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的普及和廣泛使用,正在把每個人都捲入其中。喜慶的春節裡,你或許忙著在微信裡搶紅包。但在中國遙遠的村落,張福娟等白族人更喜歡用微信來對山歌。
這個75年生的白族女人,在微信裡存了四個唱山歌的對歌群。對於不分白天黑夜守在小賣部的她來說:「玩微信就是唱白曲」。是另一種娛樂和自由。
你還記得劉三姐和山歌嗎
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記憶裡,山歌就是劉三姐。80後、90後們或許知之不詳,但在他們的父輩裡,劉三姐是傳說,也是家喻戶曉的電影人物。在上世紀60年代的電影《劉三姐》裡,她聰慧機敏,歌如泉湧。這個砍柴女唱山歌幫助窮苦人解氣,反抗強權,因而名聞四鄉,最後被財主迫害。
電影曾經轟動東南亞和香港,插曲也一度響徹大街小巷。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國的流行一波推動著一波,人們早已經將傳統的山歌淡忘。
有趣的是,新技術的普及和廣泛使用,正在用另一種方式復活傳統。
今年春節,自媒體號「刺蝟公社」刊登的一篇回鄉手記揭示:在遙遠的中國村落裡,白族村民正在微信裡開闢新的「山歌江湖」。
微信群裡的山歌江湖
刺蝟公社描述的這個村落石龍村,位於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地處著名景點石寶山的腹地,海拔在2600米至2900米之間。
村裡75年生的張福娟,就混跡在微信的山歌江湖中
她的微信裡存了有6個群,其中4個都是唱山歌的對歌群,兩個是家人群。
石龍村的白族人唱的山歌是白曲,植根於民間與日常生活,即便是普通人也能隨口哼上幾首。這些規則,被村民們創造性地移植到了微信群裡,成為一種娛樂。張福娟也樂在其中。
這個白族女人需要不分白天黑夜的守在村裡小賣部,用微信唱山歌(就是白曲),對她來說,是另一種消遣和自由。
七哥是石頭村的文化傳承人,在微信上唱山歌,可以同時對著兩三個群唱。一般村民都唱不過他。
他喜歡談著自己的龍頭三弦唱白族調,村裡會彈三弦的人已經很少了。
打開微信,短短40幾秒,七哥就能把一句悠揚的白族調傳了出去。很快,微信裡有了回音,一個高亢的女聲傳了回來。外人聽不懂,七哥很得意的解釋:「她是平時經常和我對唱的,她問我這會兒在做什麼?」
這樣的熱鬧在微信的山歌群裡常常要持續到11、12點,有時甚至是凌晨一兩點。對於村民來說,山歌群就是網絡世界的中心。
村民加入的山歌群多達上百個
據了解,在石龍村所有使用手機的村民裡,30%左右的村民都擁有自己的各類微信群,而在種類繁多的群裡,加入山歌群的人數最多,比例大約佔到有群人數的60%以上。更讓人驚奇的是,一旦有山歌群的村民,就不止加一個群,少的4、5個,多的甚至有上百個山歌群,大部分村民也有一二十個山歌群。
歌王的傳承人姜伍就介紹,以前民間會唱白族山歌的人很多,能登臺的人卻很少,很多人想唱卻沒有機會。現在通過微信群,人人都可以在裡面練習。
他和其它幾個唱得好的村民,都成了山歌微信群裡的老師。去年石寶山歌會,報名演唱的歌手太多,排都排不過來,都是因為微信群的帶動。「微信群對我們精神上也是有幫助的。今天你有想不開的事情,把微信群打開,心裡就什麼煩惱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