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看點:
1、國內知名攝影師陳漫在「迪奧與藝術」展覽上的攝影作品涉嫌「醜化亞裔」一事近日引起熱議。陳漫此前拍攝的《少先隊員》系列作品也被網友指責形象與事實不符,引起大量網友的不適感。11月23日陳漫和迪奧相繼道歉,但網友認為迪奧的道歉毫無誠意,是在「甩鍋」。2、鳳凰網《風暴眼》發現,這已經不是迪奧首次因與產品無關的原因登上熱搜。2019年,迪奧曾因為展示的中國門店地圖缺少中國臺灣地區引發軒然大波;2011年迪奧首席設計師加利亞諾種族歧視一事更是讓整個時尚圈震驚。3、除了迪奧外,還有不少奢侈品品牌如杜嘉班納、範思哲等也曾深陷「辱華」「挑戰底線「等被輿論譴責。而在在輿論發酵後,為了保住中國市場,它們往往試圖通過「道歉」的方式來平息中國網友的怒火。4、有行業專家表示,陳漫現今作品與中國潮流脫節,其來源於西方話語體系下的時尚優越感正在被不斷增長的中國文化及民族自信所挑戰。而這些所謂的國際大牌們,如果仍然帶著狹隘的偏見甚至挑戰底線,最終將失去中國消費者的信賴,失去中國市場。「這殭屍配色大白天看的我都有點害怕了」「真的有些陰間了」「這絕對不是中國風」……
近日,國內知名攝影師陳漫在「迪奧與藝術」展覽上的一幅攝影作品,惹惱了一眾中國網友。
作品中的人物眼神陰鷙、臉色暗沉、厚重眼影、清朝護甲……不少網友表示,「攝影太過於陰間」「藝術可以接地氣,但不能接地府」。
許多網友怒批這些攝影作品「醜化亞裔形象」,迎合西方對亞裔族群的刻板印象,並沒有對中國文化輸出有任何好的影響。
在陳漫之前給自己和國內明星拍攝的作品中,卻是正常的審美。公開資料顯示,陳漫從小在北京長大,2005年從中央美院畢業,是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而迪奧將爭議照片放在《迪奧與藝術》合作官宣照的第一張,也引起不少網友也質疑,「雖然是陳漫拍的,背後是迪奧」「迪奧難道不知道正常的中國女性是什麼樣的嗎?」
不過,也有網友表示,「每個人審美角度不一樣」「藝術作品不要上升到其他角度」。
11月15日,央廣網針對此事刊發評論稱,藝術本不該分膚色、種族,更不應充斥著歧視、偏見。
「迪奧攝影作品被指醜化亞裔」的話題也在11月17日登上了熱搜,但陳漫和迪奧只是悄悄刪了引起爭議的作品,未做任何回應。
在此期間,陳漫此前拍攝的《少先隊員》系列作品也被網友指責形象與事實不符,引起大量網友的不適感。
其中《少先隊員和嫦娥一號》更是被指,「既侮辱了少先隊員,又侮辱了中國航天和航天人」。
圖片中,少女身穿透視裝,眼部的妝容細長上翹,神情陰鬱。掀起的裙擺更是不雅觀,從裙擺中飛出的航天飛船也引起了網友們的不適。
直到一周之後,陳漫和迪奧的道歉才姍姍來遲。11月23日,陳漫就之前受爭議的作品發微博致歉,表示:深深反思,為當時的稚拙無知而自責。
隨後,23日17時07分,迪奧也在微博發文就此事作出回應稱:陳漫女士的攝影作品《驕傲的矜持》是其參與的迪奧藝術項目作品之一,並非迪奧商業廣告。
但這兩個遲到的道歉卻並未能打消網友的質疑。有不少網友表示:「輿論都發酵10天了,陳漫和迪奧才不得已出來道歉,這中間幹嘛去了,是在商量怎麼辦嗎?」
迪奧的道歉措辭,更是引發網友不滿,稱其「甩得一手好鍋」「好傢夥,把自己擇的乾乾淨淨」「全是套話,完全看不到道歉的誠意」。
鳳凰網《風暴眼》發現,這已經不是迪奧首次因與產品無關的原因登上熱搜。
2019年,迪奧曾因為展示的中國門店地圖缺少中國臺灣地區引發軒然大波;2011年迪奧首席設計師加利亞諾種族歧視一事更是讓整個時尚圈震驚。
