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琳曬出自己的家:接地氣還酷愛中國文化,在家每頓都是吃中餐

2020-10-12 果潮

蔡琳曬出自己的家:接地氣還酷愛中國文化,在家每頓都是吃中餐

提起蔡琳,很多人會想起那個微笑很燦爛的韓國甜姐。她嫁給中國男星高梓淇之前,曾經和韓國導演有一段長達七年的婚姻。和高梓淇合作電視劇拍攝的時候,兩個人墜入愛河,如今她的第二段婚姻,也有六年時間了。她居家是什麼樣子呢?

蔡琳是個嫁給高梓淇後,過起了居家太太的生活,很少在觀眾面前露面。有記者拍到她背著兒子到菜市場買菜的情景。大家不禁感慨蔡琳現在過的可真是接地氣啊,活像個中國小媳婦。

節目中還曝光了菜市場的名字,可樂市場。蔡琳和兒子都帶著太陽帽,可以說是時尚辣媽沒錯了。從天氣看,應該是盛夏的時候,蔡琳手中還拿著一個迷你電風扇,生活太接地氣了。

而蔡琳對生活品質的追求非常認真,在菜市場中仔細的斟酌食材的原產地和新鮮度,菜市場的工作人員似乎也很熟悉她的到來,露出了開心的笑容。蔡林正在挑選海鮮,才一歲大的兒子緊緊的貼在媽媽懷中。

玄關處的設計比較簡約大方,有一種中式的居家風格,採用了很多木質結構,看上去像是比較傳統的裝修風格。屋裡溫度比較春夏宜人的感覺,雖然外面溫度低,穿著很厚,但是屋子裡的綠植可是綻放的旺盛。

廚房的全景。能夠看出廚房裝修的比較大氣,採取一字排開的整體設計,白色的瓷磚牆壁,白色的頂層櫥櫃,顯得廚房非常的高端整潔。兩個人真是很注重養兒子,不但買了補腦的海鮮魚,而且煮熟後細心地用榨汁機攪碎。高梓淇在家中也是24孝老公,親自下廚給家人享用。

客廳的裝修有一種低調的奢華感,運用了大量的灰色和黑色,看上去比較高端的設計感。置物櫥櫃是黑漆罩面的,裡面擺放著很多珍貴的瓷器和酒杯。桌子和椅子是比較傳統的韓式風格,高度比較低,而且採用了經典的田園風設計,能夠看到蔡琳在家大多數都是吃中餐為主,看來還是入鄉隨俗了。

