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展現了強烈的對比手法,四行倉庫與租界僅一河之隔,孤軍奮戰四天五夜,造就了中外戰爭史上從未有過的奇特景觀——租界裡的中國民眾與英美記者,不顧流彈橫飛,全程圍觀著對岸這場中日軍隊的激烈交戰。「隔岸觀火」這個詞第一次在我的腦海裡具象化了,看著這樣的國人,我才真正理解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句話。一邊是天堂一面是地獄,不管幫會大佬還是上流貴婦,望遠鏡不離手的中產階級,還是賣包子的個體戶和跑腿的小報童,每個人都以自身視角來觀摩這齣慘烈的大戲。和對岸的士兵一樣,他們對這場戰爭更加不抱以希望。只不過,有些人為對岸的槍聲牽腸掛肚,有些人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在殘酷的戰爭中,貪生怕死是一種常態,視死如歸也是。
經常看到一句話: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國家。從這些厭戰的士兵和看戲的人民身上,我們似乎見證了一個國家正在崩潰。然而,即便一個置身事外的中國人,在目睹四行倉庫的中國守軍一次次頑強地阻擊日軍後,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悄悄改變。特別是當旗幟飄揚在四行倉庫上空時,一種難以形容的情感如怒海中的波濤一樣拍打著心臟,可以是久違的民族自豪感,可以是一種中華民族不會亡的信念。這一幕來源於真實歷史,它釋放出的凝聚力堅不可摧,將那些看熱鬧的人民和四行倉庫的守軍緊緊聯結在一起。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明明可以在租界區明哲保身,卻偏偏有人願意冒著必死的決心去運送電話線圈。四行倉庫上的國旗實際上就像是是當時風雨飄搖的中國,當華北淪陷,上海即將失守時,一雙雙撐起旗幟的手更像是民族自強之魂,在日軍猛烈的侵犯中巍然矗立,而這背後則是無數壯士的生命與血肉。
電影外的人在看戲,而電影裡的人更是在看戲,歷史是最好的劇本,它的悲劇性早已註定。最難能的是這部影片讓觀眾「既熱血又恥辱」,壯士們固守陣地、拼死一搏令人動容,我們能感受到的是一腔熱血,然而南岸的看客才真正讓人覺得可恥可悲,謝團副在撤軍前的講話裡說「我們的民族病了」,是了,到了最後關頭,還要繳械委身在一方租界裡,中華何以積弱到此境地,可謂病入膏肓。
「漢室中興待後生。」中華民族復興的重擔同樣也寄托在後輩身上。我們更應當發奮努力,和平來之不易,吾輩當加倍珍惜。
——B18小教2 江柳欣
在電影中,一條蘇州河,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四行倉庫這邊是刀槍火海的浴血奮戰,對面是紙醉金迷的十裡洋場。戰爭的殘酷可能遠超出我的想像。只是簡單的交火,在短暫的時間內就會有大量的傷亡,戰士們在這短暫的時間內結束了短暫的生命。死神盤旋在戰場上每個人的頭頂,不論年齡。故事的主角端午和小湖北,他們年紀輕輕卻要直面大量的死亡,如果不是戰爭,死亡離他們是遙遠的。但是沒有如果,戰爭無情,或者說是侵略者無情,在這樣的環境下死亡之神離他們是如此的近。正是這種民族團結凝聚的精神讓我感動。畢竟每個人的思想都不一樣。就像面對戰爭,有人衝鋒陷陣,有人臨陣脫逃。但在危難之際,大多數人的心都在一起:中華民族不亡。這樣自發的凝聚力讓我感動。
當我們在談論人性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人之所以為人,因其具有與動物相區別的屬性。古今中外的文藝作品中不斷傳達著戰爭與和平、英勇與怯懦、愛情與陰謀、忠誠與背叛等人性中亙古不變的主題。《八佰》還原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彰顯了真實的人性表達。最觸目驚心的是電影中那一行紅字「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本片源於真實歷史事件。」電影作為第七藝術利用畫面音效對人形成感官刺激,而感官刺激終究比不上心靈觸動。最震撼人心的是這場慘烈悲壯的戰役是真實地存在過。電影採用自上而下的視點推進敘事的演進,開篇拍了一隻老鼠,而後讓觀眾的視線跟隨一群散兵來到主戰場——上海。