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王室新料不斷。
眾多王室成員中,其中話題貢獻度最高的一位,非梅根莫屬了。
就在不久前的感恩節,梅根在《紐約時報》上自曝隱私,又引起一片譁然。
自從加入王室,梅根身上的槽點就一個接一個,早就激起了大家的不適和反感。
比如,在去年6月份,她被曝出刻意刁難育兒保姆,6周內連續辭退3名員工;
緊接著7月份,梅根由於不當的抱娃姿勢,遭到了全英國媒體群眾的集體轟炸。
但是,與梅根的狀況百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她那個幾乎從未出錯過的大嫂 — 凱特王妃。
凱特成為王妃後,不但一貫優雅體面,時刻維護著英國王室的良好形象。
作為一名母親,還致力於推動兒童的早期教育。
奉行緊貼地氣的育兒方式,傳遞科學育兒理念,提高公眾的重視和認知。
完美的王妃,完美的妻子,完美的產婦,完美的母親……
「完美」,似乎成為了凱特最深入人心的標籤。
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2013年,初為人母的凱特生下喬治王子,從入院生產到出院亮相,耗時約24小時。
2015年,第二胎夏洛特公主面世,出院時間直接減半,縮短到10小時。
2018年,她抱著路易小王子跟大家見面,這次又創造了新紀錄 — 僅不足7小時。
時隔5年,連生三胎,凱特從完成生產到出院亮相,時間一次比一次短。
照片上看起來,凱特一席洋裝,腳踩高跟,妝容精緻,笑容滿面,似乎看不出絲毫倦意。
最近凱特在接受BBC採訪時,主動打碎了大家心中的「完美濾鏡」。
她說,當她抱著寶寶走出醫院時,內心其實戰戰兢兢,但面對著門外等待著的大批群眾及鏡頭,她只能鼓足勇氣,故作鎮定。
還有看上去的面色紅潤,神採奕奕,其實也都是化妝師和造型師連夜趕工的「假象」。
雖然她並沒有過多吐露當時的感受,但是,看到她那大到無法遮掩,隆起到變形的腹部,很難不讓人心疼:
一位剛剛經歷了「開膛破肚」的產婦,要克服怎樣的疼痛和虛弱,才能保持最美的儀態站在冷風中,應對來自全世界的鎂光燈。
正如當年的黛安娜。
產子後要在第一時間亮相,是英國王室的傳統。
黛安娜生下王子,緩緩走出醫院時,從始至終緊握雙拳。
她接受採訪時曾說過,在車離開攝影師的視線的一瞬間,她立刻忍不住大哭起來。
未癒合的傷口真的太痛了,痛到寸步難行,雙腳基本上無法移動。
這也讓她患上了嚴重的產後抑鬱症,多年後仍然無法走出陰影。
記得讀過Rachel Cusk的一本自傳叫做《成為母親》,裡面有一句話說:
任何花招都無法以和平方式將人從這種職業中解放出來,懷孕則是學習成為人母的新兵訓練營。
女人生產,就是一場丟掉半條命的生死劫,就連王妃也不例外。
但對於凱特來說,分娩甚至可以算是一種解放,因為孕期中的她痛苦更甚。
妊娠期間的凱特患有嚴重的孕吐,以至於不得不多次缺席重要的公眾活動。
在孕後期時,甚至吐到整個人虛脫,最後無計可施的她,只能靠催眠療法來克服生理痛苦。
所以,哪裡有所謂的「完美產婦」。
看上去的若無其事,其實不過是迫於王妃身份的不得已,壓抑著不為人知的痛苦。
雖然魯迅說過,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可我想,對於媽媽們來講,或許這句話並不適用。
只要經歷過懷胎十月,所感受過的那種壓力和辛苦,多少是可以共情的,無論是王妃,亦或是普通女人。
接連誕下喬治王子、夏洛特公主和路易小王子三胎後,原本「無所不能」的凱特,卻也幾乎被「母親」這個身份所擊潰:
做母親沒有一本指導你的書,沒有對錯。
對許多母親來說,包括我在內,這會讓我們對自己感到不自信,而且會感到非常孤獨。
一句感慨,說出了所有被養娃榨乾的媽媽們共同的心聲。
明明已經竭盡所能,恨不得調動所有知識儲備,攻讀各大育兒書,聽取各方專家建議。
投入的心思越多,卻陷入更嚴重的焦慮,總是覺得自己欠缺太多,做得並不夠好。
凱特同樣如此,始終認為自己是個「糟糕透頂的媽媽」。
從生完孩子的那一刻起,她就陷入了長久以來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
過去一向敏銳果斷的她,開始變得猶豫不決;一向正確篤定的她,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力。
就連不得不外出工作,少了對孩子的照顧和陪伴,她也會因此深深自責和愧疚。
凱特坦言:自己完全低估了生育會帶來的衝擊和變化。
原本以為「卸貨」後,難熬的狀態會告一段落。
未曾想,更加棘手的問題接踵而至,「一團亂麻」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自己雖然已經有足夠強大的支撐和幫助,尚且覺得無力應對,分身乏術;更別提沒有後援,獨自面對的媽媽們了。
正因如此,凱特把推進「兒童早期教育」的發展,作為王室工作的重中之重。
她致力於傳遞科學的育兒理念,幫助所有相同困擾的母親們走出困境。
凱特堅信,從孩子出生到五歲的早期經歷,對於未來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和作用,這甚至比一生中任何時刻都更重要。
她一直以來強烈呼籲,加強對5歲以下的兒童的關愛和保護,不僅限於身體狀態,更不能忽視了對心理層面的關注。
7月份,她在BBC發起了一項「Tiny Happy People」倡議活動。
