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如何超越臺南,逆襲成臺灣省省會?

2020-12-12 讀懂本星球

如今的中國臺灣,從政治到經濟的中心區域無疑都是在寶島北部。

但其實,臺灣南部才是寶島最早被開化的地區,臺南府在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中後期的200多年一直是臺灣的行政中心。

▲1665-1668年間的臺灣地圖

在近代的幾百年間,臺灣的中心是如何一步一步從臺南轉向臺北的呢?

▲從人口密度圖上看,臺北都市圈也遠遠大過臺南

1.臺南,臺灣的第一個漢人政權中心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神聖的領土。

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了臺灣島,並在島上建立了第一個漢人政權,史稱「明鄭王朝」。而鄭成功為自己選擇的政權中心,就在今天的臺南市。

▲天氣好的時候,在臺南高空可以看到遠處玉山山脈尾部

其實,在「明鄭王朝」來到寶島上之前,南北臺灣曾在較長時間裡被兩個不同的西方帝國殖民。

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抵達臺灣西南海岸,荷蘭殖民者便逐漸開始了對臺灣南部的殖民統治,而從那時起,臺南便始終是荷蘭人殖民統治的中心。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安平古堡(臺南)上

荷蘭人逐漸在臺灣南部站穩腳之後,西班牙人開始坐不住了。當時,他們正長期盤踞在離臺灣島很近的菲律賓馬尼拉,當然不願意臺灣這塊大蛋糕被荷蘭人獨享。

1626年,西班牙人在臺灣北部的基隆港登陸,他們在臺灣北部建立了軍事基地,並逐漸控制了臺灣北部。

由於臺南、臺北在很長一段時間分屬荷蘭和西班牙兩個不同國家的殖民統治,兩地的經濟文化發展差異較大。

▲自古以來是祖國領土一部分的臺灣島,一度被荷蘭、西班牙兩個殖民國家瓜分

荷蘭人在臺南的殖民非常成功,不但依靠臺南適合農耕的地理條件,發展起了大米、甘蔗等農業種植業,還逐漸將臺南發展成為了荷蘭人在中國大陸、日本、歐洲之間的貿易中心。

臺灣給荷蘭殖民者帶去了巨大的財富。殖民期間,從臺灣運回荷蘭的財富,平均每年約40萬荷蘭盾之多,相當於4噸黃金,佔荷蘭人在亞洲各殖民地總利潤的25.5%。

西班牙在臺灣北部的殖民統治就沒那麼順利,臺北地區是個盆地,中間低平,但周圍則被山丘環繞,此地長期居住著很多臺灣原住民族。原住民族生性彪悍,與西班牙人衝突不斷。

西班牙在臺灣北部的統治更多的只是軍事佔領,只有極少量的硫磺、藤、鹿皮貿易流通,西班牙的貿易大本營始終是在菲律賓的馬尼拉,就連臺北駐紮人員的供養都需要通過馬尼拉來提供。

▲畫於1746年的臺灣地區狩獵鹿

只駐軍而沒有產業支撐和商貿往來的統治註定不能長久。1642年,因西班牙駐臺軍隊被大量調去菲律賓鎮壓當地民族起義,而在島上缺乏守衛,荷蘭人乘機佔領了臺灣北部,從而實現了對全島的事實殖民統治。

鄭成功為何選擇臺南作為自己的首府呢?

▲臺南鄭成功廟中的雕像

臺南作為荷蘭殖民政權長期的中心,已經得到了部分的商貿開發,是島上最重要的港口。

對於有著「屯田制」傳統的鄭氏軍隊,臺南地處嘉南平原腹地,有著十分適合發展農業種植的便利條件。

▲臺灣島內地形圖

因此,擁有諸多優勢的臺南,被鄭成功確立成為自己的政權中心,也是臺灣的第一個漢人政權中心。

「明鄭王朝」在臺灣統治的二十多年裡,在臺灣的西海岸進行了大量的土地開發和水利工程建設,農業種植業發展迅速,島上軍民糧食自給自足。

這一時期,臺灣的南北重心基本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和轉移。臺北地區雖然也有部分屯田之地的開發,但臺灣西南部,特別是臺南所在的嘉南平原,依然是臺灣全島的政治經濟中心。

