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見於《周易·繫辭下》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八卦生自太極、兩儀、四象中,「四象生八卦」
它也是中國古老文化的深奧概念,是一套用三組陰陽組成的形而上的哲學符號。其深邃的哲理解釋自然、社會現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八卦成列的基礎是易象,重卦的基礎則在於爻變,「爻在其中矣」便是易道周流的內在動因。八卦表示事物自身變化的陰陽系統,用「一」代表陽,用「- -」代表陰,用這兩種符號,按照大自然的陰陽變化平行組合,組成八種不同形式,叫做八卦。八卦其實是最早的文字表述符號。
它在中國文化中與「陰陽五行」一樣用來推演世界空間時間各類事物關係的工具。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風,震代表雷,坎代表水,離代表火,艮代表山,兌代表澤。八卦就像八隻無限無形的大口袋,把宇宙中萬事萬物都裝進去了,八卦互相搭配又變成六十四卦,用來象徵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基於當今社會人事物繁多;八卦在中醫裡指圍繞掌心周圍八個部位的總稱。八卦代表易學文化,滲透在東亞文化的各個領域。
在萬物之初始狀態,不分白天黑夜,不分陰陽兩極,只有的是一片混沌,我們稱之為太極,意思是一切萬物的終極初始狀態。太極劃分陰陽,即為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形成了最初的天和地,因而生成了最初的陽和陰,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兩儀。
兩儀分陰爻和陽爻。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所謂的四象就是太陽,少陰,少陽,太陰,此為四象。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東南西北為之四象,春夏秋冬為之四象...四象再生八卦,也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八卦。
八卦是由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個卦組成,這就形成了我們最初的八卦圖。
八卦分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
先天八卦代表的數字
先天八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先天八卦方位
乾為正南;坤為正北;兌為東南;艮為西北;離為正東;坎為正西;震為東北;巽為西南。
後天八卦方位
乾為西北;坎為正北;艮為東北;震為正東;巽為東南;離為正南;坤為西南;兌為正西。
後天八卦代表的數字
離代表的是九;巽代表的是四;震代表的是三;艮代表的是八;坎代表的是一;乾代表的是六;兌代表的是七;坤代表的是二。「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在中央」,即很好地詮釋了後天八卦每個卦位所代表的數字。
換言之,即先天為體,後天為用。我們所用的數字都是以後天八卦為準的。
後天八卦圖實為陽氣從東方運行的一種情況,它展示了萬物從生到死的一種規律,即從四時的推移和萬物的生長收藏得出的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每個周期360天多一點。八卦各管45天,共360天,其運轉的方向是順時針方向運轉的。八卦,每卦有三爻,共24爻,相當於一年24個節氣,這在後天八卦中是很明顯的。
八卦的起源
伏羲畫八卦於卦臺山,後來甘肅天水和河南還有伏羲畫卦臺。卦臺山又名畫卦臺,相傳為伏羲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始畫八卦的地方,處於三陽川西北端,現轄於麥積區渭南鎮。當然,很多現代學者不相信,認為是後人把一些發明託於古名人;另外,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江蘇東部海安縣青墩遺址,1979年出土了八個六爻的數字卦,在遠古那種人口稀少、部落林立、交流工具很差的環境裡,文化傳播到遙遠的江蘇東部,需要漫長的過程。根據史料記載,八卦的形成源於河圖和洛書。傳說是伏羲所發明的,伏羲氏在天水卦臺山始畫八卦,一畫開天。
張政烺的筮數多步演化出八卦論:其文《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研究二十世紀出土的一批數字卦,認為先有大量筮數(數字卦),後簡化成幾個筮數,戰國時期再由這些少量的具體數值簡化成(由一、六兩個數字表示的)二元奇偶數符(才有數符化的八卦),戰國末期至秦漢再演化為(後世通用的)抽象的二元陰陽符號(才有陰陽化的八卦),陰陽哲學觀起源很晚。此論與某些古籍的記載矛盾大,影響也大。
劉林鷹的天文六卦演化出八卦論:其《易學起源之謎新解》闡述六卦體系論,認為卦產生於天文學家圭測工具的預測活動,初期的卦是六卦體系,沒有坎卦和離卦,後來演化出八卦體系,其重要證據是六卦體系(如三陰三陽)是中醫學的主幹性理論,不是八卦能解釋的,而且六卦體系裡的月卦等在《歸藏》《易經》有殘跡。其後來的論文《商周數字卦之用六象筮法考》,否定易卦源於筮數論,論證四象性大衍筮法在東周佔統治地位之前的數千年,易的卜筮是用六象筮法,複雜的筮數只是六象的用數及其變化等,陰陽六象本質上是六卦,即:六卦生八卦曾是漫長的卜筮歷史,抽象陰陽觀起源非常古遠。
電話:13555514443
微信:zy13555514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