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2016年11月19日冬川豆主辦講座的錄音整理稿。阿姨在此次講座中深入闡述了外伊朗黃金時代內亞秩序的演變,屢發前人所未發,不僅廓清了籠罩著千頭萬緒的中亞史的迷霧,也有助於重新理解東亞在世界中的位置。感謝整理者xqmxqm、校對者三馬兄、配圖協力者既-未。
入侵巴比倫核心地帶的波斯人最初也是尚武的騎士和封建制度的民族,但是他們接管的地帶則是腐朽文明已經發展得太久、太徹底,所以以後波斯是雅利安人當中被腐蝕得最厲害的一支。
們先在地圖上劃出一條邊界。這條邊界從涅瓦河開始,向南沿著聯結波羅的海和黑海的水道到達第聶伯河,從第聶伯河一直到黑海海口;然後沿著黑海的北海岸向東延伸,直到高加索山,沿著高加索山延伸到裏海,然後通過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河間地向東延伸,把線一直劃到帕米爾高原;然後沿著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喜馬拉雅山南下,直到印度河沿岸,然後順著印度河向西南方劃下去,一直劃到海口;然後沿著印度洋的邊界,把這條線一直劃到紅海和印度洋相交的海角;然後這條線向西,沿著撒哈拉沙漠一直劃到大西洋。我們把這條想像的線劃出來以後,這條線以西、以北,包括現在的地理歐洲和整個環地中海地區的一個「大歐洲」,就是人類已知文明的核心區;圍繞著這個核心區自西向東,是西非、上尼羅河、印度次大陸(南亞次大陸)和東亞大陸,這四個地區是圍繞核心區的次級文明;比這更遠的非洲南部、澳洲和太平洋群島以及南北美洲,是最遠的邊緣區。這就是世界文明從產生到擴張、從中心到邊緣的一個基本盤。
紅線以內:文明的核心區
hhh內亞就位於核心文明區聯結東亞大陸和南亞次大陸的自動旋轉門上面,它的區域就是從第聶伯河東岸的烏克蘭草原一直延伸到大興安嶺和柳條邊的滿洲邊沿這個區域,這個區域的作用就是一個旋轉門。所謂的內亞黃金時代,就是從阿契美尼德王朝徵服巴比倫①開始,到河中地區的帖木兒帝國結束②的這段時間。內亞旋轉門是核心區向東和向南輸出的地區,也是南亞次大陸和東亞大陸相互聯結的樞紐。從西向東、從西向南的輸出是不平衡的,基本上是核心向外圍的輸出。南亞次大陸和東亞大陸的聯結,雖然是南亞輸出得更多一些,但是交流的性質比較明確。雅利安人的洪水結束了舊世界,西方多利安人——就是產生荷馬史詩的希臘多利安人——和進入巴勒斯坦和埃及的所謂「海上民族」③都是這次雅利安洪水的西翼,產生佛陀和古典印度的那些民族則是這次洪水的東翼。洪水的核心地帶則產生了居魯士和阿契美尼德王朝,也就是波斯,他們產生了波斯語。波斯語的分支很多,包括最古典的阿維斯陀語,以及在東方更加偏遠地帶的于闐語和龜茲語。漢代史書中間記載的西域諸國基本上是伊朗系民族的最東側,伊朗系民族的最西側就是我們所知的佔領了巴比倫、建立了波斯帝國的居魯士的藩國。
公元前的鄂爾多斯銀馬,同時代烏克蘭到滿洲之間的流行樣式和主題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擴張
————
1、阿契美尼德王朝,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59年居魯士二世建立,公元前539年徵服巴比倫,釋放「巴比倫之囚」。公元前522年大流士登上王位,帝國進入鼎盛時期。公元前490年波斯軍隊在馬拉松戰役負於希臘。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攻陷首都波斯波利斯,大流士三世在逃亡途中遇刺身亡,王朝結束。
2、帖木兒帝國,1370年建立,先後徵服波斯、阿富汗、花剌子模、亞美尼亞、南高加索,佔領印度北部,擊敗埃及馬木留克王朝、奧斯曼帝國,1405年帖木兒在進攻明朝的路上去世。帖木兒死後發生內亂。1507年被烏茲別克人所滅。