被質疑支持「臺獨」
迪奧不止一次惹怒國人
鳳凰網《風暴眼》發現,今年8月,因牽涉臺灣知名藝人小S的不當言論事件中,迪奧就曾被質疑支持「臺獨」藝人。
今年東京奧運會期間,小S因發布不當言論,導致被牽涉到了「臺獨」事件當中,於是遭受到了網友們的全網抵制。
隨著事情的發酵,許多曾與小S有合作的品牌也紛紛選擇與其終止合作,並表示堅決捍衛一個中國原則。
在這種情況下,小S沉默許久後在更新的動態中放了一束鮮花的照片,並且配上了「感謝迪奧支持」的字樣,疑似是在感謝該品牌沒有放棄她。
儘管在這個事件中迪奧並未明確表示支持小S,但網友們認為在這個敏感的時刻,迪奧對小S的行為「裝聾作啞」,就是變相的支持「臺獨」藝人。許多網友也表示要抵制迪奧。
而早在2019年,迪奧也曾因類似事件惹怒中國民眾。
2019年10月16日,有網友爆料迪奧校園宣講會上展示的中國門店地圖缺少中國臺灣地區,一度引發軒然大波。
網絡流傳的視頻顯示,迪奧在校園宣講會上展示了缺少臺灣的中國地圖,引起在場觀眾質問。該宣講會負責人回應稱,由於臺灣面積比較小,因此沒顯示在視頻中。
不過學生並不認同,質問該負責人為何地圖上出現比臺灣面積更小的海南島。該負責人解釋,他們稱「中國大陸」為「中國」,「中國大陸加上香港、臺灣」則為大中華。
但學生認為,若是地圖寫上「中國」,就一定要放上臺灣。這段視頻在網絡流傳後,引起廣泛討論,許多網民都質疑迪奧在背後支持臺獨。
對此,迪奧官方微博同樣發表了「甩鍋」聲明,稱其員工的錯誤表述言論絕不代表公司和品牌一如既往的中國立場。「這是一個不代表公司立場的員工個人失當行為,公司已著手認真調查,並承諾予以嚴肅處理。」
2011年,迪奧首席設計師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發表反猶和種族歧視言論一事,更是引起整個時尚界的震驚。
加利亞諾被指在巴黎一家咖啡館與一對男女發生口角,酒後狂言,發表不當言論,隨後被警方暫時拘留。之後的庭審上,播出了旁人錄下視頻。
錄像中顯示,酩酊大醉的加利亞諾在酒吧大聲宣稱:「我愛希特勒。(I love Hitler.)」他還辱罵咖啡館的一名顧客說,「像你這樣的人早該死了。你母親輩,你祖先就該被毒氣燻死。」
資料顯示,加利亞諾自1996年開始為迪奧工作,是時尚界公認的有才華的設計師,對重新使迪奧興盛起來發揮了巨大作用。
該事件發生後,迪奧在2011年2月作出決定,對品牌旗下的明星設計總監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作出停職處理。
約翰·加利亞諾
除了這類與產品無關的事件外,今年9月,迪奧在中國的公司還曾因單價超6000元T恤質量不合格,被相關部門處罰。
據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網站消息,因「生產、銷售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迪奧公司遭罰款5.76萬元。
決定書顯示,上海市靜安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接上級交辦,迪奧公司經銷的T恤衫經機構檢驗,判定為不合格。經查,被判定為不合格的T恤衫的貨值金額為57600元(含稅),未銷售,無違法所得。
