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的年齡,曾經的無憂無慮幸福的九零後已然到了社會拼搏、一路打拼甚至苟延殘喘的年齡,看過一個街頭採訪,首先問了幾個年輕女士關於三十歲的男人存款應該多少,結果一眾女孩幾十萬幾百萬甚至是上千萬的都出來了,實在是讓我們這些鏡頭前的九零後男人們汗顏啊,鏡頭一轉採訪了幾個三十歲左右的男人,重新把我們拉回了現實當中,沒有存款各種花唄借唄信用卡房貸車貸的;銀行負債幾十上百萬的;辛辛苦苦的月光族。
似乎就是給我們這些三十歲左右的九零人專門拍的一部電視《三十而已》逐漸爆紅,因為大家都想看看,同為三十歲的其他人過著怎樣的不同人生,或是借鑑或是安慰亦或是鼓勵自己,嘗盡人生百態,閱歷他人人生。
不得不說這部劇,真心不錯,光是這部劇的片頭,就足夠觀眾們沉思良久的了。
好劇總有一個驚豔的片頭。《三十而已》的野心就藏在開場戲。
第1個畫面:
一所普通住宅的窗戶,鏡頭漸漸拉遠。
變成街道,變成街區,變成流光溢彩的上海……
最後,框進一顆水晶球。
旁觀者清。
擠在城市的拼搏,似乎是一場夢,封鎖在厚厚的水晶球之中。
被放大,被圍觀,被那些高高在上的上層人們所冷漠的注視著,也許你的全世界只是別人眼中的一顆小小水晶球罷了。
第2個畫面:
手部特寫的青銅像,寓意永恆。
婚戒,在戴上瞬間崩壞。
隱喻再明顯不過。
那些曾經山盟海誓,那些認定一輩子的婚姻,卻脆弱的如玻璃般輕輕一摔就會支離破碎,沒有任何讓人能夠重來的機會,
第3個鏡頭:
大堂中央,一個女性雕塑以口紅的造型升起,氣質端莊,優雅自信,眼神眺望遠方。
看向了一堆......
嗯?
鞋?包?
是,也不是。燈火闌珊之上,煙火綻放成三個女人,或者說,三個綻放的欲望。
鏡頭「邁」過奢侈品,「邁」過黃浦江,目及天邊,你屬於那個層次,看到的就是那些東西,但是真正觸及的時候卻發現,這些都是你跨不過去的坎。為什麼這樣說呢?千萬的豪宅之上還有過億的三層別墅;十萬的香奈兒旁邊站的是一個挎著幾百萬愛馬仕的貴婦;被小三挽住的手腕上戴著的是價值千萬的百達翡翠。
古有「三十而立」,成家立業,然後就是精心的為了下一代的教育和人生。然而,如今的社會,別說為了子女鋪路營業了,我們自己早已成為了「三十而已」,就這樣吧的狀態。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部劇的成功意味著,「三十而已」成為了一種人們默認的生活狀態,甚至是當代九零後對命運的一種妥協。從某種方面來說這種現象是不好的,不論經歷怎樣的生活,我們都應該抱著一種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樂觀的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