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聽#上熱搜似乎不再是件羞恥的事,漸漸成為一件「好事」,因為看準了有人會都抱著「讓我看看又是誰發的歌難聽了」的心態點進去,那也是可收割的熱度。
作者 | 橘子
現在話題#難聽#在微博已有56億閱讀量,討論量也近110萬。每次點開掛在熱搜上的#難聽#,會發現是流量明星、選秀偶像發了新歌,或是晚會上流量藝人的舞臺演唱引發吐槽。圖源:微博話題截圖
久而久之,網友一看到此熱搜也都心照不宣:一定是有偶像、明星出新歌了。
如博主@康堤will所說:「「難聽」可能是最高頻、最直接、最指向感受、看起來泛泛而談但每次點進去都更具體的一個熱搜詞。」
最近一次送#難聽#上熱搜的是組合THE9發布的畢業EP。
2021年12月5日,由劉雨昕、虞書欣、許佳琪、喻言、謝可寅、安崎、趙小棠、孔雪兒、陸柯燃等9位成員組成的限定女子組合THE9,完成了為期18個月的團體活動,迎來了解散之日。
團體解散當日發布了同名畢業EP「THE NINE」,包括三首作品,《馭舞者》、《Devil’s song》、《我們啊》。
隨即#THE9組合正式解散#、#THE9新歌#等詞條接連登上熱搜,但#難聽#也緊隨其後。
THE9不是第一個上#難聽#熱搜的團體。
今年7月16日INTO1發布新專輯《風暴眼》主打曲《INTO THE FIRE》後,#難聽#被刷上熱搜;
6月22日,時代少年團翻唱王源新歌《流星也為你落下來》,引發爭議,#難聽#登上微博熱搜前五;
6月9日,韓國女團TWICE帶著新歌《Alcohol-Free》回歸,被部分網友和粉絲認為「歌曲和MV割裂,#難聽#霸榜4小時。
除了偶像團體,不少流量藝人、歌手也都出現在了#難聽#相關的詞條中。
難聽,更多指向的是曲子以及一首歌整體的質量。直觀感受上,主要指的是旋律不悅耳,歌詞上,簡單堆砌或不知所云,當這兩點都都結合在一首作品中時,難免會引發吐槽。
就歌詞來說,據媒體娛理對流量藝人們歌詞的大數據分析顯示,在他們的作品裡英文詞比中文詞更受歡迎,使用英文詞當然沒有任何問題,但出現最多的是「you」、「me」、「love」、「baby」、「girl」等簡單詞彙;
歌詞中英文擬聲詞運用較多,如boo、boom、bomba、oh、yeah、hey等;
副歌歌詞重複,如吳宣儀《twenty five(25)》,副歌部分幾乎完全是「I'm twenty five「,R1SE的《world world world》的副歌部分也是反覆唱「world 」這個詞高達122次。
可以理解的是,現在要推一首歌出來比過去難,門檻低了,推歌的方式和渠道多了,但發歌的人多了,湧上出圈道路上的作品也多了,這條路也就擁擠起來了。
據《2020騰訊娛樂白皮書:音樂篇》引言中的數據,華語錄音室版本的新歌數量持續增長,從2018年的15萬首到2019年的24萬首,2020年又增長了兩倍,接近70萬首。這意味著有將近三百萬分鐘的音樂被被創作和發行出來。
可見通向出圈目的地的道路是擁擠的。
藝人團隊可能要考慮藝人的新歌如何能被大家記住?可能就是簡單重複,達到洗腦的目的。
語氣詞、簡單、重複,聽完就洗腦、開心,但也確實難以觸及人的內心,也難以讓聽眾共情。而且,這樣的歌在短視頻平臺已經很多了,比洗腦也難比得過。
THE9的解散EP不會是最後一個登上#難聽#熱搜的作品。當下活躍在圈內的年輕一代偶像、藝人、歌手,很多是從小就受歐美、日韓音樂體系影響的,這批人中也多有過海外發展經歷或受訓於脫胎韓系練習生模式的國內公司。
流量偶像、歌手們唱什麼,除了那些自己具有一定創作能力或話語權較大的藝人、歌手自己有決定權外,還有一部分的決定權是在經紀公司、藝人團隊手上。
音樂行業的發展已與音樂類綜藝節目緊密相連,大量的選秀歌手出道之後,專業音樂製作人的缺位,為藝人量身打造作品的事情,大部分就由藝人團隊、經紀公司接手了,他們比起專業人士,要想做好音樂是件不簡單的事情。
所以,基於以上情況,目前多數流量偶像、歌手的新歌或是本人操刀,或由海外團隊製作。
