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蒙︱撲朔迷離的英國皇家學會發達史

2020-11-18 澎湃新聞

《英國皇家學會:現代科學的起點》,[英]阿德裡安·泰尼斯伍德著,王兢譯,未讀·北京燕山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240頁,68.00元

康熙二年的夏天,京城的一群僧侶、學者和官員聚集在一起,緊鑼密鼓地商討如何迎接最高統治者的到來。鑑於就在上一年,這位偉大的君主剛剛下達諭旨,聲稱自己要支持科學和藝術。他們便希望通過展示炫目的實驗,取悅這位追求新奇的主上。但不能表演數學方程,因為太枯燥無味;也不能解剖動物,因為太「汙穢惡臭」。最終,他們決定展示一個氣壓計、一隻眼球模型和一個浮水指南針。然而,來自王室的反饋非常有限,這位君主還暗自裡嘲諷了所謂的科學實驗是多麼的荒唐可笑。

這一切聽起來是不是很像清聖祖康熙帝的所為?康熙的確對西洋傳來的科學技術頗有興趣,不僅學習過《幾何原本》,還觀測了日食。但上面這個故事其實說的是大英帝國的國王查理二世。相比而言,查理二世對科學的認識可能遠不及康熙。可是,就是在他的半心半意的贊助之下,卻出現了日後被譽為「現代科學起點」的英國皇家學會。

今天的皇家學會大致相當於英國的科學院,是世界上歷史最長的科學學會。即使你太不了解這個學會,但也一定知道那個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牛頓。牛頓不僅是這個學會的會員,還做過長達十四年的會長,而他那本著名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也是在皇家學會的資助下出版的。不過,如果一個人據此便認為,皇家學會從創建之初就是地位顯赫,聲望日隆,那他就大錯特錯了。

英國歷史學家阿德裡安·泰尼斯伍德在2019年出版了一本小書——《英國皇家學會》,全面而又平實地勾勒了皇家學會從1660年誕生到成為世界著名學會的歷史。這本書在今年被翻譯成中文,譯筆流暢,值得一讀。根據泰尼斯伍德的敘述,皇家學會直到十九世紀初都還在尋求得到王室和上流社會的認同。數百年來,英國社會對皇家學會的嘲弄和誤解,相較晚清時期的中國讀書人一點也不遜色。在皇家學會成立九年之後,牛津大學的校方發言人猛烈地抨擊皇家學會是「一個惡魔般的學會」,「專橫跋扈地責難一切古代智慧」。1751年,在一位希爾爵士的筆下,皇家學會的研究工作不過是些下三濫的無聊之舉,如:「一種讓魚保鮮的辦法」「學習唱歌的新方法」和「從某個患者的胸口取出了一頭火狼」。

儘管皇家學會遭受到各種非議和不理解,但作者泰尼斯伍德並沒有輕易地斥之為時人的愚昧無知。要知道,那些異議人士大多是大學教授和政府官員,是不折不扣的上流階級。他們在文學與藝術上的成就,至今被人所銘記。像著名的《格列佛遊記》的作者喬納森·斯威夫特。他曾在小說中辛辣地諷刺牛頓閉門造車,創造出無法應用於實踐的理論。

不僅如此,皇家學會內部也不以團結著稱。發現彈簧胡克定律的胡克與發現牛頓定律的牛頓是皇家學會兩名著名的會員,但他們倆幾乎勢同水火。據說,我們所熟知的牛頓那句名言「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實不是什麼謙辭,而是牛頓在當面諷刺胡克的身材短小。既然皇家學會內部問題如此之多,又面臨如此不順利的外部環境,那麼它怎麼就成了「現代科學的起點」?它在重重阻礙中的成功崛起似乎與科學在東亞的歷史經驗不相吻合。

從日本的明治維新到近代中國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一以貫之的是對西方科學技術的學習和模仿。二者的歷程都再反覆申說,唯有將科學置於不容置疑的權威地位,方有可能實現國家的現代化。正如胡適在1923年所說:

這三十年來,有一個名詞在國內幾乎做到了無上尊嚴的地位,無論懂與不懂的人,無論守舊和維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對他表示輕視或戲侮的態度。那個名詞就是「科學」。

即便如此,民國與日本仍然面臨科學不如歐美的持久焦慮。正如羅芙芸(Ruth Rogaski)所說,科學成為一種國族缺陷的象徵,永無達到的那一天。因此,如何不斷地對國民進行啟蒙,提高他們對科學的認識,始終是國家建構的重要一環。

然而,在泰尼斯伍德的書中,我們看不到十九世紀之前的皇家學會有如此待遇。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皇家學會是如何掙扎在尋求皇室的資助和上流社會的認可之中。似乎,有限的成就都是源於會員個人的努力,甚至談不上團體的協作。有一種觀點認為,是皇家學會與大英帝國的「聯姻」促成了它的興旺發達。本來,皇家學會的「民間團體」性質使之比較不受國家和教會勢力的幹預,但在十八世紀之後,皇家學會越來越深入地參與到大英帝國的殖民事業之中,因此獲得其賴以發展的國家資助和科學資源。這種看法點出了國家在推進科學發展的重要性,可是又仿佛在暗示我們,獨立自主的科學思考如果沒有意識形態的贊助,就只能陷入混亂之中。

