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之前看《甄嬛傳》,但覺在音樂、氛圍和人物塑造上,有種《紅樓夢》的影子。
《紅樓夢》不敢寫影評,怕自己淺薄無知,玷汙了。
看《甄嬛傳》,也是因著這樣的初衷,沒有動筆。
後來看《如懿傳》,40多集時就開了二倍速。由於劇情太過悲苦,當時以為不會再看。
卻沒想到在後來,竟然念念不忘其中片段,於是,開始看第二遍。
這一次,一集一集,一字一句,任何蛛絲馬跡都沒有放過地看完了。
見證著國喪禮儀、皇上登基、封后大典、木蘭秋獮、乾隆下江南等的宏大場面,感受著一段感情從花開至花謝的無奈。
一種無法言說的鈍痛,堵塞胸間,久久不能消散,之後便是長久地無言。
《如懿傳》成了胸口的硃砂痣,雖不敢再輕易觸碰,卻也久久不忘。
在這樣的情況下,回頭又看了《甄嬛傳》,與《如懿傳》兩相對比,卻有了全新的體驗。
02
《甄嬛傳》在塑造人物上的用心、臺詞上的匠心獨運及配樂上的講究等等,都能看出劇組的用心。
沈眉莊讓人念念不忘,安陵容讓人一聲長嘆,流朱的忠貞長使英雄淚滿襟。
貫穿全劇的三首詞《菩薩蠻》、《金縷衣》、《長相思》,分別對應了三種人生,有向《紅樓夢》致敬的意蘊。
在某些人設和部分情節上,有向《金枝欲孽》學習的痕跡。
華妃與如妃一一對應,玉瑩的成長與甄嬛很像,兩劇的皇后行徑如出一轍。
當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金枝欲孽》更在意的是人心的多變和機緣巧合下的各種命運變數。
《甄嬛傳》則將宮鬥升級,甚至神化了宮鬥。
當然,於細節上,誠如原著作者流瀲紫所說,她站在《金枝欲孽》的肩膀上,還兼顧了情節、歷史和禮節。
而《如懿傳》同樣是流瀲紫的大作,這是一部宮鬥劇的集大成者,明顯擺脫了《金枝欲孽》與《甄嬛傳》的影子。
在《甄嬛傳》的基礎上,她去其糟粕,留其精華,修正了三觀,人物刻畫更立體,人性變化更細膩,敘事的手法更老練。
除了主角外,出彩的人物更多,玫嬪、舒妃、婉嬪、穎妃、容嬪等念念不忘的角色比比皆是,每一個幾乎都能獨立成劇。
劇中主題由孜孜不倦的宮鬥,到厭煩了宮鬥,這是作者世界觀的改觀。
因而,也決定了《如懿傳》的故事走向和主題宣揚。
這與「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忘我,最高的功夫是沒有功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有了閱歷,方能置身事外,成為冷靜的旁觀者。這是《如懿傳》的境界。
在宮鬥中,保持本心,不屑於鬥,不參與鬥,將對方的百鍊鋼,化為繞指柔,最多做一個局,請君入甕,讓敗者自敗。
如懿在對待宮鬥方面的境界,像極了出世。她一直希望超脫宮牆內女子宮鬥的常態,做一個天地間的自由人。
然而,這只是她的心之所向,沿途布滿了荊棘,充斥著陷阱,浸潤著艱辛,能夠做到者,世間寥寥。
萬幸的是,她做到了,卻也付出了最大的代價。她的親密戰友,她的兒女,她自己的愛情,都付與流水。
最後的最後,她走的時候,孑然一身,無牽無掛,或許與之相伴的,只餘了心安而已。
她要的真正的自由,只有在放下了、心死了才能達到。
再反觀《甄嬛傳》,若以年齡來論,它的境界,便是蓬勃的青年期。
相當於一個懵懂的小年輕,在沒有閱歷之前,積極入世,鬥志昂揚的同時,身在其間。
被欲望、塵世裹挾,疲於應付,無法剝離,便是當局者迷。這是《甄嬛傳》的境界與段位。
三起三落,蒙過冤,犯過錯,過關斬將,一路丟失一路撿拾的成長。
收穫了入世的經歷,便是《甄嬛傳》的終極目標,亦開啟了《如懿傳》出世的主題。
03
從《甄嬛傳》到《如懿傳》,是我們的人生必經的兩個階段和兩種境界。
年輕時,無知的我們,被命運的洪流挾裹,投身其中,或掙扎摸索,或奮起反抗,以求自保。
工作、結婚、生子的浪潮,隨歲月一一而至,接下來,感情危機、婚姻問題、親子關係等暗湧襲來,我們倉皇應戰,狼狽不堪。
然而,走過去後,再回頭看,這些命運的饋贈,早已經將我們的行囊裝滿,閱歷與經驗皆成入世的見證。
這是我們的人生,亦是甄嬛的人生。
入世時,在紅塵中摸爬滾打這一遭遭,亦使我們有了出世的心境和資本。
要出世,先入世。
姑母和甄嬛鬥了一輩子的下場,又慘死在如懿的眼前,這一切如同一場大夢,亦像如懿自己墮入紅塵萬丈冰,死而復生。
姑母的一生,是如懿參與過的入世,以及可以預見的餘生。所以,她早早地便想出世,不想陷於宮鬥,卻還是身不由己。
但無論處於何種險境,她仍然葆有本心,不害人,不做壞事,將人性中的善發揮到了極致。
被逼到絕境的時候,她亦能堅守初心,只是讓惡人自動現形、自食惡果。
就如同一個超脫世俗的得道高僧,向來是悲天憫人地俯視蒼生,最終也被逼得出手,了結一段因果。
對於感情,一次次地被傷害之後,如懿的拯救徒勞無功。
她由失望到絕望,到真正地放下,接受了「花開花落自有時」的無常,明白了「蘭因絮果」的必然。
這亦是一個由入世到出世的過程,像極了我們自己闖過的情關。
從在意他的一舉一動、關懷備至、斤斤計較、眼裡容不下半粒沙子,到激情磨破,古井無波,心灰意冷,厭倦終老。
終於明白,為什麼在《如懿傳》中,凌雲徹對於如懿的祝福始終只有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平安順遂!
千言萬語,千頭萬緒,千山萬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當年不懂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當年不懂甄嬛和如懿,看懂已是劇中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