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中國古代稱為茶末)起源於隋唐,是把春茶的嫩葉,經蒸氣殺青製成餅茶(團茶)保存起來。在吃之前放入火上再次烘烤乾燥,用天然石研磨成粉末。
從古代開始,文人和墨客就留下了大量的抹茶詠嘆調詩篇,「碧雲引風,白花浮光凝碗」,正是唐代詩人盧同對抹茶的讚譽。
擦茶味蛋糕、擦茶味冰激凌、擦茶味糖果、擦茶味飲料……由於色彩養眼的口感新鮮,吃貨們總能在琳琅滿目的美食中挑出最適合抹茶的口味。然而,市場上不少抹茶食品內添加的僅僅是綠茶粉,而為了保證口感和色澤,添加香精和色素已成行業慣例。
採來的新鮮茶當天殺青乾燥,採用的是蒸氣殺青。蒸青過程中,茶葉中的氧化物質如順-3-已烯醇、順-3-己烯乙酸酯和芳樟醇的含量明顯增加,並產生大量的A-紫羅酮、B-紫羅酮等紫羅酮類化合物,這些香氣組分的先質為類胡蘿蔔素,構成抹茶特有的香氣和口感。因此,覆綠而蒸蒸殺青的覆下茶不僅香氣獨特,色澤翠綠,味道更佳。
真抹茶的原料是一小片未經揉捻的茶葉,其製作主要有兩個關鍵詞:覆膜和蒸青。採摘前20天必須搭棚,蓋上蘆葦簾、草簾,遮光率達98%以上,也有簡易遮光,用黑色塑料紗網遮光,只能達到70~85%。試驗表明,不同材料和顏色的物品在遮光茶葉時產生的效果是不同的。
喝抹茶通常是以茶道為基礎,需要遵循一系列複雜的規則。
其基本方法是先在茶碗裡放少許抹茶,加入少量溫水(非沸水),再攪拌均勻(通常使用茶油)。
茶葉中,「濃茶」4克加60 CC開水,抹茶有點像漿糊。薄荷茶,2克加60 CC開水,抹茶。可用茶豆刷出濃濃的泡沫,很漂亮,爽口。
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裡,喝茶的人少之又少,而抹茶則更多地被用來製作各種精美的食品,綠色抹茶成了餐桌上的鮮花,被人們所追捧和享受。
將抹茶或綠茶粉加入手工面中,製成抹茶涼麵,雖未經過高溫烘烤,但在晾乾麵條的過程中,原本翠綠的麵條開始變黃,出現自然氧化現象,因此在日本,為了延長保鮮期,抹茶一般採用半成品的形式,即茶片,當要用到抹茶上時,才製成。
近年來,隨著抹茶的大熱,抹茶類產品所佔比例迅速上升。若見到顏色特別鮮豔,呈翠綠色的糕點、糖果或飲料,很可能會添加色素,建議不要購買此類食品。
顏色:抹茶因為覆蓋蒸青,呈深綠或者墨綠,綠茶粉為草綠。
味道:抹茶不澀少苦,綠茶粉略苦澀。
香味:抹茶呈海苔、粽葉香氣,綠茶粉為青草香。
細度:抹茶細度達6000目以上(2微米),塗在手背上可以全部進入毛孔。綠茶粉100~300目左右,比抹茶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