3、「海上民族」(Sea Peoples)是古代埃及人對來自小亞沿海和愛琴海諸島的不同部落的統稱,他們在公元前十二世紀晚期和公元前十一世紀早期,掀起了一場穿越和環繞地中海周邊地區的武裝入侵和移民浪潮,對這一廣大的地區的穩定的生活給以摧毀性的打擊。
hhh開始的時候,產生阿維斯陀語的波斯人跟古典印度人和古典希臘人其實非常相似,包括神譜和許多重要的詞彙,特別是與牛有關的詞彙,從這些詞彙我們可以推測出他們大概是養牛的民族。伊朗是這次入侵的核心地帶,但是最後,在現代給人的印象卻反而不如西側和東側,其實這恰好是因為他入侵了古代最古老的第一代文明——肥沃新月地帶、接受了一個現成文明的結果。希臘人和印度人所接管的地帶,原有的文明沉澱還比較薄弱,所以它費拉化的程度也比較少,它開始的封建時代是比較典型的。我們在《羅摩衍那》或者是諸如此類的史詩中間,可以看出印度人產生了非常接近於後來中世紀日耳曼人的騎士精神,而早期的希臘人也有類似精神。其實入侵巴比倫核心地帶的波斯人最初也是這樣尚武的、講究騎士和封建制度的民族,但是他們接管的地帶則是腐朽文明已經發展得太久、太徹底,所以以後波斯是雅利安人當中被腐蝕得最厲害的一支。本來他們是最核心的一支,在最初的時候產生的文明是最輝煌的,但是在最後卻反而變成了不如東側和西側、最沒有後勁的一支,這跟後來整個大伊朗地區對文明的創造有很大的關係。
波斯第一帝國都城波斯波利斯遺址的牛型柱頭裝飾
2013年印度史詩劇《摩訶婆羅多》中雅利安人武士的形象
hhh大伊朗地區從波斯開始,到波斯波利斯(位於伊朗扎格羅斯山區的一盆地中,「波斯波利斯」意為「波斯之都」。大流士一世開始建造,阿爾塔薛西斯一世時最終建成,毀於亞歷山大軍隊)、法爾斯(又稱「帕爾斯」或「波息斯」,波斯一名即源於此。阿契美尼德王朝與薩珊王朝均以此區為重心,波斯波利斯即位於此區),一直到木鹿(呼羅珊首府,位於今土庫曼斯坦的巴伊拉姆阿里城附近)、河間地(位於今烏茲別克斯坦,錫爾河、阿姆河之間),到龜茲(相當於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部分地區),到八剌沙袞(位於中亞吉爾吉斯託克馬克東南,在楚河附近,比什凱克與伊塞克湖之間)這條線上,給世界首先提供的是三種組織形態。這三種組織形態可以視為是雅利安蠻族入侵巴比倫文明核心地帶,兩者發生化合的產物。這個化合的形式,有點像是後來日耳曼人入侵高度腐化的羅馬帝國以後產生的作用。
hhh第一種制度就是土豪的封建制度,這種制度在兩河核心地帶不如河間邊緣地帶來得典型,特別是在東部跟現在阿富汗接壤的地帶,所謂的錫斯坦(位於伊朗東南部,北面與南呼羅珊省為鄰,東面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西面與克爾曼省和荷姆茲甘省接壤,南面瀕臨阿拉伯海),和東北方向的河中地,就是現在烏茲別克和塔吉克邊界上撒馬爾罕和布哈拉所在的這些地區,土豪封建制發展得特別典型。土豪是當地灌溉地區的土地所有者,同時也是當地的民兵領袖。你如果聯想一下曾國藩和湘軍的情況,以及華盛頓在北美的情況,就可以大體想像出他們在當地社會的地位。他們是統治階級的最低一層,同時也是平民階級的最上層。後來阿契美尼德王朝、安息王朝(即帕提亞帝國,公元前247-公元224年)和薩珊王朝(也稱波斯第二帝國,公元224年-651年)的基本軍隊和基本財政結構,都離不開他們的貢獻。
公元前二世紀波斯帝國東部的帕提亞武士陶土頭像(希臘式頭盔)