2.開埠,南北兩港齊頭並進

從荷蘭殖民者到「明鄭王朝」,再到清朝前期,臺南始終是臺灣的中心。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十九世紀中期,臺南已經發展成為在全世界有一定影響力的中國城市。

臺灣西北部的開發主要是從十八世紀開始的,從康熙年間開始,逐漸有粵東地區的客家人向清廷申請渡海牌照,到臺北進行開發建設。此時的臺北(淡水),主要發展的是農林為主的經濟,是標準的大農村,與同一時期的臺南相比,中間至少差了N個9線城市。

▲康熙年間臺灣島內設立府、縣、莊、社四層管理機構,上圖反映了前三層機構的駐地。當時臺北地區只有雞籠(即現基隆)和上淡水兩個社,是最底層的管理機構。

然而,城市的發展也真可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臺灣南北差距的天平,其實是從「開埠」開始傾斜的。1858年,清政府與西方多個國家籤訂了《天津條約》,安平(臺南)和淡水(臺北)成為臺灣島內的兩大通商口岸。

▲安平現在是臺南市的一個區

幾年後,在條約的基礎上,又將安平(臺南)和淡水(臺北)南北兩大港口設為正口,同時各增開一個子口進行互補。臺灣逐漸形成了北部的淡水(臺北)-基隆,南部安平(臺南)-打狗(高雄)兩大貿易港口。

「開埠」之初,北部因人口稀少、缺少資本投入,商貿並不發達。而此時,臺灣南部的糖是全臺最主要的對外出口商品,南部港口的貿易額是也北部港口的兩倍以上。

▲1867年打狗港(高雄)

茶葉產業是改變臺灣北部經濟的重要產業。十八世紀中葉,蘇格蘭商人杜德發現了臺灣北部的商機,臺北盆地周邊的地理氣候條件十分適合種植茶葉,他從福建安溪引進茶種,在鼓勵當地農民大量種植的同時,還從福建引進了先進的技術。

▲19世紀臺北山區的茶園

臺北產的茶葉在澳門等地進行試銷後,於1869年正式開始外銷,第一批從淡水運往美國紐約的兩艘遠茶船共計2131擔(一擔約合60公斤),茶葉到美國後一泡而紅,銷量極佳。第二年,臺北銷往美國的茶葉數量暴增五倍達10540擔,售價也由每擔15美元翻倍到30美元。

茶葉貿易的興盛,不但吸引了資金也吸引了很多人口來到臺灣北部工作和定居。茶葉產業是人口密集型產業,需要大力進行種茶、採茶、精製、揀茶,這充分吸收了大量人口來北部就業,特別是在這之前早已移居臺灣島的先民。他們或季節性往返,或落地生根定居在臺灣北部。

▲揀茶,茶葉產業是人口密集型產業

1870年以後,隨著臺灣的茶葉在全球貿易市場的大放異彩,臺灣北部山區被大量的開發。伴隨著北部港口貿易額的陡增,淡水(臺北)也迎來了大發展。

臺北的發展很快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1875年,清政府改革了臺灣島的行政建制,將原來臺灣島上的一府(臺灣府,府治臺南)改為兩府(臺灣府,府治臺南;臺北府,府治臺北)。

▲1874-1875年的臺灣府城(臺南)地圖

至此,臺灣府與臺北府並列,臺北與臺南平起平坐。

3.建省,臺北終成臺灣的中心

1875年之前,因為臺灣曾經出現過「反清復明」的朱一貴等人,清朝很長一段時間對大陸人渡臺有著嚴格的限制。而設立新府後,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參與新城的建設,廢除了相關政策,充實了大量勞動力。

臺北府於1879年正式開府,府署設在臺北。臺北城於1882年開工建設,1884年底竣工建成。該城定址於現臺北市西南,緊鄰大稻埕和艋舺兩個當時臺灣北部最發達的河港商業區之間。

