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我家》拍了已有20年啦。這是有戲君最愛的一部劇集,每次心情不好都要找出來看一看。雖然之後看的《成長的煩惱》、《生活大爆炸》之類的情景喜劇也都挺不錯的,但是,最愛還是《我愛我家》!
下文根據《我愛我家》導演英達的採訪修改整理,由新星出版社提供素材。
【《我愛我家》是怎麼來的?】
從美國回來我先是跟我爸(英若誠)聊《考斯比秀》(《Cosby Show》),我爸說這個肯定是好東西,就看你怎麼能夠本土化。就是怕本土化不成功,東西肯定是好東西,要是引進來觀眾感覺「不好吃」就糟了。不是別的,這個劇種本身沒什麼可糟的,是我們就糟了,那是我第一次導戲啊。
我先找的是王朔,因為王朔對情景喜劇這個觀念已經知道了。頭一年拍《編輯部的故事》的時候王朔就先跟我商量,起碼當時我們都是一夥兒人,就是人們所說拍「北京口兒」的戲的一伙人。
拍《編輯部的故事》時王朔就說,看看要不要加笑聲,我說這不是簡單加笑聲的問題。其實《編輯部的故事》那個結構完全是情景喜劇的結構,六至七個主要人物,發生故事的地點固定,還是系列劇,而且還是喜劇,加在一起就是情景喜劇。我說要做就得真做,就得帶真觀眾,第一個情景喜劇出來靠灌裝笑聲就毀了。最後他們也不知道怎麼操作現場,最後就說算了吧。
其實我當時有點兒私心,想把第一部情景喜劇留給自己。因為拍攝《編輯部的故事》的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當時已經非常火了,並不缺這一部。但當時我想改導演已經很多年,我原來就是學導演的,我當演員等於是客串。
再到1993年,還沒過完年我跟王朔就跑到東北拉投資去了。我主說,王朔也說,但他沒有我知道得清楚,他只能說劇中我們打算安排哪些人物,什麼樣的家庭,但這個劇是什麼樣的,什麼形式,拍出來跟別的戲為什麼不同,能不能一炮打響,全都靠我說。
我們所謂拉投資,也得是拉自己人的錢,完全拉外人的根本不可能。英寧原來就跟我提,他舅舅馬景全想投資,原來在北京我們也大概談過幾次,最後他還是想讓我們落實一個文字內容,到長春去一趟。拉投資過程中英寧和趙明明也是跑前跑後,所以王朔不好意思,才在這裡面加了小凡這麼一個人物,原來根本沒有。這樣一來也好,中間有這麼一道靚麗色彩,否則全家都歪瓜裂棗也不是事兒。
在長春喝酒的次數特別多,有一天中午我們完全喝暈了,王朔我倆住一個屋。下午還要開會討論,我說你趕快想一個名字,他說就叫《我愛我家》。我說這名字怎麼這麼彆扭,怎麼也得是《我愛我的家》呀,他說就得要這點兒彆扭,這樣顯得特別。等下午開會,我們準備的幾張紙上就填上了《我愛我家》的片名。
按照原來的設想,老傅家只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後來變成一兒一女再加一女,變成大女兒、弟弟和一個小妹妹。梁左老師參加進來之後,梁左說寫成大女兒在家裡住著有點兒彆扭,我說這多好啊,上門女婿在家裡會遇上好多事兒,他會感覺很彆扭,說話不合適,不說話又不行。梁左說對,但那也不如把大女兒換成兒媳婦。他說兒媳婦跟公公也是有些話說了不合適,不說也不合適,一說就容易說壞。另外,他也是從演員出發考慮的。
我和王朔拉到贊助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先找英壯來寫,所以第一集是英壯寫的。王朔從東北回來就沒再見到,直接去海南島三亞了。當時三亞是一個非常遙遠的地方,沒有手機也不好聯繫。後來終於接通電話,王朔說一時回不來你們先做起來,我說那我可找別人了,他說你找吧,我說找誰啊,他說我給你推薦,就是梁左。我一想也是,但是梁左以前沒有寫過電視劇,我有點兒含糊。然後我就把梁左叫來,其實我跟梁左很熟,我們拍《愛你沒商量》梁左沒事兒就提溜著豬頭肉到現場去探班。
梁左進來之後說,他不知道情景喜劇是什麼路子,我就給他看《Cosby Show》,還有其他的,另外拿英壯新寫的一集劇本給他看,是《再也不能這樣活》那一集的雛形。賈志國參加一個同學聚會,回來以後受了刺激,改畫畫兒。其實這是我的一件真事兒,英壯當時也苦於沒有題材,我說我把我這事兒給你講講。我從小在少年宮學畫畫,當時畫畫兒特別好的有五個人,其中有一個後來成了名,而且發財了,請我們大家去聚會,那場面把我們都震住了,那集臺詞裡說的滿堂的硬木家具什麼的,都是說他們家。而且當年他是我們五個裡面畫得最差的一個,我們從他家足吃足喝出來都是這句話:當年他畫得可不如我呀,怎麼讓他畫出來了?