hhh這幾個王朝,可以說封建性是漸次減弱的。最初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他們訓練子弟的方式很像是滿洲人剛剛入關或者是日耳曼人剛剛到羅馬的情形:他們強調他們的子弟應該是勇武的人,同時是只講真話的人,要訓練他們騎馬作戰、像武士一樣生活,但是不需要去學習那些腐朽文明通過學校教育掌握的那些繁瑣技術。這是一個騎士的訓練。同時最初他們的武力也是來自於傳統的雅利安武士,只把被徵服的巴比倫那個系統當作財政上的來源。但是安息王朝就已經有了一些皇家城市,而薩珊王朝的皇家城市就尤其多。像內沙布爾(位於伊朗東北部,公元三世紀薩珊王朝沙普爾一世所建)這樣的城市,就跟兩河地區原有的自由城市是不一樣的,它是由君主本人通過把他的被徵服人口和俘虜集結起來、人為建立起來的新城。這樣的城市在安息時代,安息人、亞美尼亞人和羅馬人徵戰的時候首先開始出現,然後在薩珊一朝才開始大規模地加以運用。它跟其他的封建領地制度和自由城市摻雜在一起,使薩珊帝國呈現出一種鑲嵌畫或者百衲被式的局面。土豪在河間地帶和伊朗東北部是最常見的,他們為三個波斯人王朝提供了基幹民兵。這些民兵在歷代波斯王朝的軍隊中的地位就相當於麵包,是最不起眼但最核心的基幹部隊。等到這些基幹部隊完全提供不出來的時候,帝國也就沒有辦法維持了。
波斯波利斯古城浮雕上的帝國武士
中古波斯文獻中對內沙布爾帝國城市的記載
hhh第二種人是部落。部落不完全是雅利安人帶來的原始部落,但是絕大部分都在語言上、行為模式上和文化上跟他們有密切的關係。部落的組織大體上是這個樣子的:所謂的部落,理論上講是一個血緣團體,但實際上是包含了大量義子和收養者以及各種虛擬的家庭構成的一個團體。部落人口最少的幾百人,最多的上萬人,甚至達到十萬人,但是一般來說不會超過這個上限,而且達到十萬人的大部落是極少數,通常的部落就是幾千人,頂多是幾萬人的規模。部落長老的收入有可能來自於某些傳統牧場或者是諸如此類的部落原先給他的利益,也可能是通過各種合縱連橫的手段,在部落和君主國之間達成的某些協議,或者是他跟某些富裕的城市達成的保護協議,或者是跟商業城邦達成的保護協議,得到的額外收入。這裡面的重點就是,部落首領所在的這一層可以有部落傳統習慣法之外的收入,而普通部落民則一般是沒有這種收入的,普通部落民是完全依靠習慣法生存的。
裏海到天山,外伊朗諸多部落的主要來源區域
hhh習慣法的體系非常複雜,它可以說是比近代的市場經濟更接近於哈耶克所謂的那種通過行為選擇而不是有意識設計產生出來的產物,是一種交錯縱橫的契約網的關係,不僅有空間性,而且有時間性。因為有很多夏季牧場、冬季牧場、遊牧道路、打獵地點這些東西,使用都是有時間性的,例如冬季牧場在夏天、秋天可能就是完全沒有用的,所以它的使用權是交錯縱橫的,很像是小貓或者小狗劃分勢力範圍的辦法。你如果養過貓或養過狗的話,就可以看出,貓和狗會用撒尿的方法標出自己的領地,標出的領地有空間性,這不用說,但是不僅有空間性還有時間性。例如某一隻狗早上在某一個電線桿上撒了尿,那麼在這個尿的氣味仍然很濃厚的幾個小時之內,別的狗不能侵入,侵入了以後就會打架;但是在尿的氣味消散以後,比如說它早上撒了尿,中午氣味已經散得差不多了,就可以有別的狗來撒尿,標識領土。這兩隻狗的領土就是相互重疊的,空間上完全一致,但是在時間上相互隔開。同時還可能有貓進來,儘管早上撒尿的狗容不得別的狗在早上侵入,但是另一隻貓過來,同樣在早上撒尿,那隻狗就會毫無反應。遊牧民族的習慣法規定的各種產權也是這樣錯綜複雜的。
hhh後來羅馬人強調的這種絕對財產權,在最初和最近的遊牧民族當中幾乎是不存在的。他們的產權都是附有各種附加條件的,只有在許多種附加條件同時存在的時候,才能夠享有對某些特殊項目起局部作用的那種有限的產權。這些產權從來不排斥其他團體或者是個人在其他條件下享受類似的產權。各種不同的產權相互交錯的方式,也就像是不同的貓和不同的狗在不同地點和時間宣示領土的那種方式。這些習慣法通常是不成文的,只有部落長老才能夠充分了解,但是它們的複雜程度比後來根據抽象原則制定出來的成文法還要更神聖得多。部落相互維持這些習慣法,以及在部落內部維持這些習慣法,利用這些習慣法分配部落內部的收入,同時利用部落普通成員和部落首領之間的階級關係達成各種契約的能力,就構成了後來雅利安宗教和法律的基礎。這是第二種組織。
今日伊朗境內的遊牧部落
