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個性鮮明、行為各具特色:
唐僧胸懷天下,惠及黎民百姓,為了求取真經而不惜遠行西天取經;他為人善良仁慈,經常同情心泛濫,對妖精講慈悲,誤會能識破妖魔詭計的孫悟空。可見,唐僧理想堅定,富有同情心,願意為別人犧牲自己的利益,經常把人往好的方面想,具有強烈的道德責任感;但他比較理想主義,過分信任別人,過于堅持原則。
孫悟空為求得長生不老之法,「雲遊海角」「遠涉天涯」「朝餐夜宿」,歷經曲折艱險;大鬧天宮,不願意遵循天庭已有的條條框框;不服從領導,所以被觀音和唐僧用緊箍咒管理;後來一心保護師父唐僧西天取經,以求正果。可見孫悟空想法堅定,即使遭到反對也堅持走自己的道路;精力充沛,做事風風火火且以結果為導向,不怕挫折,越戰越勇;同時他又容易產生孤傲情緒,缺乏同情心和紀律性。
豬八戒從來不掩飾自己貪吃、貪睡、貪色以及貪生怕死的本性;在取經路上,遇到一點挫折,尤其是每當唐僧被妖怪捉住時,他就吵著分行李、散夥;經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惑,難分敵我;但在取經事業中,他對孫悟空的話還算得上言聽計從。可見豬八戒喜歡表現,活潑開朗,率真,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但他做事比較散漫,不夠堅持,遇到困難容易動搖,對事情缺乏深度的理解。
沙僧一直在取經路上默默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像豬八戒故意在悟空已打死的妖怪身上再加上一耙,刻意爭功;他總是在兩個師兄都去降妖時,默默擔負起保護師父的重任。可見沙僧做事比較穩當,腳踏實地,不急不躁,很少抱怨;願意支持別人,成為團隊的一份子;但他容易被人忽視,缺乏主動性,沒有自己的想法。
立體的性格描述使得師徒四人的形象躍然紙上,成為烙刻在人們心中的典型人物。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些行為上的不同展現其實來源於人的不同個性,也就是人格的差異。
那麼,人格是什麼?心理學對人格的定義是:個體在先天生物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與後天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對穩定和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這一定義有如下的具體解釋:
人格是每個人能夠區別於他人的、特有的心理上或行為上的特性。也就是說,能夠區別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是每個人獨有的行為思考方式,可以說是每個人典型的思想、感覺、行為方式。
人格是一個人的心理行為模式,也就是說人格是由內在的心理特徵和外部行為方式共同構成,並不是單一的心理特徵或行為方式,而是心理特徵與行為方式的多側面、多層次與多維度的統一體。
我們向別人描述自己的人格特徵的時候,可能會根據自己屬於哪種人格類型來描述,如支配型、影響型、成就型或思考型等;或者可能會從描述自己的具體人格特點開始,如獨立、好交際、誠懇或有責任心等。第一種描述人格的方式在心理學上稱為類型論,而第二種方式則叫作特質論。這就是當代關於人格觀點的兩個主要的心理學派——類型論和特質論。
人格類型論將人格看成是全或無的現象,而不是程度的問題:根據某種標準把人格劃分為多個類型,如果把一個人歸為某一類型,那該個體就不能被歸到該理論的其他類型中去。例如,行為特質動態衡量系統(PDP)將人群分為五種類型,形象化地稱為「老虎」「孔雀」「考拉」「貓頭鷹」「變色龍」。如果張三屬於老虎型,那他就不可能成為其他類型。
類型論能比較直觀地將人進行歸類,體現人與人之間質的差異(即「有還是沒有」),比較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目前比較流行的人格測評工具,如九型人格、DISC個性測驗、PDP等的理論基礎就屬於類型論。但類型論也有其局限性:
類型論將多樣化的人格概括為少數幾個類型,忽視了中間類型,如果將一個人劃入某種類型,就會只注意這種類型中的有關特徵,這樣可能導致簡單化和片面化。
類型論容易將人格固定化、靜止化,忽視人格變化發展的側面。