由逃兵、散兵、正規軍組成的「八百壯士」並非生來就是壯士。群像式的演繹不再醉心於打造一個英雄主角,而是展現眾生百態。端午和小湖北只是想來上海看看,老算盤是一個落跑的文職,老鐵從一開始就表現出卑瑣庸俗。他們體現了普通人被捲入戰爭的無奈和個體在家國危亡時的成長。《孟子·告子上》言:「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逃兵們對生的渴求讓他們不止一次想要逃離四行倉庫。面對轟天炮火,槍林彈雨,害怕、怯懦、逃避是人的本能 。但是保護自己的戰友,保衛自己的祖國也是一種本能。在四行倉庫可以看到兩種本能的對抗,例如老算盤想要拉老鐵進入掩體,卻被槍彈嚇的不敢上前。端午想遊到對岸,卻發現日軍夜襲,又轉身提醒四行倉庫的軍人。在日軍的一次次進攻下,群像的刻畫逐漸豐滿,壯士也完成了從逃兵到英雄的轉變。正是對死亡的畏懼反襯出犧牲的偉大。也正是有了矛盾和轉變的過程,戰爭片才更顯真實。導演管虎擅用對比手法,在空間的對比上,以蘇州河為界描摹天堂與地獄。蘇州河南岸租界歌聲飄揚、燈紅酒綠,北岸倉庫挨餓受凍、視死如歸。攝影師曹鬱將黃綠色作為電影的主色調,蘇州河北岸則更為灰暗,渲染戰爭環境的殘酷感的同時突顯隔岸觀火的荒誕。在時間的對比上,以日軍進攻為界,戰役前後的軍民都有極大反差。開始的逃兵最後選擇犧牲,不管軍人死活的酒吧管事最後選擇挺身而出,覺得事不關己的租界居民將自己的悲喜與四行倉庫緊緊相連。八百壯士的抵抗扭轉了所有人的態度。這場奉命掩護大部隊撤退,演給全世界看的戲是一個奇蹟。電影中隱喻蒙太奇的手法為烘託悲壯蒼涼的末世氣氛增色。管虎採用第五代導演慣用的京劇、皮影剪輯進了一段趙雲在長坂坡單槍匹馬衝向曹軍的畫面。趙雲孤身一人,亦無半點退心隱喻八百壯士以少敵多卻堅韌不屈。《八佰》是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電影。電影技術的革新使畫面的呈現達到極致。每一幀都細膩地還原戰爭的槍彈廢墟,揭示戰爭的殘酷,從而使觀眾共情。我們一開始也是坐在椅子上如南岸的觀眾一般觀看四行倉庫裡上演的一出「戲」。南岸的人認為北岸的戲與他們無關。我們認為電影裡的戰役與我們的現實無關。戲愈演愈烈,觀眾們淚流滿面。被喚起愛國意識的不僅是南岸的人們還有銀幕前的我們。電影開頭嘈雜的人聲中不知誰說:「我們租界是受英國人保護的,日本人不會打進來的。」保護你們的從來不是英國人,是對面捨生取義的中國人。一河之隔,劃分出的卻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一邊是戰爭、炮火、掙扎和鮮血;另一邊卻是歌舞昇平、談笑風生、流光溢彩。看電影過程中最大的感受莫過於對於前期人們麻木不仁隔岸觀火的憤怒。魯迅先生曾說:「人們的悲歡並不相通,而我只覺得他們吵鬧」。這便是對這部電影前期最好的概括。河的對岸那座黑漆漆的建築裡,有著同樣有家庭有父母兄弟的士兵在苦苦抗爭著日軍發起的一次又一次猛攻,而河的這邊,有人出殯,有人在募捐物資,有人用日軍能不能在三個小時內攻下打賭,有人在為錢而為這場戰爭做起翻譯。我看到這裡只覺得深深的悲哀,的確,面對戰爭,正如裡面的老算盤說的,總得有人站出來,也總會有人活下去,我們都敬佩那些敢站出來的人,卻又都希望自己是活下去的那批人。但若人人皆如此,又該由誰站出來為我們的民族存亡浴血奮戰呢?你覺得當兵就該為老百姓擋在前面,但又何曾想過,他們也有家,他們也是和你一樣有血有肉的人,也會痛會死。人人都怕死,人人都想活下去,人人都向後退縮,那便只有任人欺負的份。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那時候面對日軍我們節節敗退的原因,那個時代病了,人們病了。正如裡面姚晨所飾角色所說「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區區島國,若是你我都願挺身而出,以國家存亡為己任,又豈會被欺負至此。
這部電影也刷新了我對逃兵的認識,我們一貫都以逃兵為恥,但這部電影卻讓我看到了更為人性的一面。逃兵,為什麼逃,因為家裡有人等著回去,因為從來沒有碰過槍只是個種地的,因為就是個算帳的卻被抓來打仗。我們不是一味地吹崇大丈夫捨生取義的英雄主義,相反,英雄也是人也有牽絆和弱點,這部電影便很好的展示了這一點。縱觀整部電影,不論是那些逃兵前後的態度變化,還是河對面百姓的意識覺醒,都引人深思感人至深。戰爭帶給我們的到底是什麼,那些士兵堅守的又是什麼,同為國人面對炮火要怎樣做,我想看完電影這些都會有一個最好的答案。
