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郭戈
七十年崢嶸歲月,在歷史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
七十載春華秋實,淇縣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70年來,勤勞智慧的淇縣人民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奔騰不息、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搶抓機遇,奮力拼搏,在人傑地靈的朝歌大地上播種希望,收穫累累碩果。
特別是近年來,淇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各項決策部署,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聚力打好「三大攻堅戰」,突出抓好三項重點,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著力打造全省產業轉型升級示範縣、百城提質示範縣、鄉村振興示範縣、生態宜居示範縣和全國全域旅遊示範縣,高質量富美朝歌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取得顯著成效。
1
創新轉型動能強勁,富美朝歌活力迸發
70年來,淇縣始終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持續轉方式、調結構、擴總量、提速度,縣域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業是淇縣的主導產業,農業總產值佔社會總產值的85%以上。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主體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縣辦工業的「星星之火」,經歷國有企業改制的「破繭蝶變」,發展至2800多家民營企業、6.2萬名職業工人,燃放出「燎原之勢」,貢獻了全縣75%的生產總值,80%左右的稅收,90%以上的就業,成為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全市的3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佔全市的40%以上,經濟結構比重為7.5∶76.5∶16,形成了以二產為主導的三次產業協同發展格局。
金秋九月,走進鶴淇產業集聚區,河南藍耐科技有限公司逾1.2萬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僅有20名工作人員在生產線上操作。「我們採用國際領先的脈動氣動調和生產工藝,擁有國內最先進的DCS全自動無人操作灌裝生產線,公司30多種優質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該公司負責人介紹。
如今的朝歌大地,到處洋溢著蓬勃發展的生機活力。綠色食品、紡織服裝、裝備製造等傳統優勢產業得到鞏固提升,清潔能源與新材料產業實現迅猛發展,新亞服裝、飛天澱粉等一批重點企業逆勢增長,中維化纖、藍耐潤滑油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投產。2018年,淇縣的省、市、縣三級重點項目均超額完成年度計劃10個百分點以上,開工數量居全市第一。綠色食品、紡織服裝、裝備製造三大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提高到5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提高到14.7%,初步形成了產業集聚、鏈條完整、主導突出的工業體系,先後獲評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食品工業強縣,高質量發展步伐走得格外堅實。
淇縣依託厚重的文化底蘊和便捷的區位交通,以全域旅遊和電商物流為核心支點,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拉動第三產業年均增長8%以上。在擁有雲夢山、古靈山2個4A級景區的基礎上,成功創建了朝陽山4A級景區,成為全省為數不多的擁有3個4A級景區的縣(市、區),湧現出民俗秦街、傳奇大石巖等一批特色旅遊村,趙莊村獲評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全縣接待遊客、旅遊收入持續保持兩位數增幅,被確定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京東唯一縣級分撥倉——豫北分撥中心投入運營,日單5萬件覆蓋豫北各市,省電商認證企業達89家,佔全市的50%以上,被確定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農產品上行百強縣,正在積極創建「全國電商百強縣」。
數據顯示,2018年,淇縣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多項指標刷新歷史紀錄,全縣經濟運行保持了「穩、進、好」的發展態勢。
2
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六城聯創」蹄疾步穩
「一灣碧水繞城來」,這是如今淇縣人民對沬水園項目的直觀感受。總投資13億元的沬水園項目是淇縣響應全省百城建設提質工程號召推進實施的一項戰略性基礎設施項目,同時也是深入推進「六城聯創」工作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該項目蜿蜒穿城3.3公裡,總佔地面積1200畝,按照水生態、水環境、水景觀三位一體建設,集文化展示、休閒娛樂、體育健身等多種功能於一身,於今年4月正式竣工通水,新增綠地面積450畝,淇縣的生態格局得到顯著優化和提升。
作為全省首批百城建設提質工程試點縣,今年淇縣共謀劃項目77個、總投資113.1億元,涵蓋以水潤城、以綠蔭城、以文化城、以業興城等各方面。目前,已實施項目54個,累計完成投資32.2億元,城市面貌華麗蝶變,成功創建為河南省衛生縣城、園林縣城和文明城市提名縣城。