相比上述那些宏大敘事,泰尼斯伍德給出了另一種平易近人的答案:正是外界的批評聲音令皇家學會產生了自我革新的動力。沒有不可一世的權威地位,皇家學清醒地意識到它的問題——「沉浸在稀有新奇之物裡的狂喜」。換言之,當時的英國科學家傾向於探究「非常瑰奇之觀」,而非「嚴肅科學」。事實上,在皇家學會建立的半個世紀當中,職業科學家非常稀少(胡克是第一人),大部分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正式工作(連牛頓也身為國家鑄幣廠的廠長),科學不過是業餘時間從事的獵奇研究。

牛頓

1847年,皇家學會進行了改革,大幅提高職業科學家的比例。候選人必須「在增進自然知識,包括數學、工程學和醫學上有著重大貢獻」。到1860年時,科學家會員的比例第一次突破了百分之五十;到十九世紀末時,在數百名會員中僅有二十人不是科學家。看起來,外界對科學的非議,非但沒有壓制科學的發展,反而促成了科學的正規化和職業化。

英國皇家學會雖然是由一群知識精英組成,但是他們不可能自外於整個社會。科學中的反權威主義的建立,依舊是整個社會文化再生產的結果。換言之,皇家學會的誕生與英國王權的虛弱和議會力量的滋長脫不開關係。當時英國社會出現的種種相互制約,確保了新生的科學無法定於一尊,唯有不斷改革。可以佐證這一點的是,皇家學會在吸納女性會員方面同整個社會一樣保守(甚至更加保守)。皇家學會直到1945年,才迎來了第一批女性會員。反觀我國,雖然中國科學社的創辦比皇家學會晚了近二百五十多年(1915年),但卻比它早三十年有女性會員出現(陳衡哲,北京大學教授)。

此外,皇家學會在種族方面的偏見,也是大英帝國的縮影。英國皇家學會與中國建立聯繫主要是在抗戰時期。當時的皇家學會會長亨利·戴爾爵士委託學會會員、日後以《中國科學技術史》聞名於世的李約瑟(Joseph Needham),來到抗戰時期的中國大後方,「在中英兩國科學和文化交流活動中建立更為密切、更個人化的聯繫」。然而,當李約瑟真的去踐行這一理念,向皇家學會推薦吸納華人科學家林可勝等人入會時,卻遭到了全部回絕。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皇家學會固守成見的同時,當時偏處西南一隅的幾名西南聯大本科生,卻在茶館裡談天時,輕描淡寫地批評愛因斯坦的新作:「毫無originality(原創性),是老糊塗了吧?」這名青年就是後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