我把這故事講給英壯。這是賈志國的正常生活出了軌的一段,《我愛我家》裡很多戲、很多集其實都是這樣,這些人原來是這樣的,後來突然改變原有的狀態,其實這也是情景喜劇的一個創作規律。但是從後來看,這集其實是相對比較薄弱的一集,而且後來又被梁左狠狠地改了一道,後來怎麼變成蒸包子了?換行當也可以,但也應該圍繞著他的才能展開,不知怎麼改成蒸包子了。梁左說不改不行,你們寫的這些都太「文」了,用他們相聲的話說就是皮兒太厚,不接地氣,所以最後就改包子了。那一集還特別難拍,我們劇組得蒸多少包子啊?我說鏡頭「啪」一開,面前應該到處都是包子。這一集拍完包子還得吃,所以拍完我們就猛吃,幸虧劇組人多,加上旁邊還有狗。
再說把大女兒改成兒媳婦的事情,我覺得和平叫賈和平特別可樂,還跟梁左爭論了一番。不過梁左後來說改完我寫起來比較方便,因為我們家就是這樣,大哥、二哥加上一個小妹,我們家就有很多好的故事可以往裡揉。我說行,後來就改成這樣了。
播出時候的第一集《發揮餘熱》,老傅非要在家安太陽能熱水器,那是我父親(英若誠)的真事兒。花好幾千塊錢買熱水器安上去,當時這已經算巨款,結果根本不能用,這也成為我們家挺長時間的一個笑料。冬天出冰水,根本洗不了,好容易夠熱了,卻又是夏天,夏天誰用那麼多熱水啊?什麼時候需要它熱的時候不熱,冬天保證不熱。
【那些客星大腕兒怎麼請來的?】
一集裡的客串演員我們叫客星(客座明星),按照英文的說法叫guest star,我們確定一個方針,客星一定得個個是大腕兒。DEC總裁我來演其中也有這個考慮,因為我們找腕兒太難了,尤其這種戲比較少的你還要找一個腕兒來,(找不來)只好留著我自己來。客星的戲一般都比較飽滿,既然來了就狠狠地用一集。
劉威
我們第一個談定的客星是劉威,當時趙明明在拍《京都紀事》。趙明明、劉威都在《京都紀事》劇組,趙明明就給劉威打了個電話,劉威沒有二話,他是個特別特別仗義的人,我跟劉威後來也多次合作。
王志文
而且有些人也希望嘗試喜劇,否則他們的喜劇才能可能永遠沒人知道。例如王志文,王志文是我見過的最優秀的喜劇演員之一,他的喜劇才能不在任何喜劇明星之下,可就是沒機會,誰也想不到他會演這個角色(《生活之友》一集中的精神病人)。你看他在《我愛我家》就演了一場戲,但演得有多好啊!
