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31日電 (記者 王辛莉)海南有好茶?到海南旅遊的遊客們選購伴手禮時發現,海南本地茶葉品牌多品相佳。五指山紅茶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五指山位於海南島中部熱帶雨林山區,有「翡翠之城」美譽。海拔較高,氣候溫潤,終年雲霧繚繞,生態良好。2015年,五指山紅茶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
近日,記者專訪五指山茶葉協會會長鄭麗娟。在這位女企業家眼裡,小小茶葉蘊藏著海南熱帶農業發展、文化旅遊以及民族山區富民的大千世界。
鄭麗娟陪同海南大學植物所進行海南大葉茶種質資源考察採樣。李東海 攝
懵懂入行,從外企回海南「務農」
出生於1963年的鄭麗娟是歸僑僑眷。1950年代初,她的外公攜一家近十口人從馬來西亞回到祖籍地廣東。響應國家在海南墾植橡膠號召,定居海南興隆華僑農場。她從小生活在五指山,寒暑假去外公家,「在山林中長大,我對大自然有親切感。」這為她日後從事茶產業埋下伏筆。
1982年,她考進中山大學哲學系。1986年畢業,到廣州萬寶冰箱集團從事外事接待工作。她的小家庭也安在了廣州。
上世紀90年代,乘改革開放的風氣之先,海南成為民營企業的發源地。鄭麗娟父母退休後開辦公司,在海南島西北部種植苦丁茶,創辦「海南椰仙」品牌。
「1999年,年齡漸長的父母希望我回來幫忙打理生意」,她說,答應從廣州外企回到海南「務農」,一則為孝順父母,承擔家庭責任;二則看好海南旅遊商品市場前景。「那時公司茶葉價雖不高,但供不應求」。而在上世紀80年代,海南是全國最大的紅茶出口地區。 「我『懵懂』地覺得海南茶葉應該再次走出去。」
2001年,公司在五指山水滿鄉租下206畝坡地,成立五指山椰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鄭麗娟擔任總經理。「每天有一百多人在山上勞動,用兩口大鍋在露天煮飯……」回憶當初開荒時的場景,鄭麗娟的語氣裡充滿豪情。
沒有因為她是女性,上蒼就特別眷顧。創業中的她遇到一次又一次困難。
因為山道曲折,溝溪叢多,她開的是一輛皮卡車。開始幾年,她要撐竹筏才能上到茶園做工。在地裡幹了一天,有時連夜趕回海口,沿途要休息六次,才有力氣將車開到家。「一次次地想放棄,又一次次鼓起勇氣!」她坦言。
2005年,強颱風「達維」過境。栽下去數年的茶樹被颳得所剩無幾,「心痛啊」,只得重栽。
2008年金融危機,公司資金鍊緊張,她賣掉在廣州的房子,籌錢補充公司生產運營資金。
鄭麗娟通過多年摸索研究,利用五指山原生百年野生大葉茶為母本,採用茶葉冬控催梢技術,建立了採穗園及種苗繁育基地,成功在大田引種五指山紅茶。獨特的氣候條件,廣泛的生物多樣性,形成五指山紅茶「琥珀湯,奶蜜香」的特質。
鄭麗娟在茶園介紹生產情況。李樹林 攝
2017年以來,椰仙牌五指山黎王紅有機茶在全國性茶葉評比活動中,先後獲得一等獎和金獎。
「目前,公司在五指山擁有直接經營管理的有機茶園近千畝,是當地最大的茶葉企業」,更讓她欣慰的是,五指山紅茶愈來愈得到茶客的認可。
成立協會,抱團做強茶產業
隨著五指山紅茶知名度提升,墾植規模擴大,不斷有企業和農戶加入茶產業。成立行業協會,協同發展,水到渠成。
2015年3月,五指山茶葉協會設立,鄭麗娟被推舉為協會會長。協會旨在推動五指山茶葉走向規模化、品牌化,在茶企壯大的同時,農民通過種茶增收致富。
鄭麗娟介紹,協會成立以來,開展一系列活動,提升五指山茶葉的聲譽度。
2015年11月,五指山紅茶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後,協會推進茶園標準化建設,在制種、栽培、加工等方面制訂了地方標準。
2017年,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五指山紅茶論壇亮相分論壇,受到海內外的嘉賓的關注。此後,五指山紅茶成為論壇年會指定飲品。
2018年始,連續舉辦五指山華夏早春茶開採節活動。
2020年初,五指山紅茶走進央視扶貧公益廣告節目。