▲臺北府城地圖

臺北府的設立以及臺北城的建成進一步加速了臺灣北部海外貿易的發展。

當時,臺灣的對外出口外貿易主要有三種產品,南部的糖、中部的樟腦、北部的茶葉。而茶葉產業的突飛猛進讓臺灣經濟的天平不斷向北方傾斜。

北部出口的茶葉總量雖不及南部的糖,但由於茶葉單價高,因此出口總值高於糖。在1868至1895年間,茶葉、糖、樟腦這三大主要出口產品的總值,佔臺灣出口總值的94%,其中茶佔54%,糖佔36%,樟腦佔4%(樟腦也多由北部出關)。所以,當時有近六成出口值的貨品是由北部輸出的。

十九世紀的最後三十年,臺灣南北部港口對外貿易額的變化,直接造成島內經濟上的反轉,資本開始大量湧入臺灣北部,西方各國洋行和中式錢莊也開始湧入臺北,經濟重心南北易位。

▲1884年臺灣的洋行

▲原臺北(淡水)英商得忌利士洋行舊址

1883年的中法越南戰爭,讓清政府進一步認識到臺灣島的重要性。1885年,戰爭一結束,就宣布建立臺灣省,劉銘傳任第一任巡撫。

1887年臺灣正式建省後,清朝政府將原來島上的兩府(臺北府、臺灣府)改為三府(臺北府、臺灣府、臺南府)和一個臺東直屬州。

在設立省會的問題上,也許是南北各派勢力互有爭議,也許是為了不影響臺北、臺南兩大城市市民的情緒,巡撫劉銘傳折中地選擇將在臺灣中部修建一個新的省城(現在臺中市)。

但由於修建新城耗時較長,劉銘傳的巡撫衙門暫時設在臺北城內,並一直延續到了1891年他卸任。由此,臺北成為了臺灣省事實上的最高行政中心。

劉銘傳之後,新巡撫就以經費不足為由,停止了中部省城的建設。1894年2月,正式確定臺北為臺灣省省會。

由此,從十九世紀後期開始,臺灣北部不僅在經濟上超越了臺灣南部,臺灣省的政治中心也從臺南轉換到臺北。

1895年,清政府通過《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但素有愛國傳統的臺灣人民奮起反抗日本入侵。日軍入侵臺灣的路線,是在臺北登陸開始的,自從登上臺灣開始,就遭到島內各族人民頑強抵抗,而這場反對侵略的抗爭最終在臺南悲壯的結束。

臺北始,在臺南終。臺灣人民由北到南書寫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至死不渝抵抗侵略、捍衛祖國神聖領土的英雄史詩。

▲1905年被拆除的臺北西城門(寶成門)