天眼查顯示,迪奧公司(克麗絲汀迪奧商業(上海)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9月9日,註冊資本10000萬元,法定代表人為TRUNG HIEN TRAN。
公開信息顯示,迪奧是源自法國的國際奢侈品品牌,由法國時裝設計師克麗絲汀·迪奧於1946年創立,總部位於巴黎。
近年來,迪奧在加強了在中國的營銷,除了各種展覽外,還邀請了Angelababy 楊穎、趙麗穎,黃軒、王俊凱、陳飛宇、張雪迎等作為品牌大使。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迪奧最重要和重視的市場之一。Launchmetrics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迪奧在美國的MIV(Media Impact Value)為9460萬美元,歐洲為2.5億美元,中國則大漲24%至1.7億美元。
但正如網友所說,迪奧既然將中國作為重要市場,就應該尊重中國人民,不能一邊掙中國市場的錢,一邊挑戰中國民眾的底線。
涉嫌「辱華」的「迪奧們」:
屢次挑戰國人底線
除了迪奧外,還有不少奢侈品品牌也曾深陷「辱華」質疑。
2018年11月,為了給即將在上海舉行的時尚大秀造勢,義大利奢侈品品牌Dolce&Gabbana(杜嘉班納)發布了一支宣傳片。
片中,在將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筷子與義大利經典飲食披薩相結合的過程中,模特的行為卻引發「極度不適」——誇張的動作和表情,配以不恰當的文字,杜嘉班納因此被網友質疑涉嫌歧視。
面對質疑,杜嘉班納品牌創始人兼創意總監Stefano Gabbana卻在個人帳號上辱罵質疑網友,更是大放厥詞:
此舉也進一步點燃了更多網友的怒火。
隨著雙方的爭議不斷加大,該名設計師最終惱羞成怒,直接拋出「辱華」言論,稱「中國人傲慢、愚蠢」「無知又骯髒的土匪」……侮辱性詞彙令人不堪入目。並且,其言語中更是充滿不屑與傲慢,「不害怕曝光,沒有中國市場一樣過得很好」,將事態嚴重程度進一步升級。
事件發酵後,原本計劃參加原定大秀的眾多國內明星紛紛發聲宣布退出活動,最終導致活動取消。
諷刺的是,眼看事件朝著不可控的方向發酵,該名設計師卻突然一改說辭,將自己此前的言行「甩鍋」給「帳號被盜」,並轉為迎合中國網友:「我喜歡中國,喜歡中國文化,很抱歉發生這樣的事。」
與此同時,杜嘉班納也在官方微博上倉促否認:NOT ME(不是我),還發布了一支由創始人出鏡道歉的視頻,並在視頻最後用中文表示「對不起」。
然而,這種前後不一的言行和不痛不癢的道歉根本不容接受,自此,杜嘉班納在華名聲一落千丈。
不僅如此,在該事件發生後,京東、天貓等多家電商平臺接連下架該品牌,鳳凰網《風暴眼》發現,截至目前,該名牌在上述平臺上仍然處於「查無此人」狀態,這也就意味著,「辱華」事件至今三年時間內,杜嘉班納在華的重要銷售渠道一直處於被切斷狀態。
事實上,這並不是杜嘉班納第一次「玩火」了。更早之前,杜嘉班納曾發布了一組照片,照片中服飾妝容精緻的高挑模特站在衣著普通的中國阿婆身後,對比鮮明得刺眼,也被不少人認為有「醜化中國人」之嫌。
可以說,杜嘉班納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叫「不作死就不會死」,而其觸犯中國人尊嚴的惡行更是將其永遠釘在了恥辱柱上。
與杜嘉班納類似,法國奢侈品品牌Balenciaga(巴黎世家)也曾在對待中國人的態度上「翻車」。
