語和烏爾都語的混合文字製成了刺繡禮服。而納西姆·納斯(Nasim Nasr)出生於伊朗,現居住在澳大利亞,為我們提供了一段簡短的視頻,拍攝到內容是婦女將宗教念珠分開。,你不需要隨附的文字即可知道它們的隱喻——「反抗父權」。

以色列設計師吉奧拉·阿哈羅尼(Ghiora Aharoni)的作品

納西姆·納斯(Nasim Nasr)作品

三年展的第二部分是穿越中央公園,位於紐約歷史協會的一個大型展廳中。這一部分的目的是促進該博物館的藏品與當代亞洲藝術家之間的對話。但懸掛式的展陳帶有一些催眠作用,因為展廳內沒有內牆,看上去像許多幻燈片一樣,新舊藝術在四周單調地纏繞著,不少作品被迫並置呈現。

託馬斯·科爾(Thomas Cole)具紀念意義的五幅畫作《帝國的路線》(The Course of Empire)(1833–36)被放置在藝術家Huang Yan作品的對面,成為了後者作品的鏡像。Huang Yan的作品是在軀幹上紋上中國傳統風景作品。同時,策展方倉促地選擇了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方言畫作,再加上一張舉起拳頭的標語「亞裔支持黑人權益(Asians for Black Lives)」的海報,展現出他們認為展覽可以花更長的時間來更系統地思考2020年的劇變。

韓國藝術家Minouk Lim的作品「 L』hommeàlacaméra」(2015年),該作品是由玻璃纖維增強的塑料風衣,人體模型,手套,羽毛和攝像機組成。

Daniel Crooks作品

然而,三年展仍然有亮點。紐約人幾乎沒有機會發現韓國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的Minouk Lim的作品。在亞洲協會的展覽中,整個畫廊都布滿她那令人不安的人體模特和影像作品《這是我給我自己的名字》,一個1983年電視特輯中令人痛苦的剪輯片段,其中收錄了韓戰中倖存的孤兒,他們下落不明,甚至不確定自己的名字。在紐約歷史協會展廳,塔可(Taca Sui)的風景攝影是人安逸,而在亞洲學會展廳中,徐冰的作品孔子《論語》則為中國古典提供了沉思。

徐冰作品《論語》

到了明年二月的第二批參與者出現時,或許會令人更驚訝。這其中會包括以艱苦的持續性表演而聞名的印度尼西亞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以及有著庫德血統的土耳其藝術家艾哈邁德·奧古特(Ahmet Ogut)。

但是,將這些與那些藝術家聚集在一個保護傘下,充其量只是一種偶然的感覺。 這是三年一度的尋找存在的理由的方法。儘管這並沒有使它與另數百種展覽方法有多大的不同。

從1995年韓國光州雙年展開始,每兩年或三年一次的展覽形式對上世紀末的亞洲當代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日本橫濱或新加坡,又或是中國臺北或印度高知,這些藝術節日成為了東西方藝術家的交匯點,將亞洲藝術家們帶入了全球的軌道,並最終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系統。他們談論了一場大遊戲,關於「知識生產」和「跨國話語」,儘管每兩年一次的旅行團和企業贊助商似乎比藝術家更滿意。

塔可(Taca Sui)的風景攝影作品《Wen River》(2015年)

Nandalal Bose作品

當我們快接近於走完21世紀的四分之一時,一場展覽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2000年的「來自四面八方的新藝術」的模式越來越像死胡同。大流行對藝術界的突然減速至少提供了一個機會,或許人們可以嘗試更嚴格的論證,或是與歷史有交融的嘗試,這樣,當市場動力再次開始加速時,我們至少知道我們需要指引的方向。在我們的「全球」展出的缺陷和我們「本地」展出的膽怯之間,存在一千種可能的相遇。在這裡我們可以以真正改變我們的相見方式。

美國亞洲協會三年展的第一部分將持續至2021年2月7日。

(本文編譯自《紐約時報》,作者Jason Farago為藝術評論家,關注於紐約和各國的展覽,重點關注全球藝術史研究方法。)