與類型論不同,特質論並不是把人格分為絕對的類型,而是用多個基本的特質來描述人格,每個特質都是對立兩端聯繫起來所構成的一個維度,任何人都在這個維度上有一個確定的位置。例如,進取性高低這兩個極端構成一個特質,每個人在進取性高低之間都有一個確定的位置。
因為特質論具有以下特點,同時能夠通過人格測量預測行為,這使得特質論擁有廣闊的應用領域,目前已經在心理學、社會學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特質論通過不同人格特質的程度差異(即量的差異)區分人們之間的人格差異。
特質論推崇人格是連續的特質,而不是互相獨立、分離的,便於把人們進行比較,找到人與人之間特質水平上的差異。
隨著人格特質論被人們廣泛地接受,更多的學者開始深入探究到底可以用多少個主要的特質來準確描述人格結構。一開始,眾多研究者得到的結論是非常不一致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卡特爾得到了16種重要的根源特質,艾森克則提出了三個更為寬泛的人格維度……這些人格模型各有千秋,然而它們並不是令人非常滿意的結構模型。
人們不禁要問,什麼是人格的最佳結構模型呢?眾多研究者的結論能否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基於這樣的考慮,大五人格之父託普斯和克裡斯託經過兩次研究發現,卡特爾通過維度分析得出的維度數目並不正確,事實上只存在五個相對顯著而穩定的維度,即:精力充沛、愉快、可以信賴、情緒穩定和文雅,這就是著名的大五人格模型。諾曼根據託普斯和克裡斯託的五維度結構,對卡特爾的特質形容詞分類進行研究,也得到了同樣的五個維度。
但這些研究還不夠,不能由此肯定得出一個結論說人格結構就是五維度模型,因為大家的研究範圍還是局限於卡特爾研究的基礎上。
為了更好地確認大五維度模型,諾曼重複了以前所有的研究步驟,從《韋伯斯特國際詞典》第三版中選取特質形容詞進行研究分析,也得到了同樣的五個維度。之後一大批學者進行了研究,均得到五個維度。
無論是參考卡特爾研究的分類,還是從其他角度進行重新分析,都得到了同樣的人格五維度結構。至此,自20 世紀80 年代後期以來,人格心理學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個重大的成果,那就是一種新的人格分類系統——大五人格模型逐漸被人們普遍認同。多數研究者的觀點已經趨於一致:人格的基本結構由五大維度構成。
隨著人格結構的大五模型的確立,專門的測量工具也逐漸建立起來,目前比較流行的大五人格測量工具主要有:MBTI、Facet5、NEO、PI、BFI,Talent5大五職業性格測評(倍智,2003)。
雖然不同人的研究得出的五個維度不盡相同,但均有一定相似之處。研究發現,大約有五種特質可以涵蓋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並已經被廣泛接受為解釋個人行為的標準化方法:
這五個維度的第一個字母組合為英文「OCEAN」,代表了人格海洋。
而Talent5大五職業性格測評在大五人格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大規模數據測試,基於常模數據分析發現,可以通過宜人性、盡責性、外向性、進取性以及情緒性五個方面對個性進行分析和描述。本書中關於人格的五個維度採用此觀點。
近二十多年來,大五人格模型的研究在西方取得了重大進展,表明以美國為首的一批人格心理學家多年來為尋求將各種人格結構概念納入統一的、系統的框架所取得的重大突破,改變了人格心理學長期以來概念和構想過多所造成的混亂局面。
大五人格模型為人格描述與解釋提供了基礎的、廣泛的框架,被稱為人格心理學領域中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從理論的角度來說,大五人格模型作為當代人格心理學的新型特質論,代表著人格心理學最前沿的研究;從實踐運用的角度來說,由於容易理解和表述、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和心理測量學原理上、能夠特別地使用在工作場合等原因,大五人格模型被廣泛應用於工作中,尤其是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各個方面。
推薦閱讀:《大五人格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