他們的音樂素養以及對音樂的理解肯定是要高於普通聽眾的,在製作音樂時注重原創、強調高規格,但是他們缺乏對大眾口味、市場的長期觀察,最終出來的新歌感覺上是夠前沿、夠國際化了,卻在大眾市場流行不起來,甚至被嘲#難聽#。
在今年8月舉辦的第32屆金曲獎上,頒獎嘉賓陳珊妮在現場科普「何謂音樂製作人」的感言引發共鳴,她表示「音樂製作人」這個職業,他既要知道大眾、市場的喜好,又得了解歌手的個人特色,然後在整個過程中要定調子、做決定。
定調子就是決定一張專輯的定位。專輯不是簡單地選擇幾首歌湊在一起,而是需要音樂製作人先帶著歌手決定「這一次的專輯我們要做什麼主題」。
做決定就是一些更瑣碎、細節的工作。決定了專輯的主題後,製作人要在收到的歌曲中,選出符合主題的歌曲推動製作,決定編曲和錄音推進到什麼程度算是完成。
最終呈現出來的是一張擁有整體概念、每首歌曲看似獨立又遵從著起承轉合的專輯。
它有向商業妥協、劍指熱門歌曲的部分,也有略帶實驗性、突出歌手風格化的內容。
而現在流量藝人、歌手的作品要麼是自己操刀,要麼由海外團隊製作,或是決定權在經紀公司、藝人團隊手上,了解市場、對大眾審美有掌控力的專業音樂製作人是缺位的。
#難聽#屢次上熱搜,似乎沒有為藝人、歌手、業界起到敲響警鐘的作用。
反而越來越被質疑——#難聽#這個熱搜話題已經逐漸成為一種藝人、歌手新歌發布時的反向營銷手段。
如網友們的吐槽,#難聽#似乎已經成了新歌必備的宣發詞條了,現在一看到這個詞條就知道是流量藝人、新晉愛豆發新歌了。
#難聽#上熱搜似乎不再是件羞恥的事,漸漸成為一件「好事」,因為看準了有人會都抱著「讓我看看又是誰發的歌難聽了」的心態點進去。
不管怎麼說,#難聽#也是聽,是否有罵名不重要,目的是把這首歌炒火。有一點兒熱度帶動總比沒有的好,有網友點進去,還去聽了這首歌,還給予了「難聽」的評價,那也是有話題、有熱度的證明。
我們對流量藝人、歌手並不該有偏見,當優秀的旋律和歌詞碰撞,流量明星也可以有出圈的優質作品,但是這種反向營銷用多了,破壞的是整個流量藝人、偶像、歌手群體在大眾這裡的印象,也會固化原有的一些偏見。認真聽的人會變少,玩梗的人會變多,再有認真打磨的作品推出恐怕也會先入為主被認為「難聽」。
應當警惕,否則真會如《2020騰訊娛樂白皮書:音樂篇》開篇詞自白的那8個字:「破圈無力,自嗨就好。」
結語
在當下的環境,人們越來越懷念十多年前,都感嘆老歌耐聽,常聽常新,對比現在,也有人開始慶幸自己經歷了那個年代。前幾日,Apple Music 最新公布了 2021 年全球各國家地區播放最多的歌曲TOP100 榜單,周杰倫的歌曲再次霸榜。
我們現在一提起歌壇巨星、流行金曲,多半想到的還是十多二十年前年前的那一批人以及他們的歌,周杰倫、五月天、林俊傑、蔡依林、王菲、孫燕姿、陳奕迅……
十多年過去了,天王天后們的作品都成了經典金曲,新的流量藝人和年輕偶像、新晉歌手終將接棒市場,如刺蝟樂隊所唱:「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
▼
參考資料:
《2020騰訊娛樂白皮書:音樂篇》
《#難聽#頻上熱搜後,我們用大數據分析了流量明星的歌詞密碼》,娛理,作者:好聽
《金曲消失,這事賴誰?》,娛樂硬糖,作者:毛麗娜
*本文部分內容(圖文)轉自網絡,僅用於學習交流,並不用於商業用途。文中觀點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道略音樂產業立場,文章和圖片內容僅供參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權益,請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道略音樂產業ID:miresearch專注音樂產業研究,監測音樂市場動態
微信/手機:185 1323 2270(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