旨在幫助父母從孩子0歲開始,就注重發展和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消除五歲以下兒童的語言和溝通障礙。
不久前,她還接受了Podcast一檔育兒欄目的專訪,叫做「Happy Mum, Happy Baby」。
節目中,她罕見聊起了王子公主們的日常趣事,並大談育兒經。
多年來,在凱特的積極推進和引導下,「兒童早期情感認知教育」深入人心,備受推崇。
凱特通過不斷學習和自我調節,慢慢放下焦慮的同時,也為英國女性起到了良好的導向作用。
在凱特的積極引導下,3000萬名新手媽媽解鎖了養娃的正確方式。
科學育兒,不分國界。
凱特的「六大育兒法則」,值得所有寶爸寶媽們來了解和借鑑。
一、良好的家庭氛圍和成長環境
作為英國王室最獲好感的模範夫妻,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的恩愛有目共睹。
而父母的相互支持和彼此依靠,會讓懵懂的寶寶不自覺受到影響,浸潤在甜蜜中成長。
在喬治出生之前,作為新手爸媽的威廉和凱特,一度也陷入忐忑不安。
威廉為了迎接兒子的降臨,甚至用玩具娃娃練習抱娃姿勢,每天練習無數次。
照料寶寶,從來不只是媽媽一個人的任務,有寶爸的參與才完整。
夫妻的親密關係,不僅是良好家庭氛圍的粘著劑,也是寶寶成長路上最好的禮物。
二、快樂是童年的首要任務
當凱特被問及,想給孩子一個怎樣的童年,她的回答是:
一個快樂的家,一份平安無虞的幸福,那些回憶起來簡單卻美妙的家庭時光。
在凱特看來,在轉瞬即逝的童年裡,她更希望孩子記住的,
不是密密麻麻的課程表,而是風鈴草的香氣,海浪拍岸的聲音,烤火雞的美味。
未來的人生碌碌,童年的快樂更顯得彌足珍貴。
保持純粹是孩童的特權,別剝奪了他們天真的權利。
三、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
凱特尤為看重每周一次的家庭戶外活動,和孩子們一起享受大自然帶來的愉悅。
主動參與到他們的「創作」中,一起做手工、做烘焙,不在乎結果一塌糊塗。
威廉還會認真地和孩子們一起看動畫片,討論裡面的角色和劇情,不讓孩子感到敷衍。
即使有專門的保姆幫傭照顧小孩,凱特還是會親力親為。
而即便自己和威廉的公事繁忙,他們還是盡所能抽出時間,親自接送孩子上放學,親自給孩子做飯。
對每個孩子來說,童年時期最大的安全感,遠不止物質的充盈,更來自於父母高質量的陪伴。
四、用平等的目光注視孩子
凱特一直踐行著「蹲身教育法」。
不難發現,當凱特跟孩子在一起時,她永遠是蹲下身,做到以平視的角度來說話。
這一個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其實是凱特在刻意拉近彼此的平等距離。
經由動作告訴他/她 「你對我很重要」,能讓孩子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感。
這種交流方式,得到了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一致認可,專業術語叫做「積極聆聽」。
把孩子視為人格平等的朋友,從孩子的視角看待世界,主動聆聽他們的看法,會發現:
所謂的隔閡,其實是自己設置的障礙。
五、鼓勵孩子勇敢表達
凱特說過,每位家長都希望,讓孩子的一生有「最好的開始」。
而學會如何與情緒相處,是應對未來成長中高低起跌的必備技能。
成年人尚且需要不斷修煉的「情緒管理」,對於心智處在發育階段的小孩,更離不開正確的引導和鼓勵。
引導孩子學會理解各種情緒的發生和存在,即便有好有壞。
鼓勵孩子勇敢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尤其受到不良情緒困擾,難以獨自消化時。
一定要學會傾訴,求助家人,而不必覺得羞於啟齒。
某種程度上來說,早期的情商教育,甚至比智商訓練更重要。
六、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也就是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將心比心去理解他人。
而對於孩子來說,切身接觸後的感同身受,勝過一切說教。
凱特曾帶著三個孩子特意拜訪弱勢群體,參與Sandringham Estate服務。
全家人花費一整天的時間準備好新鮮的食物,並親手送到老人們手裡。
看到老人們盈盈的笑臉,孩子們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幫助孩子塑造正直善良的品質,對生命心存敬畏,對世界懷揣感恩,這是凱特育兒堅守的準則。
「凱特育兒法則」深入人心,但她仍然不敢懈怠,並不止一次感慨:
做母親是一項持續不斷的挑戰。
無論是什麼身份或地位,只要轉變成了母親的角色,都會淪為同樣的困境。
像是被架上愛的枷鎖,既甜蜜又無奈,時時刻刻都要拉緊發條,處於備戰狀態。
即便是這樣,每位母親也難逃對自己的懷疑和否定,總是想要做到盡善盡美。
霍丁·卡特曾說過:
我們能留給孩子們的永恆遺產只有兩件 —
立足之根與飛翔之翼。
親愛的媽媽們,別再苛責自己了。
所有的方法論,都抵不過滾燙的愛;所有的恰當或不恰當的方式,也無關對錯。
因為,沒有女人天生是一名母親。
放下焦慮,慢慢學習,路遠且長,無需慌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