當時是因為《過把癮》播得特別火,所以我們就說這倆人必須一塊兒來。王志文是事先說好的,江珊一直在等他的時間,等他有空兒再一起來,我們等了很長時間。我們當時說中國演員的情況是「六大」(姜文、葛優、陳道明、張豐毅、李雪健、王志文),劇組請來了四個。
姜武、夏雨、姜文
《目擊者》結尾處姜文那一段並不是在《我愛我家》棚裡拍的,而是到《陽光燦爛的日子》拍攝現場。我是第一次導戲,當時事情太多,手忙腳亂,我事先想這一集的結尾一定是這麼一個底,這也是美國一個情景喜劇裡面的情節。這人是家庭婦女,一個大媽,看見對門兒往外搬東西,過去一打聽,人家說是搬家公司的,晚上警察來了,說對門東西被偷了,問她你們看見沒有。婦女說看見了,不光看見了,我還從他們那兒買了一件瓷狗。最後的底是警察讓她說那人長什麼樣,她說長得特別像Bob Hope(鮑勃·霍普,美國喜劇演員),結果這一集最後出場的就是他。
拍的時候,我們覺得最後得說一個人,那麼說誰呢?當時正演《北京人在紐約》,特別火,我說那就說姜文。來演警察的是劉斌,他當時演過好多警察,是個「警察專業戶」,比如姜文演的《本命年》。姜文我們倆太熟了,他是我中學同學,是劉斌的大學同學,我們這夥人老在一塊兒玩兒。劉斌問萬一到時候他拍不了或者不樂意怎麼辦,我說他敢,就說他,而且實在不行臺詞也可以再改,最後賈志國就說出了王啟明(《北京人在紐約》中姜文扮演的角色名字)。
我隨後就給姜文打電話說我們已經說了是你,所以你必須來,他說行,但當時他在外地拍戲,後面忙於剪接我把這事兒就忘了。後來還是姜文老給我打電話,說你們到底還拍不拍呀,最後他說我劇組在北京還剩兩天,我說那行,我今晚就去拍。棚裡的機器不能用於外拍,我得重新租機器。
姜文特別認真,我真的沒想到。(劇中跟他站一起的人都是姜文找的),我本來想我們幾個攝像在那兒一站,最後一個拍他就行了。前面那幾個還有列子、二勇,都是人物,二勇是張勇手(演員、導演)的兒子,當時給姜文當製片主任。姜文把姜武和夏雨也叫過來了,夏雨當時還是個小孩兒,在北京也沒地方呆,天天就跟著他。現在,這「小孩兒」都結婚了。
蔡明
本來我是想直接叫蔡明來演但是不好直說,當時宋丹丹和蔡明相當於是兩個喜劇「大姐大」,她們雖然從來沒有這麼比較,但是民間是這麼看的,那之前她們也從來沒有合作過。由我出面請她來給宋丹丹挎刀(配戲),演一個配角,等於是給人家降格,所以我認為她不一定願意參與。但是蔡明這個人真是戲比天大,我們先請她來現場看,一看完她就說不用說了,我要演。後來我又專門給蔡明導了一部戲,這才有了後來的《馬大姐》系列。楊青也是從我手裡推出來的,所以我跟女喜劇演員有緣。
葛優
1988年,葛優跟梁天、張國立他們先拍了《頑主》,是王朔作品,當時我就發現葛優這個演員很優秀。第二年由於很巧的機緣,我和葛優一起拍了電影《黃河謠》,我是副導演,他演一個配角,壞蛋,土匪。我們倆住一個房間,可見當時我也很瘦,因為我跟他那麼一個愛失眠的人住一起竟然不打呼嚕,葛優能半夜爬起來關水房裡的水管子,他都沒說我打呼嚕。
我們就變成特別好的朋友,老在一塊兒喝兩口酒。我喝酒都是葛優教的,因為我原來以為喝二鍋頭是老頭兒的事兒,年輕人喝這幹嘛?葛優總說你得來點兒,來點兒。
他在那個戲裡的戲份也少,我們拍戲的地方又是陝北、寧夏,周圍什麼東西都沒有,小縣城裡周圍只有一家法院,葛優實在沒事兒就跑到法院裡聽庭審,回來跟我說我今天聽了一個案子有意思,我說你聽這幹什麼。反正我們就變成好朋友,天天晚上一塊兒喝酒。他拍戲回來就拿著豬耳朵,還有蔥絲豆腐乾兒,他自己切好,加醬油醋拌好,等著我晚上回來一塊兒喝。哎,我怎麼說這事兒上去啦?反正我覺得葛優這個演員特別好,王朔說那好,咱給他做一個戲吧。