2018年4月,法國巴黎世家專櫃在發售老爹鞋時,一名中國消費者因指責外國消費者插隊遭到了群毆,隨後趕到的店員和保安到場,將中國消費者控制。而對此,商場方面對中國消費者的回覆卻是「請中國人離開」。
事件發生後巴黎春天和巴黎世家的官方ins評論都被中國網友佔據,紛紛抵制他們歧視華人的行為。
迫於壓力,兩家公司分別就此事在自己的社交帳號ins作出了道歉聲明,不過,巴黎春天的道歉是在某一篇文章的評論區下面發出的,這種敷衍式道歉讓眾多中國消費者感到十分憤懣,而巴黎世家的則被網友指出未向中國人道歉。
儘管此事發生在國外,但網際網路並非沒有記憶,巴黎世家的做法也因此被不少國內網友打上了「區別對待」的烙印。
兩年之後,也就是2020年七夕,巴黎世家為在擴大在華營銷,特意發布了多款「七夕」主題海報,但令人不適的是,巴黎世家一改往日高冷調性卻走起了「土味」路線,多款海報中,充斥著鮮豔的紅花和顯眼的白花,不僅海報上的文字是毫無美感:「愛上我,讓我赤紅的真心包圍你」,草草套用的虛假瀑布背景更是透露著肉眼可見的低廉感。
這一不走心的低級設計也令眾多網友認為巴黎世家此舉是在「圈傻子的錢」,並遭到中國消費者的厭惡,最終導致巴黎世家此番七夕營銷直接「翻車」。
無獨有偶,同樣是奢侈品大牌的Coach(蔻馳)、Givenchy(紀梵希)、Versace(範思哲)等也都曾因涉嫌侵犯中國人底線而引發不同程度的爭議。
2019年8月12日,範思哲因其設計的一款T恤登上熱搜——衣服上的文字將香港、澳門與國家並列,被質疑涉嫌分裂中國。
隨後,蔻馳也被扒出設計了不尊重中國主權T恤。
經查,該款T恤為蔻馳與迪士尼聯合款,在T恤背面印有多個城市和國家名稱,然而在香港和澳門則獨立一個版塊,並未加上中國(China)字樣,而在臺北後面則是直接加上了臺灣(taiwan),與加拿大,中國,美國等國家名稱並列。
很快,細心網友發現,在蔻馳官網搜索地域門店時,在find by country(按國家搜索)這一欄選項中,官網也分別將香港、澳門和臺灣列為國家,臺北(taipei)後也是直接加上臺灣(taiwan),同時將香港與澳門與加拿大、中國、美國等國家名稱並列。
隨後,另一大牌紀梵希也涉嫌辱華,其官方銷售的T恤將香港臺灣與其他國家並列,且該款T恤在國內知名電商平臺均有出售。
於是,多起事件瞬間集體發酵。
楊冪、劉雯、易烊千璽、關曉彤、許魏洲等多位與上述品牌正在合作或曾經合作過的娛樂圈明星紛紛緊急發聲宣布解約或聲明立場;涉事品牌方也緊急回應並道歉。
一石激起千層浪,多家大牌的爭議行為也引發了更多在華外資品牌的「自查自糾」,於是,這一天也被網友稱為「大牌集體道歉的一天」。
套路化「道歉」不再奏效
涉事品牌在華業績暴跌
縱觀上述「辱華」爭議事件,不難看出,這些在華發展多年的國際品牌,事實上早已離不開中國市場,這也是為什麼它們往往會在輿論發酵後試圖通過「道歉」的方式來平息中國網友怒火的真正原因。
據央視此前援引有關數據報導,2020年,受疫情影響,全球個人奢侈品市場交易額跌幅達23%,只有最先恢復的中國奢侈品消費逆勢上揚,猛漲48%至3460億元,較2019年26%的增速幾乎翻倍,成為全球唯一正增長的奢侈品市場。
與此同時,業內預計,未來兩到三年內,全球奢侈品市場的增長會繼續由中國消費者驅動,中國市場將承擔著更加重要的增長任務,並有望在2025年成為全球奢侈品市場份額最大的市場。
巨大的「錢景」下,這些奢侈品品牌自然不會放過任何一次在中國掘金的機會。
但與此同時,作為外資企業,明知要在中國這片土壤上生存和發展,卻依然接二連三地出現與國內營商環境無法和諧共處的「辱華」事件。
而似乎,每次「辱華」事件都伴隨著一紙道歉而草草結尾。