不過最近有傳言,蔡琳和高梓淇夫婦已經很久沒互動了,不知道兩個人過的好不好,祝福他們恩愛如初。

相關焦點

  • 凝聚親情傳承文化 美華裔家庭網上分享中餐菜譜爆紅
    他們在博客網站和社交媒體創建主頁,分享中餐菜譜,吸引了至少17萬粉絲。  據了解,梁家和中餐有著很深的淵源。梁先生在紐約長大,他的父母曾在中餐外賣店工作多年,他自己也從高中開始就在餐館工作,擁有多年廚師經驗,擅長粵式餐點和美式中餐快餐。  梁先生的妻子朱女士出生於中國上海,熱衷搜尋中餐菜譜並將其翻譯成英文,致力於宣傳傳統中餐。
  • 這是真的,美國人聖誕節都吃中餐
    「幸運的是,他們都把中餐推遲到25號之後的幾天。聖誕節過後的幾天,我們忙得不得了。」 今年他絕對不會做出在生意可能最紅火的兩天關門的事情了。隨著疫情到來,他的這間小店開始將業務主要轉向做外賣和配件——是的,作為曾經的時尚品牌主理人,方先生的餐館還賣比如中式飯碗、幹香菇和口罩這類周邊。他們設計出了多款「隔離特價套餐」。
  • 美媒:凝聚親情傳承文化 美華裔家庭網上分享中餐菜譜爆紅
    他們在博客網站和社交媒體創建主頁,分享中餐菜譜,吸引了至少17萬粉絲。據了解,梁家和中餐有著很深的淵源。梁先生在紐約長大,他的父母曾在中餐外賣店工作多年,他自己也從高中開始就在餐館工作,擁有多年廚師經驗,擅長粵式餐點和美式中餐快餐。梁先生的妻子朱女士出生於中國上海,熱衷搜尋中餐菜譜並將其翻譯成英文,致力於宣傳傳統中餐。
  • 國外生活,鄉愁其實就是中國胃.外媒批評中餐不健康!中國人:呵呵???
    之前,BBC還曾製作過一檔美食紀錄片《中餐速成》,專門介紹如何在「沒有口福」的英國製作出簡易的中餐來。 中國網友兩手一攤,表示簡直不講理:「我們每天吃每頓吃,但咱的肥胖人群還是遠不如西方多呀!」每個胖紙都是潛力股!
  • 演員謝娜曬出自己的家,馬桶壞了還自己動手修,生活太接地氣了
    演員謝娜曬出自己的家,馬桶壞了還自己動手修,生活太接地氣了張杰大家應該都認識因為家裡來了客人,所以謝娜親自下廚,不要看謝娜在主持節目的時候大大咧咧,但其實也是一個美食專家哦,在家裡一般都是她下廚做飯,賣相看著不怎麼樣,但應該是很美味的,雖然謝娜平時是一個藝人,但生活卻一點不嬌氣,在家穿上圍裙就是有模有樣的小主婦了,不僅把家務做得井井有條,而且還能做得出一手好菜,更重要的是夫妻倆的生活平凡不嬌氣,就連裝菜用的還是普通的那種不鏽鋼盆,太接地氣了。
  • 在荷蘭吃中餐,真的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
    在荷蘭的第一頓真正的中餐我真的要單獨來說這一頓飯。這是在阿姆斯特丹吃的最正宗的中國飯。老闆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阿姆斯特丹的第四天,從荷蘭王宮出來已是下午,路上飄著潮呼呼的雨絲。異常興奮,定睛一看是一家中國飯餐館,簡直是超級激動,太幸運!馬上進去問老闆可不可以刷卡,老闆一口香港味的普通話答:「都可以的,木問題的。」當時真的是超開心!(要知道來荷蘭還沒吃上一頓中餐,全是泰國人,越南人開的假中餐館,點菜的菜單全英文,點菜用的語言也是英文,吃著這飯吃著怎麼也不是中國味...)
  • 名廚李連福:韓式中餐在中國當地吃得開
    首爾9月12日電 「迎合食客口味不斷發展的韓國飲食文化讓我堅信中國人會喜愛韓國的炸醬麵。」韓國名廚李連福出演了tvN新綜藝《在當地吃得開嗎?》中國篇,用餐車炸醬麵徵服中國食客,著實在當地火了一把。李連福近日在他運營的首爾西大門區延禧洞木蘭餐廳接受記者訪問。
  • 「混不吝」的美式中餐,也想在中國分一杯羹
    日前,一則「全球中式快餐巨頭 Panda Express 熊貓快餐進駐中國」的新聞橫空出世。消息稱,熊貓快餐中國第一家店已經在雲南昆明啟動,此條資訊一出,迅速登上微博熱搜,以 1500 萬閱讀量在輿論場激起一片水花。
  • 舌尖一縷鄉愁 華僑華人把中餐的故事講給全世界聽
    美國華裔梁先生一家四口都對做飯頗有研究,美食成為他們一家的粘合劑。  梁先生在紐約長大,他的父母曾在中餐外賣店工作,他自己從高中開始也在餐館工作,擅長粵式餐點和美式中餐快餐。  妻子出生於中國上海,熱衷搜尋中餐菜譜,並將其翻譯成英文,致力於推廣傳統中餐。  兩個女兒從小酷愛做飯,會向家人和美食電視節目學習廚藝。
  • 一代中餐女王離世, 謝謝她給舊金山帶來真正好吃的中餐
    CNN則直接在標題稱之為「開拓者」:Cecilia Chiang, the trailblazing chef who brought real Chinese food to the USA, dies at 100吃貨隊長作為後輩,也因緣結識了一些美國中餐界的前輩,也有幸和Cecilia有過一面之緣。當
  • 南京死前必吃的21家餐廳,每一家都讓你不枉此生!
    一日三餐,一生百年,沒有什麼比吃更幸福的事情了能吃是福不管有啥不開心的事一頓可口的美食之後你就該煙消雲散 這份樂樂整理的南京21家必吃餐廳清單請收下,也許全部吃遍之後,你對人生的意義都會有了新領悟!涼皮薄、韌,超級有彈性,咬勁兒十足!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加些配料。
