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仲謙去世後,朱自清發誓不再娶,可後來有了陳竹隱,名義上是為了孩子,實際上不過是因為愛情。
少年巴金,以「不婚」自居,到頭來陷入愛情,溫柔了半生。
有的人高冷,那是因為對象不是心愛之人,有的人不婚,那是因為沒遇上好的愛情。
一、所謂不婚,不過是人不對
巴金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見慣了大宅院裡的勾心鬥角,小小年紀便便厭倦婚姻。
留學歸來後,少年巴金,意氣風發,不少人想要給他介紹對象,他都以一條拒絕:我是不婚主義者。
在那個「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的年代,巴金的想法,無疑擊退了大多數佳人。後來,巴金的《家》出版,自此成名,追求他的女子如雨後春筍般,再度掀起狂潮。
即便如此,巴金依然不為所動。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活潑靈動的小讀者出現了。她喜歡巴金筆下的文字,喜歡巴金筆下的故事。
如果讀者粉絲可以按照追星等級來分,這位小讀者一定是最瘋狂的那一批。她堅持給巴金寫信,將滿腔熱情都裝在信裡,給巴金寄了過去。
小讀者的信,雖然有些稚嫩之處,但思想裡處處透露著獨特的視角,與巴金的想法不謀而合。很快,他們成了相處和諧的筆友。
不久之後,小讀者在給巴金寄去的信中,夾了一張照片,背後附上了一句話:
給我敬愛的先生留一個紀念。
此時的巴金,只覺得照片上的姑娘,朝氣蓬勃有活力,不似文字裡透露出來的那般老成。
他萬萬沒先到,在不久的將來,正是這個小小女孩,不僅破了他不婚的堅持,更是成了他此生摯愛。
這個小讀者,便是蕭珊。
二、永遠愛你or 永遠相思
「筆談如此和諧,為什麼就不能面談呢?希望先生能答應我的請求。」
在一家咖啡館裡,他們終於從信中走向現實。
當天,巴金驚訝於蕭珊的氣質,蕭珊沉醉於巴金的坦途。一次會面,是為了以後更多的相遇。
此後, 蕭珊煩悶時,巴金會帶著她散心、划船、參加文學會。巴金生活遇上問題,蕭珊也會體貼詢問。
他們的相處,像闊別多年的好友,更像是情侶。
但是,一個中年,一個是花朵年紀,巴金過不了自己心裡那道坎。
於是,當蕭珊滿懷試探,告訴巴金自己被逼嫁人之時,巴金沒有給出任何回復。因為他不敢,不敢給出任何承諾。
一直以來,巴金和蕭珊相處,不問其家世,不問其年齡,甚至其他任何個人信息,只要蕭珊不說,他就不問。
因為在巴金眼中,他現在相處舒服的、喜歡的就是眼前的蕭珊,與其他一切都無關。
可是,在蕭珊看來,巴金沉默的行為,等同於一句「不喜歡」,她再也忍不住,哭著跑了出去。
蕭珊這一哭,巴金的心也徹底慌了,他追了出去,鼓起勇氣,說出了自己心中所想:不是不喜歡你,而是害怕你太小,看不清楚自己的心。
這一天,巴金許下承諾,等到蕭珊讀完書,若還想和巴金在一起,那他們便在一起。
對著蕭珊,巴金給了她選擇權,但是對自己,巴金早已沒了退路:
"你要是願意,我就永遠愛你。你要是不願意,我就永遠相思。"
三、因為你,不懼死亡
在各種求學、工作、戰亂的日子裡,他們有過許多次的分別,時間或長或短,有時候甚至連書信都無法送達,但他們的心從未走散。
一場簡單飯局,有蕭珊有巴金,還有蕭珊的母親,就算是訂婚了。
雖然簡陋,但兩人都十分開心,因為訂婚的對象是對的人。
8年細水長流的愛情長跑後,兩人正式結為夫妻,沒有新家具、沒有新被,也沒有新衣,向親友們印發了旅行結婚的通知後,他們就進入了自己的小日子。
這大概是民國最簡陋的訂婚與結婚,但後來的結果證明,這也是最幸福、最令人羨慕的一對佳人。
他們的婚後生活,沒有被雞毛蒜皮淹沒,更沒有因為柴米油鹽而產生矛盾。蕭珊,依舊是那個善解人意的活潑女子,巴金依舊是那個非蕭珊不可的大哥哥。
1960年,蕭珊患上直腸癌,在手術後的第五天去世。
此刻的巴金,正在接受改造,在一通電話中失去了最愛的人。
曾經,沒有蕭珊時,他厭倦婚姻與愛情,遇上蕭珊之後,他感恩自己不曾草草結婚。
在《病中集》中,巴金如此寫到:
"想到死亡,我並不害怕,我只能滿懷著留戀的感情。"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巴金把蕭珊的骨灰放在床頭,日日陪伴,夜夜聊天。
有人說,這是一種病態的思念,但實際上,這只是一個男人最深刻、最簡單的思念。
有一次,巴金遇上蕭珊的表妹,才從她口中得知妻子的具體年齡。
在別人看來,這或許是身為人夫的不負責,但在巴金和蕭珊的世界裡,這些不過是外界附加的條條框框,與他們的愛情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