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底,凱德集團在上海落地的第二座來福士廣場——長寧來福士正式開業,項目位於中山公園商圈,商業面積為12萬方,主要分為東區(9.7萬方)和西區(2.2萬方)。開業當天約有60%品牌率先亮相,大部分主力店並未現身。
經過兩年的經營和調整,長寧來福士從外部條件到內部品牌結構都有新的發展。最重要的兩個變化,一是商場2層和B1層與地鐵2、3、4號線的直接連通,改變了項目原本在商圈內的「孤島」狀態;二是品牌調整率約達到了40%,多個主力店City’s super、Forever21等營業不久都已被替換,新的主力店盒馬鮮生、NIKE等即將亮相。以下是開業兩周年長寧來福士做的具體品牌調整,或許我們能從中一探商場調改的邏輯。
東區2層與地鐵口相連
主力店有變更 但整體調性不變
長寧來福士開業後不久,長寧來福士內的主力店如Forever 21、City’s super、H&M、TommyHilfiger、Esprit、Air Jordan、言幾又等才姍姍來遲,陸續開始營業。
兩年不到的時間,因全面退出中國市場,在商場西區佔據1186平方米的Forever 21已經退出,從圍擋可以看出新租戶將會是國際運動品牌NIKE;
東區B1層的City’s Super也在開業僅一年後撤出,下一個入駐品牌將會是盒馬鮮生;
一直有圍擋但並未露面的主力店之一ATTOS不久前被韓國本土輕奢品牌陸心媛Youk Shim Won所代替;
西區曾佔據L1和B1兩個樓層的言幾又現在面積有縮減,僅留下了B1的門店面積。同時西區首層還增加了特斯拉展示廳。
另外,東區首層的多個主力零售品牌也已更新升級,UGG、薇薇安維斯特伍德、Mandarina Duck等退出,代替它們的是陸心媛Youk Shim Won、Adidas woman、ARMANI EXCHANGE、Champion等更加時尚,緊跟潮流的品牌。
整體來看,雖然品牌有更替,但仍舊與商場開業之初「潮流輕奢」的定位相符。在整個中山公園商圈,長寧來福士依舊是希望通過錯位競爭,抓住中高端白領客群。該定位也與贏商大數據統計的中山公園消費人群畫像相符。數據顯示,該商圈消費者中工薪階層約佔38%、中產階級約佔42%、富豪的比例約為19%。這樣看來,中高端消費在中山公園商圈內是有較大市場的。
「網紅」輕餐更新換代
與開業時相比,商場東區B1層的變化最大,調整比例達到了近60%,主要涉及的業態為輕餐飲,包括仰望包腳布、幸福侯彩擂等「網紅」餐飲現在已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則是悠悠舒芙蕾、春樹拉麵、廖記棒棒雞等更新的品牌,這與快餐、小吃、甜品等品類的快速迭代有關。
同時,緊跟著市場熱點,原本就擁有喜茶、楽楽茶兩家網紅茶飲的長寧來福士還將迎來Peet’s Coffee和華心糖水這兩個當下流行輕餐飲品牌,且都位於首層顯眼位置,開業後又將成為潮人們的打卡處。
增加少量兒童親子業態
區別於體量更大,定位親民的龍之夢購物中心,長寧來福士更趨向於年輕有品位的白領消費者,加之商場對面就是主打兒童培訓的貝多芬廣場,為避免同質化競爭,長寧來福士在開業之初就僅布局了極少量兒童親子品牌。
不過,根據贏商大數據顯示,中山公園商圈周邊1公裡內住宅小區的數量是64個,商圈客流中有小孩人士佔比為47%,所以有大量潛在的家庭型消費者,他們對於一站式購物、用餐、休閒娛樂的需求較高。長寧來福士在經營了兩年後,也開始逐漸關注家庭用戶,少量布局兒童業態了。
贏商網觀察到,商場東區三樓集中引入了多個兒童培訓和遊樂品牌,分別是愛尚跆拳道、童繪、氣球島雙語親子樂園、Mad Science、海倫多蘭英語等,加上西區原本就有的多多淘卡通互動兒童樂園、英孚教育等,整個商場內現有約10個左右的兒童體驗類品牌。對於商場做此調整究竟有何考量?未來是否還會增加該品類的數量?贏商網詢問長寧來福士方面,暫未獲得回復。
總結:同樣位於中山公園商圈,人們總是會把長寧來福士與長寧龍之夢來做對比。相比開業時間更長、累積人氣更高、定位更大眾化的龍之夢,長寧來福士在客流上肯定還有差距。不過從開業兩年來調整的方向看,一是不斷更新「網紅」餐飲、二是有意識增加兒童親子類品牌,長寧來福士正在通過品牌調整爭取更多的消費者。同時,它守住了本身的定位,依舊注重引入中高端有品位的零售及餐飲品牌,且不斷在做品牌升級,實現與商圈內其他項目的互補。未來長寧來福士能否發展為既有品質又有人氣的購物中心,還需要時間的驗證。
附長寧來福士開業及兩周年品牌對比
(備註:黑色字體為已更替品牌;藍色字體為開業兩年未改變的品牌;紅色字體為開業調整後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