相關焦點

  • 【合藝典藏】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之周嘯虎
    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之周嘯虎參展作品:《軍演營-哨所影院》,裝置,2009-2014 周嘯虎是中國當代藝術家中最早嘗試將雕塑觀念與動畫和影像相結合的藝術家之一。周嘯虎有過雕塑、油畫和藝術設計的專業背景,他將這些媒介手段都綜合運用在自己的創作當中,反映了一個以技術規則和媒體作為尖端的宣傳和公共影響力的世界。
  • 《拉斐爾的藝術·不可能的相遇》亞洲首展亮相環球融創當代藝術中心
    《拉斐爾的藝術·不可能的相遇》亞洲首展現場(6月13日拍攝)。  日前,《拉斐爾的藝術·不可能的相遇》亞洲首展在昆明滇池南灣未來城·五漁邨小鎮環球融創當代藝術中心啟動,該展覽將持續至2020年8月5日。
  • TANC |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藝術創變者」大獎揭曉,同期展覽「愛話」開幕
    ▲ 左起: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行政總監孟淑娟;亞洲協會全球藝術與文化項目副會長兼亞洲協會藝術博物館館長陳文輝;2018 年亞洲藝術創變者大獎四位得主-施拉澤·赫什阿里(Shirazeh Houshiary)、蘇伯德·古普塔(Subodh Gupta)、樸棲甫和朱銘;亞洲協會藝術博物館現代及當代藝術資深策展人云翠蘭及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麥禮賢夫人藝術館館陳少東蘇伯德·古普塔(Subodh Gupta)是印度當代藝術最具代表性藝術家之一,創作涉及繪畫、雕塑、裝置、行為、攝影及錄像等,其頗具代表性的用傳統印度不鏽鋼廚具堆砌而成的裝置系列作品,通過日常材料來探討人口遷徙、全球化、工業化等社會政治宏大命題
  • 燃點發布 | 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揭開秋季亞洲藝術盛事序幕
    這個10月起,一連串的藝術能量,將從臺灣中部的亞洲藝術雙年展開始,向南、向北、向國際擴散!來自山與海的異人──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亞洲藝術雙年展(簡稱亞雙展)是由位於臺中的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今年已是第七屆,首次邀請兩位知名藝術家擔任策展人,分別是臺灣的許家維與新加坡的何子彥。
  • 廣州三年展變身為亞洲雙年展 47組藝術家參與(圖)
    誕生  一次對抗西方藝術制度的產物  國內藝壇雙年展眾多的格局下,廣州三年展很早就希望對雙(三)年展制度有所革新,2011年第四屆廣州三年展就呈現了一個跨三年度的動態展覽。如今,廣州三年展又演變成了亞洲雙年展這一新品牌,以亞洲為基點,探討亞洲的文化、意識。
  • 東京畫廊+BTAP七十年:亞洲藝術的自我覺醒
    日本「新藝術」也廣受國際關注,有MOMA組織策劃的,包含了46位日本藝術家的「The new Japanese painting and sculpture」展,從1965年4月起一直到1967年5月在美國多地巡展,並於10月17日-12月26日在MOMA展出,是日本新藝術在國際的一次集體亮相。
  • 【川大美術館·展覽】亞洲現場個人的現場藝術項目臺南展
    臺南嘉南美術館《亞洲現場個人的現場藝術項目臺南展》展覽現場臺南嘉南美術館《亞洲現場個人的現場藝術項目臺南展》展覽現場亞洲現場當代藝術機構在2014年集合了當代中國一批最優秀的藝術家和策劃人,於2014年8月初首次赴武漢的城中村和孝感小河鎮開展一場以「變幻現場」為主題的藝術創作
  • 2020年度亞洲藝術先鋒:第二屆「現代傳播亞洲藝術貢獻獎」在上海藝術季發布
    與此同時,「現代傳播亞洲藝術貢獻獎」頌揚獨立冒險、創意創新與團結的精神,以及特定經歷對群體意識作出的新貢獻 。 2020年 ,人們出行受限,各類展覽遭到取消或限制,關乎藝術與文化的對話不得不尋求新的程式與形態發展。
  • 典藏今藝術丨插旗上海!亞洲當代藝術空間首展直擊
    亞洲藝術中心在上海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平臺——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
  • 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主題:亞洲時間
    原標題: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主題:亞洲時間   「亞洲」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時空概念。隨著政治文化的多元發展、亞洲經濟的崛起、藝術生態的開放,亞洲文化逐漸走向世界前臺,亞洲的現狀與未來日益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亞洲藝術不僅作為亞洲問題與意識的重要表徵,更成為全球化問題的集中代表。
  • 【展訊】「秦風個展」於亞洲藝術中心(臺北)盛大開幕!