到1990年,拍《圍城》我就推薦了葛優出演。導演黃蜀芹一直想用一個剛拿完金雞獎的人來演李梅亭,但一直等都等不來,最後我跟導演說我有個朋友叫葛優,可以來演李梅亭。黃蜀芹就同意了,葛優來了一演,黃蜀芹評價說太好了。轉過年來再拍的就是《編輯部的故事》。
【張國榮為什麼缺席?】
拍《霸王別姬》的時候我們就商定好他(張國榮)過來參演,中間我又給他打過電話,他說沒有問題,幾月幾號他會在北京,我們也特意把(《心中的明星》)這一集(的拍攝)挪到那幾天。但是到拍攝的時候我打電話總聯繫不上張國榮,當時我們說要不就算了,因為我們有一個備用方案,就是他自己沒有來成,找一個人演他的經紀人,情節也是成立的。備播帶也已經按照這個錄了。
然後當天晚上宋丹丹就去……不知道為什麼要去石家莊拍一個廣告,也許是走穴,我現在記得沒那麼清楚,總之她說如果張國榮不來她就去,反正也不少錢呢。而且那也相當於給我們家掙錢,我一看應該等不到張國榮了,就放她走了。而且當時我還想到一個彌補方案,就是哪怕她出去一天就回來,萬一張國榮再能來的話,比如說這是星期六的事,星期六晚上她走了,實在不行到星期天再拍也行。
當天晚上她就走了,我們家也沒人,事先張國榮說過,到北京來他要參加「英皇金融杯」歌手比賽,他是評委,比賽地點就在保利大廈。沒有別的事情,當天晚上我就去了保利,我看看張國榮是不是在那裡,結果發現果然在,除了他還有郭富城等很多人。張國榮正在評委席坐著點評,我就走過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問,你怎麼來啦?我說,原來說好明天拍戲你明天能拍嗎?他說沒問題。我想到第二天宋丹丹趕不回來,就問後天行不行,他說那不行,我明天晚上就得走。機會,就這麼錯過了。當晚他還拉著我在評委席坐了半天,冒充評委。
張國榮當時還提出來,你看這樣好不好,我就光拍一下。我一想這樣也不行,因為拍這個場景老傅家的人必須都在現場,我們並不是缺觀眾,和平不在現場這故事根本就講不通,所以沒辦法最後只有採用備選方案。
我記得特別清楚,就在「英皇金融杯」上,一個小女歌手奪得冠軍,別的有幾個歌手我看著也都特別好,後來我就決定《我愛我家》的片尾曲請這位冠軍(戴嬈)來唱。那是戴嬈演唱的第一首電視劇主題歌,後來跟梁天等人也都認識了,後來也演過戲。
當時「英皇金融杯」大賽的名頭很響,到處都在宣傳。另外還有其他特別奇怪的因素,比如我突然去比賽現場我怎麼能進得去呢?因為正好宋丹丹她姐姐在保利劇院當經理,所以我進出保利就很隨便。現在大家都知道英皇了,當初我還沒聽過這名字。當時它是賣表的,我覺得特別奇怪,這是我見過唯一一個公司把我的姓氏跟「皇」放在一起……
【梁天為何缺席後80集?】
當時他是有另外一個戲,這個戲他們也沒拍出來,但最後觀眾還是看見了這部戲——《甲方乙方》啊(此說法與梁天表述有出入)。而且電影裡還沒有他,我一直都說他白扔了。現在《我愛我家》是梁天的代表作,其他的總想不起有什麼具體的戲。
