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媽媽、是老婆、是女兒、是媳婦,我快忘記我也是我自己。——伊能靜
十八歲作為歌手出道的伊能靜,舞臺對她來說,再熟悉不過,可也早已失去當初的耀眼和光芒。所以當《乘風破浪的姐姐們》的製片人對她發出邀約時,以家庭為重的她,本能地拒絕了。
但能策劃出讓一群出道多年的30+的姐姐們以女團形式PK出道的人是就這麼輕易說放棄的嗎?一句話直接擊中伊能靜的內心:「你沒有享受過舞臺,你不想真正為自己享受過一次嗎?」
生完二胎的伊能靜幾乎專職在家,她的身份很多,但唯獨忘了她還可以做自己。
當伊能靜作為家裡的第四個女兒出生時,想要兒子的父親在希望破滅後選擇離開。對於這個家的不完整,伊能靜常常感到自責。她甚至想,如果自己有能力像兒子一樣擔起這個家,父親是不是就會回來。
於是,小小年紀的她早早就萌生了想要賺錢的心。買一個大房子,讓家人們住到一起,這是她作為「長子」想要盡的一份力。十六歲,當這個機會擺在她眼前的時候,她想盡辦法,顧不上母親的反對,就算犧牲學業也要去抓住它。
那就是籤約出道當歌手,一年給的錢是她彎著腰不知道得刷多少盤子才能賺到的。賺錢的路選好了,但並不是那麼好走的。沒有任何經濟支持的伊能靜,剛出道時,能省就省,一個九片的土司麵包可以吃三天,渴了就喝自來水,演出的服裝自己設計縫製。
伊能靜形容工作時的自己就像膠片一樣,聽到工作的指令,她下意識機械地咔咔咔轉動,完全沒有本我。雖然辛苦,但是她一點都不後悔。只是遺憾的是,她還買攢到買大房子的錢,父親就因為車禍走了。
一心想要證明自己有當家的能力,但無奈見證的那個人再也看不到了。父親的突然離去,對伊能靜來說,無疑是重重的一擊。她也意識到從小缺失的那份父愛將永遠變成空白,她的父愛也無法彌補。
離過一次婚的伊能靜還是信任婚姻,相信這是一個珍貴的約束。當她遇到秦昊時,最開始也是有疑慮的,秦昊比她小十歲,她不知道對方是否有和她一樣想要幸福的決心。
當伊能靜確定秦昊就是那個對的人,她毫不猶豫再次走入婚姻的殿堂。
吃到好吃的冰淇淋就恨不得和愛的人分享的伊能靜,在她體驗過當父母的幸福之後,她決定給在被愛包圍的家庭中成長的秦昊一份愛的延續,在四十六歲的高齡生下二胎女兒米粒。
她要給孩子們足夠的愛,哪怕結束工作剛回到家,第一件想做的事不是休息,而是陪女兒洗澡,講床邊故事。跟兒子逛潮牌,陪女兒去海灘;陪兒子看電影,送女兒學遊泳;送兒子到紐約夏校,陪女兒去親子遊樂園。
支持兒子的愛好,一起陪逛美術館。兒子準備考大學,她在上海找老師輔導,並安排好住宿,找阿姨做飯,確保兒子的三餐;女兒練跳舞、學英語、參加幼兒園活動,作為「秘書」媽媽全程陪伴。
有人說:伊能靜現在是小王子媽媽、米粒媽,要不就是秦昊老婆,她都沒有自己的名字了。伊能靜表示能看到哥哥和妹妹聯手一起跳街舞的畫面,一切都很值。
在伊能靜十八歲時,遇到了庾澄慶。這個比她大八歲,能給她安全的男人,就像大海裡的一塊救命浮木,被她抓到了。似乎她遇到了那個能填補她內心那份缺失的愛的人,於是她抓得更緊。
可惜伊能靜那時候還不懂,當越想要抓住些什麼時,它就離你越來越遠。
當她意識到她的婚姻出現問題,而自己沒有更多的智慧去解決它,她選擇了離開。
第一段婚姻沒有經營好,伊能靜反思跟自己沒修煉好有很大的關係。她認為自己最大的問題就是來自原生家庭帶來的無法自愈的傷痛。
婚姻不是解藥,無法醫治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只有坦誠面對自己的內心,才能悟出親密關係最好的相處之道。
她花五年的時間,通過看心理醫生,去印度念書,去打坐,禪定,不斷淨化自己,尋找自己,充盈自己。
只有好好愛自己,才能愛別人。只有自己的狀態對了,才能遇到對的那個他。終於伊能靜成為對小姐,遇到了對先生秦昊。
「對的人是日積月累磨合出來的,屬於兩個人的對。」最好的感情就是兩個人,一起共同成長,如果你在這個人身上有學不完的東西和說不完的話,就會好好的走一輩子。
在綜藝《婆婆和媽媽》中,伊能靜和婆婆母女般的相處,讓我們看到她最好的狀態。
結語:
女生是最容易被定義的,每個階段都有人告訴你要怎麼做。小時候,她們說要當一個好女孩;成年後,又說要當人好女人;結婚後,又說你得做個好媽媽;當她們老了,又有人會說,你老了,不值錢了。
出發備戰時,伊能靜被問:最為30個姐姐裡最年長的,站在乘風破浪的C位船頭,對自己的年紀怎麼看?她回答,那是最高的讚歌。
每一個年紀都是當下最好的自己,也只有你才能定義自己。別人說再多也只是別人,最重要的是你怎麼看自己。
最後,借用伊能靜的一句話和大家共勉:希望我凋謝的,很抱歉。我只會更綻放光芒,重新出道,對姐姐我來說,是我至此真摯用力活過來的冠冕,我戴得起。希望每個女孩,遺忘歲月,永不放棄,站上自己的船頭,永遠昂揚起帆、乘風破浪。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謝謝
作者簡介:王甜言,左手數字,右手文字。不浮不躁,一起品嘗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