淇縣堅持把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糧食總產量和平均畝產逐年上升,擁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被確定為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先進縣、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縣擁有村集體經濟的行政村達到117個,佔行政村總數的72.2%,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覆蓋農村發展方方面面。成功創建1個國家級、3個省級衛生鄉鎮,在全市率先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運作,農村人居環境達標村佔比達80%以上,被評為農村垃圾治理省級達標縣、全省美麗鄉村示範縣。
3
民生福祉不斷提高,品質內涵更加豐富
「感謝黨的扶貧好政策,幫我找到了稱心的工作,一個月能拿5000多元,日子越過越好!」在衛都街道辦事處黑龍莊村,村民郭建鄭對記者說。
資料顯示,1957年淇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32元,2018年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116.58元。多年來,淇縣堅持抓民生、促和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2018年,全縣民生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70%以上,「十大重點民生實事」圓滿完成;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衛都路小學等一批教育項目竣工投用,職業中專榮獲國家級中職改革發展示範校稱號,69個文化服務中心完成建設;社保體系漸趨完善,有效做好了最低生活保障、撫恤優待等工作;平安淇縣建設紮實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反邪教鬥爭有序開展,全縣社會大局和諧穩定,連續多年獲評全省平安建設和信訪穩定先進縣,並成功摘得縣級綜合治理最高獎項——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
淇縣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截至2018年年底,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6.5%下降到1.26%。去年8月中旬,全省產業扶貧觀摩組蒞臨鶴壁現場觀摩,淇縣的良好經驗獲得專家和領導的充分肯定。
4
全面從嚴管黨治黨,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黨的政策真是好,政府送來好領導。」淇縣靈山街道辦事處大石巖村村民交口稱讚的這位「當事人」叫徐光。2016年10月,已在省城退休、本該頤養天年的徐光,積極響應淇縣「頭雁回歸創業」計劃的號召,毅然回到大石巖村,投身到改變家鄉落後面貌的奮鬥中,荒涼落後、名不見經傳的省級深度貧困村現已重煥生機。
徐光只是淇縣眾多「頭雁」中的一員,近年來,淇縣縣委為破解農村人才匱乏、基層發展無力的難題,大力實施「頭雁回歸創業」計劃,先後回引「頭雁」38名,精選14名「頭雁」組建鄉村振興智囊團,激活了農村改革發展的一池「春水」。
淇縣黨建工作最早可追溯到1927年,當年4月,第一個中共淇縣黨支部成立,當時僅有3名黨員。經過90多年的發展壯大,目前全縣共有基層黨組織597個,黨員14181名。在黨的引領號召下,全縣廣大黨員幹部群眾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砥礪擔當、奮發有為,匯聚了加快發展的磅礴力量。
走進新時代,踏上新徵程,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該縣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大力實施七大工程,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著力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為樹立更加堅定清晰的政治方向,實施政治領航工程,堅持把政治建設作為根本性建設,始終把準政治方向之舵,矢志不渝與黨中央同心同德同步同向。
——為深化更加持續有效的理論武裝,實施鑄魂補鈣工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讓黨員幹部鑄牢思想之「魂」、補足信念之「鈣」。
——為建設更加奮發有為的骨幹隊伍,實施隊伍培強工程,樹牢「學」「幹」「嚴」導向,全面增強幹部隊伍的執政本領。
——為培養更加激情擔當的幹事作風,實施擔當出彩工程,選樹「頭獅型」幹部和「獅子型」隊伍,努力營造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為築牢更加堅強穩固的基層基礎,實施強基固本工程,持續加強基層帶頭人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
——為營造更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實施激濁揚清工程,持之以恆推進反腐敗鬥爭,讓黨員幹部心無旁騖地投身到建設高質量富美朝歌的各項事業當中。
——為凝聚更加強大廣泛的發展合力,實施引領融合工程,探索高質量黨建與高質量發展的融合路徑舉措,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發展檢驗評價高質量黨建成效。
風雨砥礪,歲月如歌。一組組鮮活的數字,展示著70年來淇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也激勵淇縣人民更加奮發圖強。站在歷史新起點上,淇縣將以滾石上山的精神、疾起奮進的勁頭、一往無前的姿態,奮力譜寫富美朝歌建設新篇章,爭當鶴壁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建設富美鶴城、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走在前出重彩的排頭兵,以優異成績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