當時梁天和葛優、謝園三個人,從王朔那裡要到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的版權,然後讓馮小剛做,要拍一部20集的連續劇,名字叫《好夢公司》,接著原來的3T公司(見《頑主》),一共有十個故事,幫人實現十個好夢,比如巴頓將軍就是其中一個。(電影裡英達演了巴頓。)下一個是個革命者,告訴他那句話是「打死我也不說」,還有一個老太太,街道主任,最大的夢想是裝一回大款,還有阿依吐拉公主。大款吃苦是其中一個。原來正好是十個這樣的故事,梁天一心想做這件事,就離開劇組,當時他還不在北京,但到最後也沒做成。馮小剛把這些素材留下來,後來拍成了《甲方乙方》。電影裡還沒有梁天,有葛優,還加上了楊立新。總之他非走不可,我說那怎麼辦,就跟梁左商量,梁左說咱們再寫一個人物,也是這麼一塊料,而且應該比他還不靠譜。他(志新)在家基本就算是蹭吃蹭喝,那個人應該蹭吃蹭喝都沒他的份兒,純粹在家騙吃騙喝,於是就寫了孟昭陽。正好用他把小凡也送走。
【為什麼孟昭陽這個人物這麼彆扭?】
原來這裡面好多的戲根本就是梁天的,梁天得走,這麼多戲怎麼辦,只好放到這個人物身上。喜劇表演這個東西根本說不清,特別奇怪。其實原來人家說自己不行,是我楞把人家拉來的。最早的時候這個角色我們想的是……梁天長得醜不是嗎?我們找一個英俊小夥兒,但同時又是一個小痞子……
我們找的是許亞軍,許亞軍要演那多絕呀,小流氓的那個勁兒他能演,他演過《尋找回來的世界》。他本來是宋丹丹推薦的,我跟許亞軍也是特別好的朋友,我們兩口子老跟他們兩口子打麻將。
而且他演的話,角色即使特別可氣,觀眾也願意原諒他,因為長得帥嘛,英俊小夥兒。結果許亞軍家有什麼人得了病,就在臨開拍前幾天,拿著劇本他都開始背詞兒了,說實在不能拍,當時合同都已經籤了。
我們當時還想過別人,有一個叫鍾浩的,主演過《蝦球傳》,(最後沒請他演)覺得對不起他,後來在《起步停車》裡讓他演了一個角色。叫了好多人來試鏡,首先通不過梁歡這一關,因為這裡面只要是孟昭陽的戲,多數都是梁歡寫的。她自己剛剛出手,原來的戲都是給她哥哥梁天寫的,現在換一個人來,她說那我得看看小夥兒帥不帥。她比較幼稚,就認一個漂亮,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所以最後嫁給我也是罰她。
張永強(飾演孟昭陽)一直是我爸(英若誠)寵的人,我爸男孩兒裡面寵著他,女孩兒裡面寵著宋丹丹,他們倆一起主演過我爸的一個話劇叫《上帝的寵兒》,所以當時劇院(北京人藝)裡的人都說英若誠就是上帝,這倆人就是寵兒。我父親就說你選他吧,後八十集我也來給你演。
其實很多人都是那樣的,我遵從我爸的意見,比如說文興宇,我本來是選朱旭的,朱旭後來確實也有《心香》,我就開始選別人,我爸後來提了一句,文興宇你們不是也挺熟的嗎?我說他不是演員,他說不是演員也演了些戲,還是不錯的。而且當時文興宇賦閒在家,我就奉命去找他,當然我跟他也有一些關係,不是完全不認識。文興宇是當時的年輕幹部(51歲),年輕幹部到劇組就直接演老頭兒了。
【小保姆張鳳姑怎麼也不演了?】
沈暢後來不是不演,她上學去了。白送一所大學誰能不上啊?她沒參加高考,南開大學是白給她的。(保送大學)不是因為《我愛我家》,她前面演了一部電影叫《女大學生之死》。
小桂這個角色,梁左說這家裡不能全是歪瓜裂棗,乾脆我們找一個特別漂亮的小保姆。李眉剛來的時候大家一看確實非常漂亮,典型中國的特別甜美的那種,小圓臉兒,大眼睛,梳一根大辮子。劇組要求她把大辮子剪掉,後來李眉一邊哭一邊剪。後來她火了一段時間,和趙薇一起演過《姐姐妹妹闖京城》,她演姐姐,趙薇演妹妹。
【觀眾的笑聲怎麼弄的?】
