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心血管病在我國的多發以及死亡率的上升,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重視心腦血管健康。
不知何時起,在中老年人中開始颳起了「定期輸液能通血管」之風,有不少中老年人每年去醫院要求醫生開些活血化瘀、擴張血管的藥物進行輸液。
他們認為輸液能通血管的想法非常樸素:血管就好比水管,時間久了難免會有沉澱物淤積、堵塞血管,就像用強力清潔劑疏通水管一樣,輸液也能疏通血管;或者認為血液粘稠,輸液能把血液「衝淡」,從而預防心血管病。
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好好的血管,怎麼就堵了?
我們俗稱的血管「堵」了,其實就是指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非常複雜,由於「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等脂質的堆積,在巨噬細胞、平滑肌等的作用下,逐漸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塊。
值得注意的是,斑塊並不像我們想像的一樣,好比汙垢附著在水管內壁上,而是更偏向於在血管壁上「埋」入了斑塊,血管壁就如同餃子皮包裹著斑塊,導致血管壁變厚。
因此,輸液並不能衝走斑塊。而且,如果斑塊真的脫落了,反而有形成血栓、堵塞血管的風險。
輸液能衝淡「粘稠」的血液?
很多中老年人一聽說「血稠」,就擔憂的不得了。
其實,「血稠」並不是一個專業的醫學術語,通常是指血液黏度。血液黏度的高低主要由血細胞壓積(每百毫升血液中血細胞、血小板等所佔的百分數)和纖維蛋白原,以及血液中的脂質等決定。
目前尚無證據能證明血液黏度與中風、心梗等病存在相關性,「血稠」也並不意味著高血壓、高血脂。因此,不能根據血液黏度的高低來決定是否輸液。
定期輸液能預防血管堵塞嗎?
目前常用的通血管藥物,多是諸如複方丹參注射液、脈絡寧注射液、舒血寧注射液、燈盞花素注射液等所謂活血化瘀的中成藥注射劑,,所用的這些藥物多數沒有循證醫學證據支持能預防血管堵塞。
此外,中成藥注射劑所導致的過敏等嚴重反應也不少見。
靜脈輸液風險高
輸液相當於進行一次小型手術,國家食藥監總局也指出,靜脈輸液是高風險、高獲益的臨床用藥方法。
在必要時使用,靜脈輸液的臨床獲益大於風險;過度使用時,靜脈輸液的風險則明顯增加,甚至可能超過臨床獲益,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風險及經濟損失。
醫生表示:「用一種相對高風險、低效益或者無效益的手段預防血管堵塞,並不值得提倡。」
輸液「通血管」的危害
導致微粒栓塞:輸液藥物中其實有大量肉眼看不見的微粒(玻璃碎屑微粒、橡膠微粒、藥物殘渣等),經常輸液,這些微粒會蓄積在心、肺、腎、肝臟、肌肉等毛細血管中,長此以往將會導致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靜脈壓增高、肺動脈高壓、肺纖維化,甚至致癌。
增加感染機會:由於一次性輸液器的質量問題或者可能存在的操作不規範、消毒不嚴格問題,增加了細菌、病毒侵入人體的機會。影響體液平衡:人體本身有很好的代償調節功能。過度的輸液,反而會破壞細胞內外液的平衡。而且,輸入的液體中含有的鈉、鉀等成分,也會破壞體內電解質的穩定,幹擾人體 的內環境。
誘發心力衰竭: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同時存在高血壓、糖尿病、老慢支等疾病,加之中老年人調節、適應能力降低,一旦輸入較多液體,血容量急劇增加,很容易造成急性肺水腫,引發心力衰竭。引起輸液反應:由於液體中致熱原的存在,可能會出現發熱、畏寒等輸液反應,嚴重的可導致喉頭水腫、呼吸 困難及無法預測的危險,若搶救不及時,很容易造成死亡。這樣做更能合理預防心血管病
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因素是高齡、高血壓、高血糖、肥胖、血脂異常、吸菸等,相比起高風險還未必有用的輸液,做到以下幾點更能降低患心血管病風險:
戒菸限酒:吸菸易導致血管內皮受損,引起心血管病的風險甚至要大於「三高」。飲酒會增加血壓水平、腦卒中發生風險,且飲酒過量會增加腦卒中、心房顫動和心力衰竭發生風險,引起的綜合健康風險可能大於潛在的心血管健康獲益。
均衡膳食:少油、少糖、少鹽,多吃水果蔬菜,保持飲食均衡。適量運動:每周堅持遊泳、羽毛球等運動的人,心血管病。死亡風險約降低了36%-56%。不過也要量力而行,不要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心血管免疫療法(膽固醇免疫療法):來自匈牙利的心血管免疫療法,是科學家(伊斯特萬教授)新研究出的抗動脈粥樣硬化防治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內壞膽固醇含量,從而預防心血管病。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參考文獻:
[1]姚扶有. 定期輸液「通血管」並不可取[N]. 上海中醫藥報,2017-11-24(003).
[2]王寧.「通血管秘方」別亂用[J].農村新技術,2016(1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