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背臺詞念數字,自帶化妝師不按劇情設計形象,吊威亞就大喊辛苦,在水裡拍戲就吹噓「敬業」,拍戲全靠替身和後期摳圖……對於一些奇葩演員的奇葩行為,不少人都能隨口說上一大串,畢竟網絡不止一次曝光過,這些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了。一些影視劇這種重演員、輕編劇、輕導演、輕製作的現象,不只觀眾看不下去,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也終於出手了,其於8日發布的一份規範電視劇(網絡劇)製作的文件,讓「堅決抵制演員不背臺詞等行為」「堅決抵制電視劇創作重演員輕編劇」等話題迅速登上了網絡熱搜榜。
從什麼時候開始,演員這個職業背好臺詞就要被表揚?這難道不是他們的本職工作嗎?從什麼時候開始,電視劇流量易爆,精品卻難出?難道文藝作品不再追求口碑與流量雙贏了?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一部電視劇觀眾只記得住演員的名字,導演、編劇是誰已不再重要?縱觀此次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對電視劇製作提出的五點改進意見,正是網友們早就期待解決的兩個方面:一是糾偏,二是重塑。糾偏就是糾正電視劇「浮華浮躁」的偏;重塑就是重新找回電視劇的製作規律——重視創作。
現如今的電視劇市場種類繁多,播放量動不動就破百億,但如此驚人的數據背後到底是精品還是殘次品,就不一定了。都說現在流行快餐文化,只求名、不求實,只求填飽肚子、不求營養。電視臺要收視率,網站要網播量,一部電視劇只要花重金把流量明星請來,再加上市場的炒作,就肯定穩賺不賠,這個時候,電視劇製作方又有多少精力會放在打磨作品質量上?這樣的市場環境,必然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如果任由這種「浮華浮躁」的風氣繼續在電視劇製作圈「流行」下去,國產電視劇的整體質量勢必會下降。
當我們買東西買到了殘次品,或許還可以申請退貨,但如果看了一部爛片,我們卻無法因為智商受辱的感覺而去找誰索賠。當生產商品的人不把使用商品的買家當回事,那人們再見到這款商品時,自然就會繞道而行。如今,追劇已是很多中國人不能缺少的休閒方式,對電視劇市場環境的淨化自然也就關係到了百姓的切身利益,絕不只是娛樂圈自己的事。當越來越多的電視劇被觀眾打上「爛片」「腦殘劇」「神劇」的標籤,它們也就離被市場拋棄不遠了。
「必須去浮華浮躁,重創作規律。」「必須加重文化含量,提升藝術質量。」「必須端正創作態度、尊重藝術規律。」「必須淨化市場環境,促進產業良性發展。」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提出的這四個「必須」,為電視劇的發展指出了正確的、具體的方向,也收穫了網友們的一片叫好,還有網友調侃「最好每年考試,不合格的取消當演員的資格」,可見觀眾期待改變當前亂象的急切心情。
有句話叫「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放在評判一部電視劇的優劣上同樣適用。曾經大火的《琅琊榜》《人民的名義》《隱秘的角落》等電視劇,都證明了一部電視劇能否收穫好的口碑,不僅要有好的演員,更要有好的故事、好的製作。期待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此次的行動,既能抵制過去的不良行為,又能引導今後的良性創作。做任何一個行業要想成功,都必須尊重本行業的規律。電視劇行業能否良性發展,需要本行業從業人員足夠重視,需要政府管理部門做好監督警示,也需每一個普通觀眾及時表達自己的看法。總之還是那句話:不把觀眾當回事,就別怪觀眾不把你當回事,別怪市場拋棄你。(文丨趙靜)
(編輯 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