好觀眾有這麼幾個特點。首先文化高的好,我們其中效果特別好的一場觀眾來自北大,好多裡面的小包袱全都能聽懂,所以後來我們形成一個共識,幽默感和文化水平或者人的聰明程度成正比關係。
其次,女生多了好,女生愛笑,男生尤其歲數大的男人不愛笑。其實他心裡也覺得很可笑,但只在心裡笑,表面還得繃著,端著架子。後來我跟好多人探討喜劇的本質時說,到底是男人更有幽默感,還是女人更有幽默感,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如果要說製造包袱,寫喜劇,甚至演喜劇,肯定男的比女的強,優秀的女喜劇演員很少見。但是要說一逗就樂,能懂你的喜劇,而且笑出來,女人比男人強太多了。我們(包括演員)一看今天到場的都是男觀眾,就覺得完了,全是歲數大的男的。一看都是女生就說,齊了。
《劇組到我家》也就是貓不理奶糖那集4月27號開拍,中間跨一個暑假,廣播學院也沒學生,非常要命,《北京晚報》當時幫我們找觀眾,包括定福莊中學的,煤炭幹部管理學院的,包括小學生,有好幾場是小學生當觀眾。小學生別的都沒什麼,確實一樂就「哈哈哈」地非常高興,但由於文化水平有限他聽不懂,熱情倒是真熱情,演員出個怪樣他就樂,但是該樂的地方他沒懂,我們也著急。
笑聲起碼有上百種,我們在做灌裝笑聲的時候,就一次一次試這些真笑聲,這段不行換那段。換句話說,導演對一個包袱應該產生什麼樣的笑聲心裡應該有數。尚敬從他的《向陽照相館》,到《炊事班的故事》,一直到《武林外傳》之前用的都是我這裡的笑聲。林叢導演的全部《家有兒女》,也都是從我這裡借走的笑聲。
【《我愛我家》裡面有很多政治口兒的玩笑,為什麼可以過審查?】
說現在比那會兒(審查)更嚴,不能這麼說,但是結果是這樣。當時審查也很難通過,與現在比也差不多,但是我們這部劇的顧問是王光英(第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黨和國家領導人。
不是一般的爭取到支持,是他的公司拍的。《我愛我家》的結尾字幕上顯示有中國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和長春恆達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王光英是中國國際文化藝術中心的董事長(實為理事長)。我們拍攝的時候他也來現場看,關機他也來過,所以審查方面可能稍微注意一點。我相信他沒有利用自己的職位說些什麼,但人們看到他會開一點綠燈。
(看到老傅開的那些玩笑)王光英覺得挺逗的,他說,這有什麼不行的?所以其實呢,真正大的領導人家反而很開明,有全局觀念,反而是底下一些小頭目怕自身難保,所以經常卡你。要不說我們影視界有很多迷信,有兩個因素對我的成功太有利了,一個叫「光英」,一個叫「恆達」,你想想,豈非天意?非成功不可。
【片頭字幕中的「文學師」是啥意思?】
英達和「文學師」梁左
國外的情景喜劇劇組都有這樣一個人,咱們這裡稱為總編劇或者什麼,國外不那麼稱呼,他們專門有一個詞,我們翻譯成文學師。後來我發現國內沒這回事,因為國內相關規則還是不完善,其實文學師有編劇指導的意思。到我們這裡根本就是一個包工頭,負責發錢。這是我們食洋不化的另一個例證,當時就想著按照美國情景喜劇的規矩來做。
點擊網頁左下角「閱讀原文」看《我愛我家》紀念2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