hhh第三種組織產生的影響最為深遠,就是教團組織。剛才講到的部落組織,可以明確肯定是雅利安人從裏海到烏克蘭那個大草原上帶來的;封建是領主政治,也多半是入侵者帶來的;但是以神廟為核心的這種教團體制,到底是雅利安人帶來的,還是原先在兩河地帶就已經有、只是經過雅利安人改造的,那就不好說。因為原來兩河流域在把沼澤地開墾成農田的過程中間,神廟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這種體制很可能是來自於被徵服者,只是在被徵服者民德衰退到無法維持的情況下,由徵服者加以重新改造以後產生出來的。但是這些都是純粹的猜測,是沒有實證的。我們只知道,至少在薩珊王朝的初年,這種教團結構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善了。教團是經濟活動最主要的組織者,也是適用範圍最廣的組織模式的創造者。我們在薩珊初年看到的這些教團模式,往往是在某些現在被稱為是天然氣礦的地方,從地下冒出些火苗,然後就可以形成長明燈這樣的結構,然後圍繞著長明燈就建立起神廟,就是現在俗稱的拜火教的神廟。《阿維斯陀》是拜火教的主要經典,跟這一點大概是有點關係的。
一座大型祆教火祠的復原圖
hhh圍繞著教團產生出兩種極端組織,在兩種極端組織之間又有各種以不同比例混合的教團組織。一種極端組織就是,雖然教團的主持者原則上講是神職人員,但是這個神職人員的神性是可以通過血緣來繼承的。也就是說,父親如果是神廟的長老的話,他的兒子一般都是,孫子也一般都是。神廟這個職位像封建領主的職位一樣,是世襲的、可以繼承的。一般沒有這種神聖血統的人,是不能夠要求這個特定神廟的主持權力的。像後來產生《一千零一夜》裡面那位大臣張爾蕃的那個家族(巴爾馬克(Barmak)家族,Barmak之稱原為梵語pramukhi「官員」),其實最初就是這個神廟的主持人。他們主持的這個神廟,最初很可能是多神教的,然後可以確定變成拜火教的,然後可以確定變成佛教的,最後變成了伊斯蘭教的。宗教是改過幾次,但是神廟的主權一直握在這個家族的手裡面。
已荒廢的巴爾赫古城中一座清真寺遺址。該城市在伊斯蘭化之前也是祆教、佛教重鎮,該清真寺一般被認為曾經是一座佛教廟宇
hhh而且這個家族的很多功能——當然就不是現代人所想像的那種宗教功能,而是負責附近整個社會的組織功能——這個組織功能跟古代巴比倫那些開創城邦的神廟是很有相似之處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土地的測量和不動產的各種劃分方式,以及圍繞著不動產的各種稅收和資金的流向。等於說,從這個階級產生出了後來波斯人最自豪的那種所謂的治國之術和財政技術。可以推想,雅利安人剛剛進入文明地帶的時候,是完全操縱不了比較複雜的定居地區的財政資源的,他們主要的物力也並不是來自於兩河地區的具有水澆地的這種灌溉地帶。這些灌溉地帶的技術操作,可能就是由當地的神廟負責的。而巴比倫的神廟祭司對當地迦勒底①軍事統治者的不合作,對巴比倫的淪陷和波斯人的徵服又起了相當大的作用。這中間的歷史缺環相當大,因為薩珊人是只有史詩遺存,而安息人連史詩遺存都沒有,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記錄多半是由希臘人和古羅馬人流傳下來的,自己的記錄非常之少,所以這段歷史中間留下的空白點是非常之多的。真正比較靠譜的歷史,還要到薩珊王朝的後期才出現。
————
1、迦勒底人是閃米特人的一支,他們於公元前1000年代初來到兩河流域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29年亞述帝國徵服古巴比倫王國並統治了兩河流域南部,公元前626 年,亞述人派迦勒底人領袖那波帕拉沙爾率軍駐守巴比倫,他到巴比倫後,卻建立新巴比倫王國,並與伊朗高原的米底(也稱米堤亞)王國聯合,共同對抗亞述。公元前612年,亞述帝國滅亡,遺產被新巴比倫王國及米底王國瓜分。公元前539年被波斯人消滅。
四世紀的波斯帝國薩珊王朝摩崖題刻