    導讀:2016年1月9日下午3點,由亞洲藝術中心主辦並策劃的 「秦風個展」 於臺北二館盛大開幕,本展覽是繼2014年亞洲藝術中心(北京)舉辦「釋放未來:中國當代水墨邀請展」獲得熱烈迴響後秦風先生與亞洲藝術中心(臺北)的又一次深度合作。本次展覽深入探討了當代水墨中特有的現代性視野與中國文化價值。
  • 來廣東美術館看首屆亞洲雙年展!附攻略
    其中,廣東美術館原館長、廣東省美術館協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羅一平擔任總策展人,中國美術館研究與策劃部主任張晴和荷蘭烏特勒支視覺藝術與設計研究生院院長漢克•斯拉格為主策展人。亞洲雙年展,作為一個藝術探索的主題,尤其凸現了當代藝術潛在的可能性。
  • 2018 香港亞洲當代藝術展秋季展
    亞洲當代藝術展是亞洲歷史最悠久及最成功的酒店藝術博覽會,屆時將為您搜羅來自全球超過20國家逾2,000件當代藝術品。(或者掃描上面二維碼直接到達)每一屆的亞洲當代藝術展,我們都致力尋找各具特色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家,觀眾會看到許多首度參展的藝術家。
  • CINDY CHAO刷新亞洲當代珠寶藝術拍賣記錄
    這次Cindy的「紅寶石緞帶戒指」與世界藝術大師曾梵志、趙無極的作品一起以高成交價創下了當代藝術世界的拍賣紀錄,成就亞洲珠寶藝術家載入國際拍賣史的巔峰時刻,榮耀亞洲,榮耀世界。    博物館典藏級大師之作   「為藝術而存在,用創作記錄生命存在的痕跡」,CINDY CHAO The Art Jewel藝術珠寶將頂級珠寶升華為一件件微型藝術品,蘊含建築、凋塑、寶石、色彩、結構。每年限量的Black Label Masterpiece大師系列作品更為精湛工藝與純粹藝術的博物館典藏級藝術巨作。
  • 「實驗場·新課堂——2019亞洲當代陶藝交流展」在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舉辦開幕式
    、中國臺灣藝術大學共同協辦的「實驗場·新課堂——2019亞洲當代陶藝交流展」在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舉辦開幕式。同時崔智挽表示,希望今後「亞洲當代陶藝展」可以成為溝通三國一地區的藝術文化交流、促進彼此友誼、推動亞洲陶藝發展的奠基石。日本衝繩縣立藝術大學教授,附屬圖書館、藝術資料館館長森達也為開幕式致辭作為「亞洲當代陶藝交流展」的初創發起人之一,日本衝繩縣立藝術大學教授,附屬圖書館、藝術資料館館長森達也在致辭中分享了展覽最初創立的一些回憶。
  • 亞洲當代藝術展宣布取消2020年春季展
    2020年秋季展(10月8日-11日)的參展申請將在2020年初公布。撰文 | 何安安上周一,2019年秋季亞洲當代藝術展結束了為期四天的展覽,在香港港麗酒店落幕。但與此同時,主辦方也傳來了一個令人遺憾的消息:出於一些原因的考慮,將取消2020年春季展,並退出明年香港藝術周。
  • 首屆亞洲雙年展開幕 亞洲視野校準「世界時間」
    首屆亞洲雙年展開幕 亞洲視野校準「世界時間」 2015-12-11 20:09:1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亞洲視野校準「世界時間」: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開幕在即!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外聯局、文化部藝術司和廣東省文化廳為業務指導,廣東美術館為主辦單位的「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以下簡稱亞雙展)經過兩年的緊張籌備將於2015年12月11日在廣東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以「亞洲時間」為主題,以「一帶一路」為指導理念。
  • 亞洲現場 | 廣東美術館 「磅礴: 楊識宏作品展」開幕掠影及相關活動回顧
    現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藝術學院副院長,國際美學協會執行委員,國際美學協會中國代表,從事美學理論研究和教學,藝術批評和策展實踐,以及劇本創作。發表中英文論文200餘篇,涉及哲學、美學、藝術理論等方面。策劃展覽近百次,包括第54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首屆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首屆大同國際雕塑雙年展。
  • 最大規模亞洲漫畫大展將登陸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
    《The Leiji Family》 1977 © 松本零士, 日本史上最大規模亞洲漫畫展英國巴比肯藝術中心巴比肯國際企業榮譽出品漫畫迷們的狂歡節幾代人的青春飛地>逾200件珍貴漫畫原稿及書籍巡禮全球影響力最大的閱讀形式史上最大規模亞洲漫畫展《亞洲漫畫大展》即將於2019年4月12日登陸設計互聯 |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