「對消費者感到抱歉」、「尊重中國人民情感」、「熱愛中國文化」、「嚴格遵守中國法律法規」……縱觀越來越多的品牌道歉聲明,會發現差不多的話術透露著差不多的「套路化」,而其中的誠意和反思卻越來越難覓蹤跡。
也正是這種缺乏真誠度的形式主義道歉,也正在令越來越多國人變得清醒。
杜嘉班納「辱華」事件的發生,直接導致其2019年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市場收入佔比從上一年的25%縮減至22%;兩位用中文說著「對不起」的創始人,也因此縮水不少財富,雙雙從富豪榜中消失。
不僅如此,根據眾多外國媒體的相關報導,他們也是認為杜嘉班納不僅在中國要「涼涼」了,甚至在世界範圍內的領域也將會逐漸喪失相應的優勢,逐漸淪落為二線品牌。
儘管根據彭博社報導,杜嘉班納執行長Alfonso Dolce日前曾表示,杜嘉班納今年在華銷售額比上年反彈了20%,但杜嘉班納顯然更清楚,他們在中國市場的人氣受損是不可逆的。
Alfonso Dolce表示,即使中國的銷售額比去年反彈了20%,但仍然低於「失策」前的水平。在中國這個全球增長最快的奢侈品市場,公司「尚未完全從自身造成的公共關係崩潰中恢復過來」。
除杜嘉班納外,決定為美軍安裝薩德提供用地的韓國零售巨頭樂天,在全民抵制下,最終無奈撤出中國市場,由此引發業績損失數百億並跌出「世界500強」;抵制「新疆棉」的H&M,至今未能恢復國內多個電商平臺的銷售渠道,線下門店也是門可羅雀,今年第三季度的在華收入更是暴跌40%,損失超過7.37億元。
圖:今年6月15日,北京三裡屯,太古裡H&M門店出現「大減價」廣告
再回看此番迪奧事件,其實大的眼睛不一定有神,小的眼睛不一定難看,審美標準也不盡相同。亞裔裡面眯縫眼睛的比例或許確實比白人要高一些,但若以這個生理特質來特別放大,就是一種隱形的歧視。
作為一名不能算是不了解中國文化的東方攝影師,如果為了迎合西方,在自己的作品裡刻意的放大眯縫眼、雀斑臉等生理特質,這不僅是審美的問題,而是一種深層的文化自卑。
社會學家齊美爾曾說過:時尚是階級分野的產物,像其他一些形式特別是榮譽一樣,有著既使既定的社會各界和諧共處,又使他們相互分離的雙重作用。
由於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文化上的不自信,長期以來,「時尚」一詞大多數時候都是由西方人來定義,而東方的時尚和審美則處於「被定義」和跟隨的一方。
而現在,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有行業專家表示,陳漫現今作品與中國潮流脫節,其來源於西方話語體系下的時尚優越感正在被不斷增長的中國文化及民族自信所挑戰。
可以看出,無論是迪奧還是杜嘉班納,當這些西方的大品牌們還試圖帶著一種優越感,來定義中國乃至東亞的「時尚」時,必然會遭到日益文化自信的年輕人們的反感和反抗。
我們可以批評陳漫這種文化自卑,這種「媚外」的行為,也可以批評迪奧對於這種行為的默許甚至支持。但是若因此給陳漫扣上「漢奸」的帽子,對其進行網暴,將其封殺完全不讓其發聲,似乎也是一種過猶不及的行為。
而這些所謂的國際大牌們,如果仍然無視中國民眾的情感,繼續帶著一種優越感或者狹隘的偏見甚至挑戰底線,那麼形式主義的道歉可能只會激起更多的反感,最終失去中國消費者的信賴,失去中國市場。
來源:鳳凰網-風暴眼
來鳳凰新聞客戶端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