由此觀之,科學不可能脫離社會和政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那種努力將科學打扮成萬物仲裁者的願望,恐怕反而會損害科學的自我革新能力。撲朔迷離的皇家學會發達史至少說明了,科學如何在回應社會關切和質疑的同時,實現自我成長的。科學與社會的關係不應停留在前者啟蒙後者的不對稱權力架構上,而應有更為平等的對話和理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施韋德爵士當選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東莞買捷豹路虎歡迎諮詢400-126-4750】施韋德教授捷豹路虎全球執行長施韋德教授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這一榮譽是對施韋德教授支持英國研發與STEM(科學、技術、工程學和數學)教育的認可。
  • 《英國皇家園藝學會植物分類指南》:一把進入植物世界的鑰匙
    《英國皇家園藝學會植物分類指南》[美]羅斯·貝頓 [這本《英國皇家園藝學會植物分類指南——75科常見植物的鑑賞與栽培》,書名雖長,但卻對學植物的「新手」非常友好,幾乎同時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現在資訊太過發達,知識碎片看著容易,忘得更快。
  • 基金委與英國皇家學會合作交流項目指南
    202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英國皇家學會合作交流項目指南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傅伯傑獲2020年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榮譽會士—新聞—科學網
    5月18日,英國皇家地理學會(RGS-IBG)公布了2020年度獎章與榮譽會士授予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部長傅伯傑被授予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榮譽會士
  • 四川大學校傑出校友盧欣教授當選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近日,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宣布選舉51名院士、10名外籍院士和1名榮譽院士,四川大學1978級生物系傑出校友盧欣教授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年成為全英第一位華人女教授;2004年出任路德維格癌症研究所倫敦大學學院分所(Ludwig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UCL Branch)所長,成為全英第一位華人科學研究所所長;2007年盧欣教授受聘於牛津大學,並創建了牛津大學路德維格癌症研究所(Ludwig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University of Oxford);2011年當選為英國皇家病理科學院院士
  • 武漢大學陳奕雲當選英國皇家人類學學會會士
    近日,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副教授陳奕雲當選英國皇家人類學學會會士(Fellow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RAI)。
  • 專訪|英國皇家學會主席文卡:中國是世界領先的科技強國
    專訪|英國皇家學會主席文卡:中國是世界領先的科技強國 2020-11-06 14: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大連海事大學教師榮獲英國皇家航海學會最高學術論文獎「麥可...
    4月14日,英國皇家航海學會理事長、現任國際航行學會聯合會(IAIN)主席John Pottle先生發來賀信。大連海事大學航海學院呂紅光副教授和尹勇教授在船舶自主避碰領域的研究長文「COLREGS-Constrained Real-time Path Planning for Autonomous Ships Using Modified Artificial Potential Fields」,獲得了英國皇家航海學會的最高學術論文獎「麥可·裡奇獎章」(Michael Richey Medal)。
  • 英國皇家郵學會第11屆中國年會在汕頭召開_中國工信產業網
    本報訊 11月7日,英國皇家郵學會第11屆中國年會暨郵學論壇在廣東汕頭市嘉和海景酒店召開。第一環節「僑批論壇」由沈敦武主講《潮汕信局1877》、陳波主講《潮汕地區民信局史料》、蔡煥清主講《汕頭僑批發展史》,趙強、範利清、蟻健做問答交流。第二環節「汕頭講座」由王劍智主講《從大西洋郵路到太平洋郵路——以汕頭中美早期通信為例》、蟻健主講《汕頭張新瑤與沙魚湧》、何慶輝主講《汕頭郵資券》;同時舉辦了「紀念汕頭開埠160周年」蔡少明個人郵展。
  • 專訪|英國皇家學會主席文卡評價「中國是一個世界領先的科技強國」
    WLF獨家連線文卡視頻截圖 文卡同時是現任英國皇家學會主席英國皇家學會在英國起著國家科學院的作用,它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科學學會。文卡目前在參與著新冠方面的研究,為英國政府的防控疫情提供建議。 文卡強調我們如今生活在一個多極的世界,科學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蓬勃發展, 尤其是中國。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應用化學專業通過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國際權威...
    【MBA中國網】近日,從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以下簡稱 RSC)認證委員會傳來喜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經評審,通過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國際權威認證,成為我國雙一流高校中第一個通過該認證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標誌著國際化辦學取得重大進展,辦學理念和成果得到國際同行一致認可。
  •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英國皇家學會、英國醫學科學院...
  • 英國皇家測量師學會(RICS):隨著政府逐漸退出支持措施,不認為勢能...
    英國皇家測量師學會(RICS):隨著政府逐漸退出支持措施,不認為勢能將持續。7月新買家數量、成交量均大幅上升。 文/editor2020-08-13 07:02:17來源:FX168 英國皇家測量師學會
  • 國企榮耀 | 越秀集團商業項目榮獲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多項大獎
    國企榮耀 | 越秀集團商業項目榮獲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多項大獎 2020-08-04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陝西院士傅伯傑:曾青年立志、半生報國,獲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獎章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傑,同時也是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以及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5月18日,他被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授予了榮譽會士獎章,自2003設立以來,皇家地理學會一共只為31位在地理學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和專業知名人士授予過此項殊榮,傅伯傑也是其中唯一一位中國學者。
  • 最後一天報名:第209屆英國皇家水彩畫家學會年度展
    主辦機構英國皇家水彩畫家學會展覽場地英國皇宮大道畫廊報名截止時間2021年3月5日大獎賽形式在線提交作品,藝術媒介水彩、丙烯、鋼筆畫、水墨、水粉(不含油彩)等的紙上作品評選通知時間2021年3月19日作品運到英國的時間
  • 湘潭大學王先友教授入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日前,湘潭大學化學學院王先友教授收到英國皇家化學會賀信,祝賀他入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據了解,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成立於1841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化學學術團體,國際上最有影響的學會之一,國際權威的學術機構。根據專家推薦,學會每年遴選英國及國際上在化學科學研究領域取得出色成就和為推動化學科學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為其會士。
  • 【澳洲大堡礁珊瑚數量下降超50%】《英國皇家學會學報》近期發表的...
    2020-10-27 07:20:38來源:FX168 【澳洲大堡礁珊瑚數量下降超50%】《英國皇家學會學報
  • 兩位清華校友當選2020年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清華新聞網9月25日電 9月22日,英國皇家工程院(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RAE)公布2020年新選院士名單,新當選的50位院士和3位外籍院士中有7位華人學者,兩位清華校友榜上有名,他們是英國肯特大學教授閆勇和倫敦大學學院教授羅開紅。
  • 有「皇家海軍」和「皇家空軍」的英國為什麼沒有「皇家陸軍」?
    對英國軍隊比較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英國的海軍和空軍分別被稱為「皇家海軍(Royal Navy)」和「皇家空軍(Royal Air Force)」。但作為三大兵種中歷史最悠久的陸軍,英國陸軍卻只是「British Army」。那麼英國為什麼沒有「皇家陸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