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一點點劇透。
《神奇女俠1984》上映啦,和其他超級英雄電影一樣,神奇女俠是優秀的熱血爆米花電影。
其中,反派也是非常「歐美式」的,邪惡但有點讓人心疼(沒有給壞人洗白的意思),他們是芭芭拉和洛德。
「迷人的反派」總有些致命的吸引力,他們有人性,甚至內心很矛盾。
隨便一說就能舉一大堆例子:
《隱秘的角落》張東升;《哥譚》全員惡人;《甄嬛傳》安陵容;《復仇者聯盟》滅霸……
但為什麼他們會變成反派?
無法接納自我
《神奇女俠》中,芭芭拉得到了「許願石」,但它實現你願望的同時也會奪走你最珍貴的東西,芭芭拉許願成為了頂級掠食者,丟掉了人性與共情能力;洛德則讓自己變成了許願石,用無窮的欲望攪動世界。
反派的共同點是,他們內心的價值觀只有「強大」和「成功」。
很像現在某些流行的價值觀:只要你沒有月薪5w,就是個loser;只要你不是雙一流本科畢業,你的人生就黯淡無光;只要你沒在35歲前功成名就,你這輩子就翻不了身……
心理學有一個基本概念是「無條件的自我接納」,這是心理學家卡爾羅斯傑認為的,一個人需要的根本品質。
個人完全無條件地接受自己,不管ta是否明智、正確地行事,無論別人是否贊同、尊重或愛ta——無條件自我接納。
在當今成功學的流行下,在滿B站、抖音都是「成功」後浪的氛圍裡,在加了濾鏡的朋友圈裡,你會發現,為什麼只有我的生活如此糟糕?
所以,現在大部分人是無法真正接納自己的,就比如幾乎所有女生都會化妝,不化妝不出門。
再如,《甄嬛傳》中的安陵容,她無法接受自己比甄嬛和沈眉莊的家世「低」,但她本身的條件是很不錯的,根本不需要自卑,也不該因為這件事走向歧途。
你要做自己人生的「反派」嗎?
「只有北上廣的人生才精彩;
只有住大別墅,開豪車,我才是成功人士;
如果不學習,哪怕玩10分鐘手機我都會焦慮……」
我們從小就活在一套「評分」體系下,上學有中考分數、高考分數,大學有績點,工作了有kpi,用個支付寶也有螞蟻信用分……
所以我們習慣於給自己打分了,這樣做的負面影響就是,一旦分數低了,我們就會想自己哪裡做得不太好,不太行……
包括之前三觀歪到火星的「外貌」打分,女性瘋狂物化自己,什麼「3分女」「6分女」之類的評價體系,無疑加重了女性的外貌焦慮。
現在你也能在小紅書上刷到這樣的詞。
一旦沒有達到自己心裡的理想分數,一些人就開始責怪自己,向內攻擊自己。
心理學認為,責怪自己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防禦。因為這樣可以保護自己免受焦慮、羞恥等情緒困擾。而自我批評永遠比承認更容易。
所以很多人就像電影中的反派一樣,掙扎著想要拋棄那個普通的「自我」,因為普通,似乎意味著認命和不思進取。
自我接納不是讓你認命,而是教你改掉不斷評價自己的習慣,緩解內心的衝突。
容忍一些自己的不完美,捍衛自己的「基本接納能力」,增強幸福感。
或許你沒有神奇女俠蓋爾加朵的神顏,但你也挺好——這就是一種自我認可,自我接納。
如何接納自我?
完成一件事情後,誇自己
有些人不習慣於誇自己,一旦心裡湧現出「我做的不錯」的想法時,就趕緊進入一個「沒什麼大不了」「只是運氣好」的狀態。
仔細誇自己的成就,肯定自己的努力,形成積極評價,你真的不錯。
停止自我批評
當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時,其實並不會影響我們的優點,你可以練習重新敘述當時的場景,問問自己「這是事實嗎」。
幻想一個善良的小精靈
想像出來一個小精靈,它會無條件接受你,永遠愛你,永遠站在你這邊,它會對你傾注足夠的耐心和善意。
自我接納,可以讓我們更客觀地評價自己,我們的優點與弱點才能顯現出來。
推薦閱讀
MECT治療可以根治抑鬱症嗎?
愛笑的人,運氣真不差丨6個心理學新發現
用心理學抗衰老
流心蛋
心理學科普,專業有態度
自我賦能,擁有治癒心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