▲臺北市區一角

相關焦點

  • 臺灣「最不能」被「小瞧」的地方,不是省會臺北,也不是臺南
    臺灣「最不能」被「小瞧」的地方,不是省會臺北,也不是臺南,臺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公裡,是中國第一大島,南北縱長約395公裡,東西寬約145公裡,環礁海岸線長約1139公裡,澎湖列島總長約1520公裡,粉筆太平洋航線中心是中國和亞太地區各國的海上。
  • 全島中心轉到臺北,南部中心轉到高雄,舊臺灣府城臺南為何衰落?
    荷蘭人的兩個城堡都是修在臺南,西班牙人佔據臺北作為中心,但是臺北實力遠不如臺南,所以被荷蘭人所擊敗臺南作為臺灣中心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而是地緣必然,因為這裡離大陸港口最近,加之地形是平原,大陸移民最開始開發臺灣自然是開發南部。早期的臺南市西部是一片汪洋,稱之臺江內海,內海西緣沙洲環繞,臺江東岸則是平原區。
  • 臺北人口275萬,GDP總量900億美元,在內地是什麼水平?
    說到我國臺灣省最大的城市,多數人仍會下意識地認為是臺北,但那已是2010年之前的事情了。 臺北市的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是典型的盆地地形,整個盆地面積約100平方公裡,平均海拔7-10米,地勢從東南部向西北略成傾斜。臺北市處於不等邊三角形的臺北盆地中心。
  • 臺灣省資訊|從臺北到臺南,阿里山,還有日月潭
    臺灣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從臺北到臺南,阿里山,還有日月潭在臺北,有著太多的痕跡,有意無意間總是能感受到海峽兩岸比較微妙的氣氛。而離開臺北,把注意力集中在美麗的風景和美味的食品,忽然間變得輕鬆了許多。
  • 臺北:中國面積最小的省會,北京是它的60倍,卻是世界一線城市
    說到省會城市,大家肯定都會聯想到,這個城市肯定是這個省發展最好的一個城市。事實上卻是如此,所以省會一般都是這個省的模範城市,並且還會是當地政治經濟文化還有交通的發展中心。在未來還會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說不定可能會成為直轄市。
  • 臺北是中國省會城市面積較小的,卻是世界一線城市,你意外了嗎
    說到中國哪一個省會城市面積最大,大家都會知道答案,但是您知道中國哪一個省會城市面積最小嗎,肯定沒有幾個人知道答案了吧。其實中國臺灣省臺北市也算是面積最小的省會城市,臺北市對許多朋友來說不陌生吧,臺北市在臺灣省北部的臺北盤地。
  • 臺灣省No.1城市臺北,比不了新一線,二線城市能排第幾?
    我國臺灣省也被世界經濟組織認定為經濟發達地區。2018年,臺灣省GDP總量折合人民幣為39001.04億元,排在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湖北之後,全國排在第八位。2019年,臺灣省GDP總量折合人民幣為42180.68億元,又落後於福建,排在全國第九位。
  • 中國最發達的城市,GDP有望超越臺灣省,目前排亞洲第二
    我們都知道現在在我們國內經濟最好的幾座城市就是北上廣深四座一線城市了,新一線城市中經濟最好的是成都、杭州、蘇州、重慶和武漢這幾座城市了,不過在我們國內眾多的城市中,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只有一座相信說到這裡大家也能猜出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哪座城市了,這座城市是我們國內四座直轄市之一,也是四座一線城市之一,這座城市的GDP也將要突破4萬億的大關,經濟實力目前排在亞洲第二的位置,並且也有望超越整個臺灣省的經濟總量
  • 大猜想:福州直達臺北海上高速公路,泉州到臺中,廈門到臺南
    福建的最大戰略地位是連接臺灣省,因此我想大膽猜測一下,福建福建最重要的大城市福建最重要,臺中和臺南構成了一座完整的經濟和旅遊橋梁。從福州到臺北約255公裡,泉州到臺中215公裡,廈門到臺南約271公裡。
  • 贛州有望逆襲南昌,而與省會差距更小的遵義卻無法逆襲貴陽!
    內陸省份非省會城市逆襲省會,隨著中西部強省會戰略的實施,內陸省份的省會基本都是一城獨大的存在。非省會城市想要逆襲超越省會,需要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在所有的中西部內陸省份中,希望最大的當屬江西省贛州市,這個觀點在上一篇文章中已有闡述。
  • 中國「最迷你」的省會,縣城都比它大,卻發展成世界一線城市
    大家都知道,省會對一個省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省會城市的發展不僅提高了自己的經濟水平,還促進了周圍其他城市的發展,只有省會發展的好,政治、經濟和文化交通都齊備,綜合素質良好,才能多方面帶動本省的經濟發展,這也不得不說是各省發展的普遍情況,結果,省會城市是省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 臺灣省第一大城市, 中國一線城市。