  • 梁經倫:製造終極中餐的美食「惡魔」
    XO醬明蝦乍聽是中餐,他卻使用加拿大明蝦,法國幹邑酒啫喱,粵式XO醬,做XO醬明蝦。搜索記憶中吃過的所有食物,仍然組合不出菜餚的完整味道。作為一個喜歡吃的人,我對中國和西方各種各樣的食物都非常有食慾。要麼在家裡吃十分簡單的中國菜,要麼外出就餐。」Alvin生於倫敦,之後搬到加拿大成長。從歐洲到美洲,從小常常「外出就餐」的他,接觸了世界各地美食。「幸運地」11歲起,就知道自己的激情,在烹飪。「在那個年代,對於出生於一個工程師世家的我而言,很難追求自己的激情。 但我一直在家裡做飯,並舉行了許多家宴。」
  • 第一位被畫上美國郵票的中國名廚 | 中餐出海記·貳
    主持人擁有典型中國北方阿姨的和藹面容,口中蹦出的卻是流利的英語。她說今天要教大家製作餃子,「可什麼是餃子呢?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義大利的ravioli(義大利餃),但誕生於中國北京。」拍攝這集的那年,她同時在波士頓經營著一家中餐廳,專賣中國北方小吃,其中最火的就是這個「北京義大利餃」。那集播出後,美國的家庭主婦掀起了學習做中國餃子的風潮,來她餐廳吃餃子的人也排起長隊。
  • 喬杉曬出自己家豪宅,吃飯用不鏽鋼臉盆裝菜,每頓都是海鮮大餐
    喬杉曬出自己家豪宅,吃飯用不鏽鋼臉盆裝菜,每頓都是海鮮大餐不管是綜藝節目還是電視劇,喬杉總能表現出一副很輕鬆的狀態來。喬杉他事業成功,擁有幸福的家庭,而且豪宅裝修還極其的奢華,一起參觀一下吧。沙發旁就放著黑色的大理石茶几,映襯出了大氣幹練,而且很生活化。家裡客廳地面瓷磚還做了拼接設計,整體流露著藝術氣息。
  • 【襲擊】雪梨A片大王吃完中餐遭伏擊!險橫屍街頭!
    據《雪梨晨鋒報》報導,這名因其A片產業出名的56歲男子上周二和海外朋友在The Star賭場吃中餐。當他回到Crows Nest的家門口時,已經晚上11點了。幾分鐘後,他就被緊急送到了醫院。「我正走向自己的家,兩個穿著運動服的強壯的男人從我家大門走出來。其中一個說,『你是Con嗎?』我說『有事?』然後他們就開始動手了。」Ange試圖跑回車子裡,但是其中一個男人向他跑來,另一人偷偷靠近,一拳打在他後腦上。「他一拳把我打暈了。我一定是臉著地摔倒了,因為我的前額和鼻子有嚴重傷口。我覺得他們肯定踢了我的後腦勺。」
  • 迷上中餐的美國廚子:吃的東西裡,有的是故事和靈魂
    但他自己說,「我就是特別熱愛中國傳統美食的一個普通的廚子。」為了尋找中國各地美食的「靈魂」,20年間他走過青海、新疆、內蒙古、陝西、貴州等許許多多的中國大城市、小山村。  他說:「我希望,而且我相信,每一個你,每一個家庭,都有值得去保留的故事、值得去保留的身份和傳統。你可以在家裡自己做餅、做酸豇豆、發酵米酒……其實有無限多的東西可以去嘗試。
  • 吃了這一頓,還有下一頓的中國餐廳周來啦
    中國餐廳周是一次以超值價格在中高端餐廳,享用精緻美食的美食活動,一年舉辦兩次。本憨憨是第一次參與中國餐廳周,不誇張的說,每次看到端上桌的菜式,與給的報價,心裡都會浮起一個巨大的問號,為自己年輕時代花過的錢落淚。更因為她的覆蓋面有全國十幾個城市,所以,即使看到文章的你,不在杭州也沒有關係。
  • 如果懂王吃過她的中餐,或許會更尊重中國?
    大多數舊金山的中餐廚師並不是專業出身。他們是普通農民,或者廣州來的勞工。做中餐更多的是吃到他們對家鄉的回憶,是沒有見過甚至聽過這些菜的。虧好《福祿壽》的老闆很快就意識到了問題,開始精簡菜單。她保留了包括樟茶鴨,鍋巴湯,生炒乳鴿松等等高級粵菜,魯菜和川菜,並親自訓練廚師。方法也簡單:廚師做,她吃,用自己記憶告訴廚師到什麼程度,這個菜才是對的。
  • 你知道老外怎麼慶祝中國年嗎?他們會去吃那些在中國見都沒見過的「中餐」!
    這些第一批移民幾乎都是從事體力勞動的男性,因此針對他們的外食產業很快就開始發展起來。根據現有的歷史記錄,最早的中餐館是由加利福尼亞的中國移民在1850年左右開設的,而到了1859年,在當時只有數萬人口的舊金山市就有了四十多家中餐館。早期的移民多數來自廣東省,粵菜對美式中餐的影響也因此最為明顯。許多中餐館,特別是位於中國移民較少的地區的那些很快就開始為當地居民提供服務。
  • 她用半個世紀,改變了美國中餐
    (美國《世界日報》記者 李晗 攝)  一個柔弱的中國女子,是如何憑藉一己之力改變了美國人對中餐的刻板印象的?而她,又是如何成為了美國餐飲界的風雲人物?  1920年,江孫芸出生在江蘇無錫的一個名門之家,在家中排行老七,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江孫芸的父親年輕時曾在法國留學,熱衷各類美食。為了滿足自己的味蕾,他甚至還專門請了兩個廚師負責每天做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