——陳茜A18電氣一班
小人物的奮鬥,總能讓人感同身受,只因為在泱泱大眾之中,你我皆為小人物。在這些人的人生中,都飄蕩著我們的影子。
八十多年前,一批批十六七歲的少年,未經世事的磨礪,便披甲持槍,被時代的亂流裹挾著,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身為底層士兵,他們奮力拼殺,衝鋒在前,流血和犧牲的代價換來的並不是所謂的那些榮華富貴,只是為了能給這個危如累卵的國家儘自己所能夠的微薄之力。而這,便是那個時代下,小人物面對民族大義時所擁有的偉大良知,也正是我們這個民族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東西。
「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弱的光芒;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抱著燃燒彈,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為的就是阻止侵略者的進攻,保護身後那四萬萬的國民。五千年來,中華民族雖多次歷經磨難但仍屹立不倒,靠的便正是像他們這般千千萬萬個無畏的勇士。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份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站在新時代的潮頭,你我都應該明白,國家的未來掌握在我輩青年人手中,而民族偉大復興之責任也理應由我們擔起。
「人既發揚踔厲矣,則邦國亦以興起。」承先輩之志,吾輩需必將之牢記於心,拿出民族脊梁的擔當,挑起偉大複習的歷史重擔,有一份力,便出一份力,完成那些先輩們未實現的復興之夢。
——A19財務1朱恆悅
看完今年這部熱映的作品《八佰》後,久久不能平復內心的激動。我想,在抗疫的特殊時期,《八佰》這樣一部振奮人心的影視作品,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影片中所呈現的真實震撼的戰爭場面,更是1937年淞滬會戰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本身——它深深地激勵著我們每一位愛好和平的中華兒女居安思危,在艱難困苦中意識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永葆家國情懷。
《八佰》這部作品一反大多數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所設定的「主角光環」的傳統,而是生動地塑造了端午、老鐵、老算盤這些典型的小人物形象——從一個畏縮著試圖逃離戰場的新兵,到目睹了自己的同胞被處死而勇赴前線的端午;從一個抱頭鼠竄的「瓜慫」,到唱著《定軍山》扛起槍管坦然赴死的老鐵;哪怕是最貪生怕死的老算盤,也會冒著子彈的掃射試圖把老鐵從生死線上救回來。這樣使我們觀眾直接感受到了戰爭最原始的殘酷,洞悉了小人物們的血與淚。
影片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國士兵在日軍要炸毀四行倉庫時身綁炸彈,排著隊一個個視死如歸地從樓上跳下,最後一次說出自己的名字,以血肉之軀拖住日軍埋炸彈的進程;還有「八百壯士」升起了女童子軍冒死送來的青天白日旗,在敵軍戰機的狂掃下以血肉之軀護旗,向世界證明了中國軍隊的寧死不屈;在最後撤退時,中國軍隊也英勇無畏地捍衛了自己的尊嚴——建制整齊地冒著槍林彈雨過橋,無一人偷渡蘇州河。「八百壯士」的這股力量也感染了租界的國人,激起了他們心底的愛國熱忱,「國人盡如此,倭寇何敢?」,唯有眾志成城,才能在危難之際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片頭的字幕是對八百壯士短暫而又燦爛的一生最好的註解。影片最後展現了當今的上海,布滿彈孔的四行倉庫遺址靜靜地矗立在鱗次櫛比的高樓之間。近百年過去了,山河猶在,國泰民安,而我們的耳邊始終迴響著責任、榮譽和國家。
——A18物流2劉烽
以絕望寫勇敢
以迷茫寫悲壯
「捨生取義,兒所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