    臺灣省第一大城市, 中國一線城市。千年破曉07-05 12:48臺北(Taipei),簡稱「北」,又稱北市,是臺灣省省會。位於臺灣島北部的臺北盆地,被新北市環繞,西界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東至南港附近,南至木柵以南丘陵區,北包大屯山東南麓。
  • 中國「最小」的省會,面積不如一縣城,卻是世界新一線城市
    在我們中國,根據地理位置分為23個省, 在一個省裡,我們最不知道的是省會城市, 結果,這是省門負責人,經常被認為是「領導哥哥」的存在,比如廣東省省會城市廣州、江蘇省省會南京、四川省省會成都在中國乃至國際上都有一定的名聲,各具特色, 但是,如果我們中國有這樣的省會城市,面積比縣差,你不驚訝嗎
  • 中國最大的省會,面積超越臺灣省,約等於8個上海、25個深圳
    說起省會,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這是一省經濟、交通和文化的中心,極具地區乃至國際影響力。那麼,你知道目前我國面積最大的省會是哪個嗎?估計很多人一時半會都答不上來,甚至有人會盲猜廣州、成都等城市。不可否認,廣州和成都都是國內發展特別好的省會城市,但是單論面積的話,在一眾省會中都不是佼佼者。目前我國面積最大的城市,乃是黑龍江省的省會哈爾濱,截至2019年,全市下轄18個縣級行政區,總面積53100平方千米,不僅在省會城市中位居第一,甚至放眼全國數百個城市都能排得上號。
  • 中國一座省會城市,人均GDP將近20萬元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座人均gdp很高的省會城市,它就是我國臺灣省省會臺北。臺灣省地圖臺北位於我國臺灣省北部地區,地處臺北盆地,臺北是一座經濟實力非常強悍的城市,截至目前為止,臺北的人均GDP為19.28萬人民幣,差不多將近20萬元人民幣。
  • 臺南:從「沒落貴族」走向「新貴公子」
    臺南從明代鄭成功時期以至清末時期,皆以臺南為全省首府,而且為大陸與臺灣省唯一的通商口岸,集政治、經濟中心於一身,民生繁榮富裕,鴻儒名士薈萃,書院之多居全臺首位。但是後期,隨著臺灣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不斷崛起,臺南的經濟發展受到滯阻,她不圖改變,墨守成規,以至於發展一直做不起來。所以很多人說臺南是「沒落的貴族」。
  • 中國面積最小的省會,還沒一個縣城大,卻是世界一線城市
    我們的國家的國土面積是相對比較大,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跨度也比較大,所以另外不同的氣候和地形特徵的形成,我們的國家有很多省的構成,每個省的面積也不同,今天我們是你提出的是一個小省會-臺北。臺北市是臺灣的省會,作為省會城市的臺北經濟也非常繁榮,實際上,臺灣省整體的經濟實力非常強,雖然臺灣整體面積不大,但這並不影響這裡的經濟發展。臺北市是臺灣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總面積只有271.8平方公裡,比許多小縣城都小,2017年常住人口為275萬人,人口非常密集,臺北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有很多歷史遺蹟。
  • 中國的這個省會,面積還沒有縣大,卻聞名全球成世界一線城市
    眾所周知,目前我國共有23個省會城市,它們分布在全國各地,領導著所屬省份的發展, 那麼你知道我國哪個省會城市的面積最小嗎?臺北市位於臺灣島北部的臺北盆地,管轄信義區、松山區、文山區等12個區,總面積為271.8平方公裡,不僅在我國眾多省份城市的面積排名中處於墊底位置,甚至不如一個縣大這主要是因為臺灣的行政區分和我們大陸方面不同,除了採取「縣大市小」的戰略外,臺灣省的面積也不大,所以臺北市的管轄區域面積特別小,雖然臺北市的面積很小,但城市的發展不可小覷,不僅城市發展進入圈,臺北作為臺灣省的省會,旅遊資源也很豐富
  • 2020年全國旅遊簡介(臺灣省)之《臺北市》主推幾大景點
    臺北市,是臺灣省省會,地處臺灣島北部的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裡,2017年臺北常住人口275萬人,人口密度居臺灣省第一位。臺北都會區面積為2,457.1253平方公裡,人口約704萬,包括由同臺北市外的基隆市、新北市的蘆洲、三重、新莊、板橋、中和、永和、新店、汐止、樹林、土城、五股、泰山、淡水由上述2個城市都區與臺北市共同組成的大型都會區,而這片區域又泛稱大臺北地區或雙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