hhh在薩珊王朝後期,剛才講的這三種結構瓜分了整個伊朗地區和外伊朗地區。伊朗地區和外伊朗地區的差別不是很大,也就是以木鹿為邊界的那條河(阿姆河),把河中地、河外地跟伊朗本土劃分開來。伊朗本土,照現在的說法來看,是經過了三輪帝國的輪替,中央集權的成分已經大大加強了,以至於在後來已經東方化的羅馬人看來,這樣一個帝國都是東方專制主義的典範。但是實際上,即使在這樣的伊朗核心地區,這個帝國也並不是像東亞的秦政那樣純粹郡縣制的國家,只是一個郡縣制、神廟教團間接統治的地區和各種封建領地相互之間嵌插的地區。
薩珊王朝的疆域,621年
hhh從薩珊朝君主的稱號就可以看出,他的稱號是「萬王之王」,並不是國王或者皇帝。「萬王之王」的含義就是說,除他之外還有其他許多小王的存在。而薩珊朝之所以推翻安息朝的統治,就是因為他在安息朝統治的時候,自己本身就是法爾斯地帶的一個小王,他這個小王通過跟其他藩王的軍事聯盟,勢力逐步擴大以後,西進進入兩河流域推翻了安息朝的「大王」,然後自己就成為「大王」或者是「王中王」。顯然,他並沒有完全取消其他各個藩國和小國,只是把自己王室的一些立功子弟安插到那些藩國去,構成一種各藩國輔弼中央「王中王」的這種結構。而這些藩國連同藩王在勝利以後,通過將俘虜——比如說羅馬人、亞美尼亞人的俘虜或者是安條克那些俘虜的市民——強制安置建立新城的方式構成的這些網絡,是他最可靠甚至是唯一可靠的軍事和財政支柱。其他的軍事和財政支柱都是有條件的,不是完全可靠的。像各地土豪騎士所帶來的那些民兵,在波斯軍隊中顯然是佔人數最多的部分,這些部分並不是完全受「王中王」直接領導的。只有在「王中王」的威望足夠大,或者是能夠給他們帶來足夠的戰利品、使他們覺得參加戰爭是有利可圖的時候,才能夠保證這些土豪騎士的效忠;如果這些都保證不了的話,「王中王」本人也可能會被推翻的。被推翻以後,經常出現的情形就是,由某一個跟他有血緣關係、屬於王族、但並不是那個喪權辱國或者是經常打敗仗的「大王」本人,這樣一個王室的支脈會在土豪騎士的支持下取代原有的「大王」或者「王中王」,建立新的朝代。
沙普爾二世(Shapur II,309-379),他在位期間,喀什成為薩珊王朝疆域內最東北角的城市。
hhh教團統治的那些地方是最特殊的。他們看來應該是整個帝國當中經濟生活最發達、財政組織最完善的一群,擁有這些規劃和擁有這些土地的教團本身是極其富裕的。但是他們自己的財富並不容易被王室所染指,因為由他們產生出來的教士或者博士這些人,在帝國的統治中間看來是一個享有特權的階級,他們跟土豪騎士和王室的直轄領地之間好像是一個三角凳式的平衡關係,他們在廢立君主的時候往往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至少,如果他們強烈反對的話,被他們強烈反對的君主候選人是很難登基的。在廢立君主的情況下,推翻前朝君主至少要通過這些博士或者穆貝德(mobed,教長)象徵性地同意才行,最起碼是象徵性的同意,有些情況下甚至是深度的幹預。同時他們發揮了中世紀教士的某些作用,就是說,他們是官僚或者說是治國專家的主要生產者。他們提供的治國技術,比東亞後來的儒生講究的那些安民之術是要複雜得多的。
伊朗境內的三世紀摩崖造像,天神阿胡拉瑪茲達(右側)向薩珊皇朝的創立者阿爾達希爾一世授予權力的象徵
hhh跟波斯人強調的治國之術相比,東亞的郡縣制國家可以說是非常簡陋的,其實也就只有兩個系統:第一就是圍繞著皇帝的天官系統,包括皇帝的顧問、皇帝的娛樂者、皇帝的巫師諸如此類的人;另一部分就是地官或者說理民之官,就是郡縣的各官僚,他們簡單地說就是搞編戶齊民的,編制戶籍,然後根據戶籍收取地方的賦稅,同時替地方處理一些簡單的司法事務。相比之下,他們搞的東西基本上是非常簡單的。戶籍制度從秦代到明代,基本上都是一個平行的制度,某某戶、某某戶、某某戶,看上去像是馬克思所謂的一口袋土豆①,這一戶跟那一戶原則上講都是可以替代的。
————