自2015年以來,五指山茶葉面積從2000多畝,擴展到近萬畝,生產紅茶、綠茶、苦丁茶等多個品種。
「海南有好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多次來海南考察,認為海南具有發展茶產業的先天優勢。2019年5月,五指山成立大葉種茶科學研究所,他擔任名譽理事長,並設立院士工作站。
鄭麗娟表示,工作站加強對五指山茶產業科研,在生產技術、加工能力、防治病蟲害等方面,對症下藥,提升茶葉質量。
五指山茶葉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主打產業。近年,協會配合政府,加大培訓,通過扶貧課堂,手把手傳授農民種植、施肥等管理技術。
致富路上「扶一把」少數民族鄉親
五指山是黎族、苗族集居地區。記者本月兩次到五指山水滿鄉採訪,目睹群山環繞中一幢幢少數民族的「茶樓」拔地而起。
鄭麗娟在五指山原始雨林考察野生茶樹資源。王梅珊 攝
鄭麗娟介紹,目前五指山種茶農戶1043戶,其中345戶是曾經的貧困戶。他們通過在茶園打工、自家種植茶葉脫貧,甚至致富。
在水滿鄉方應村,今年67歲的黎族人蘭姐今年開了一間手工茶作坊。「鄭總公司是五指山第一家帶動農戶種茶的企業」,她說。十多年前她到椰仙茶園上班,學會了制茶。
「初開墾時,公司在鎮墟附近租了17畝地做茶苗圃。除公司自用,免費提供給農戶」。她說,此舉改變了當地農民上山挖掘實生苗種茶的傳統,加快推廣優良新品種。公司還與茶農籤訂茶青回購協議,在達標前提下,保底價收購,解決農戶後顧之憂。
鄭麗娟核算,如果一戶種5畝茶,採摘期11個月,最低年收入35000元。「五指山紅茶的開發,既保護了生態,又合理利用原生物種,靠山吃山的農民有了穩定收成。」
2014年,鄭麗娟將目光從水滿鄉轉向紅山鄉。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種植面積擴大了800畝。紅山鄉番賽村村支部書記王梅珊說,鄭總和氣熱心,與村民打成一片。哪家有幾口人,種幾畝茶,一清二楚。該村108戶貧困戶中40多戶通過種茶脫貧。
今年6月,公司的觀光茶園被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授予全國巾幗脫貧示範基地。
今年70多歲的麥福炳是公司生產、技術負責人。他稱,「鄭總離開小家庭,蹲在深山老林研究茶葉。小半輩子紮根農業不容易。她對發展海南茶產業有追求。」
期待打造五指山「茶客廳」
隨著全島高速公路的網絡化,海南全域旅遊將展開新的一頁。島嶼中心的五指山處於旅遊樞紐。
「五指山紅茶是公共品牌,協會有責任保護和發展好!」鄭麗娟說,目前協會面臨的困難是,五指山茶產業園區的發展規劃如何做得科學系統,需要政府部門統籌、協調和支持。
鄭麗娟念叨著五指山「茶經」:打造五指山「茶客廳」。通過茶產業為旅遊做配套,讓遊客在五指山遊得好,買得到,住得下。
「一天有四季」,在椰仙觀光茶園,記者遇到一群住在五指山的「候鳥」。來自唐山的黃先生說,在五指山住了8年,「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是天然氧吧」,他建議,「提升旅遊環境,五指山是寶地,客人會來『森呼吸』」。
2016年1月,寒潮襲侵海南。「一晚上,漫山遍野開滿了茶花,壯觀得讓人震驚」,已開過一輪花的茶樹,第二次開花,「一剎那,我似乎解悟茶的生命密碼——為了讓後代留下來,開花,結果,拼盡所有!」茶樹多開花,意味著當年茶葉將減產。但鄭麗娟為發現這「奧秘」深深觸動:茶文化在華夏文明中生生不息,正是茶樹有頑強的生命力。
目前,海南有白沙綠茶和五指山紅茶兩項茶類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豐富。
鄭麗娟考察過印度、土耳其等世界各地的茶產業。作為海南最大的茶葉生產民營企業,她心中有藍圖:「海南建設國際旅遊消費中心,需要跳出海南,以更廣闊的視野,將茶產業與農業、旅遊、文化等產業融合發展,做好海南自貿港本地特色產業的文章」。她期待地說。(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