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聽朋友說,她家的花盆裡有好多小螳螂,爬的到處都是。她很好奇,哪來的這麼多小螳螂呢?原來,天氣暖和的時候她家的花盆一直都放在院子裡,螳螂在花的枝叉上產卵了,那是一顆很大的五瓣梅,螳螂卵一時沒被發現。天冷了,花盆被搬到屋子裡。她家的暖氣挺熱,可能熱到了螳螂卵孵化的溫度,於是,一個個小生命就這樣誕生了!她覺得這件事不可思議,可我對這種情況並不陌生,也覺得挺好玩的,嘻嘻。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捉螳螂的情景。
那時家裡沒什麼玩具,也沒什麼有趣的活動。為了消磨時間,只能隨便找點自己覺得好玩的事情做,捉螳螂就是我兒時的有趣活動之一。雖說螳螂可以餵雞、餵鴨,但小孩子嘛,主要是為了玩耍。
冬天,在光禿的樹枝上,我們經常看到大約一寸長、手指粗的螳螂卵,也有的短一些。如果能夠得著,總是淘氣地把帶螳螂卵的樹枝掰下來拿著玩,也出現過朋友家裡孵出小螳螂的情況。冬天屋子裡生火,小孩子淘氣,使得螳螂卵冬天在屋子裡孵化出來,亂了季節。在枯燥乏味的嚴冬季節,看到一群這麼小的反季節活物爬行時,還真的有點小小的激動和興奮。
真正捕捉螳螂的季節是夏天。溫暖的天氣,在河邊玩耍,岸邊有很多樹,見到樹上有螳螂就想法捕抓。要是很高夠不著,就用一根長棍兒伸到螳螂面前,捅捅它,想法讓它爬到長棍兒上面。螳螂好奇地用它那對「大刀」抓撓棍子,一旦它爬上棍子,捕捉就基本成功了!從樹上出現小螳螂時就開始捕捉,一直到秋天。大約深秋季節,螳螂產卵之後,就由於天氣變冷慢慢死去。
螳螂有三對爪子,其中離頭部最近的那對爪子粗壯鋒利,螳螂主要靠它們防身,我們形象地稱它們為「大刀」。當你設法去捕捉螳螂或是把螳螂抓到手時,一不小心會被它那對鋒利的「大刀」抓破。所以,手裡拿著螳螂時,想法捏住這對「大刀」。螳螂的雌雄一目了然,從小就很容易分辨,因為它們的體型不一樣。公螳螂體型小,且細長,母螳螂體型大,且粗壯,一般是淺綠色,偶見淺棕色。有時到山上玩耍,也不時能看見草叢裡、小酸棗樹上有螳螂,但山上的螳螂體型比河邊樹上的螳螂體型要大,且不論公螳螂還是母螳螂,都顯得相對細長些,有淺綠色的,也有淺棕色的,明顯不是一個品種。
螳螂是雞鴨的美味,每次捉來的螳螂最後都落到雞鴨的嘴裡。我把螳螂往雞鴨群裡一扔,它們立馬就瘋狂開搶。雞的動作比較麻利,飛快衝向獵物。鴨子伴隨著呱呱的叫聲,扭著笨拙的身體緊跟其後,由於「僧多粥少」,往往一無所獲。小孩子個小,有時螳螂還拿在手裡,就被那些「手疾眼快」的公雞、母雞們一躍而搶,嚇得我趕忙躲藏。
至今那捉螳螂,悅雞鴨的畫面還記憶猶新,正可謂:
追憶兒時,懷念昨天。
時光荏苒,光陰似箭。
轉眼間,已是幾十年。
捕魚抓蝦,精彩片段。
螳螂雞鴨,打成一片。
剎那間,猶如在眼前。
童年樂趣,心中之戀。
永久回憶,保留心田。
難挽回,那生動畫面。
回味往事,物是人非。
追夢時刻,青澀少年。
昔時光,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