1、《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法國國民的廣大群眾,便是由一些同名數簡單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馬鈴薯是由袋中的一個個馬鈴薯所集成的那樣。……各個小農彼此間只存在地域的聯繫,他們利益的同一性並不使他們彼此間形成共同關係,形成全國性的聯繫,形成政治組織……因此,他們不能以自己的名義來保護自己的階級利益,無論是通過議會或通過國民公會。他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別人代表他們。他們的代表一定要同時是他們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們上面的權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權力,這種權力保護他們不受其他階級侵犯,並從上面賜給他們雨水和陽光。所以,歸根到底,小農的政治影響表現為行政權支配社會。」
hhh而波斯人這些治國專家所處理的問題就要複雜得多。他們可以徵稅的各種土地,性質上是相差非常之大的。有些是直接徵稅的,一般來說可以直接徵稅的那些部分,被徵稅的對象或者他們的祖先,最初是王室的俘虜,只有這些人才是處在完全沒有權利、可以隨意徵稅的狀態。但是這樣的地區並不是太多,大多數地方都需要通過各種特殊條件。特殊條件的起源並不太清楚,有些可能要延伸到前朝,也會隨著軍事形勢和政治形勢的改變而籤署新的條約,收取不同程度的費用。另外一些呢,與其說像是收稅協定,不如說像是貿易協定和外交協定的東西,經常發生在牧地、定居地帶和商團之間相互犬牙交錯的插花地,這些地方帶來的收入對王室來說是特別寶貴的,因為他不僅是收入,而且還有某些非常重要的物資,一部分是奢侈品,一部分是重要的、需要進口的軍備物資,王室所需要的情報也是從這個來源來的。因此這些所謂的治國專家,他不僅是需要產生出非常複雜的測量土地的技術、各種處理商業和土地糾紛的司法技術,而且需要有外交家的能力和相當於是歐洲處理封建法的那些習慣法家的能力。
波斯式治國模式的典範人物尼扎木(Nizam al-Mulk,1018-1092)宰相雕像
hhh可能在中世紀,至少是在羅馬帝國產生以前,這些人處理複雜結構的能力,可以說是「CPU能力」吧,應該說是整個文明世界最強的。東亞和南亞的類似人物跟他們比起來的話,就像是學徒一樣簡單。後來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徵服以後,阿拉伯人流行的說法就是:各個族群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而波斯人最大的強項就是產生治國專家。後來波斯人在自己亡國以後,能夠對徵服者實施部分的反徵服,主要也就依靠這種技術。但是這種技術也就是波斯人後來衰落的根源。因為有了這種技術,他們原先賴以取代舊世界的那種騎士精神就漸漸地衰退了,以至於到薩珊後期,在阿契美尼德初期仍然表現得很明顯的那種尚武精神和注重誠實勇敢的德性、不注重專業技術的精神,基本上已經完全衰退了。晚期的波斯人很像是被他們徵服的巴比倫人,而不大像他們在居魯士和大流士時代的那些祖先。他們越來越依靠神職人員培養出來的這些文官,越來越少地依靠那些土豪或者是自治城市。土豪在薩珊王朝政治中所佔比例的下降,跟薩珊王朝的整個軍事實力下降基本上是成正比的。隨著河間地區的土豪漸漸退出帝國的廢立,來自中亞的新的遊牧民族對波斯帝國就越來越佔上風了。波斯人的祖先其實原先也是從裏海北岸大草原來的,但是在這個時候,新來的遊牧民族,特別是在塞人、大月氏人都經過以後,來自阿爾泰山地區的新的突厥人的出現,是內亞黃金時代結束和波斯語諸民族走向衰敗的一個先聲,儘管這個替代的時間還需要長達幾百年甚至將近千年。
·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