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子逸
你愛你的父母嗎?
愛。
你每時每刻都愛他們嗎?
不是。
我恨過我媽媽的。因為她在我弟弟之間明顯的偏心。在我沒有結婚之前,我經常跟我媽吵架。從小到大,她覺得她跟我沒嚴法,我覺得她偏心眼。
可能有很多孩子,都恨過自己的父母。但是這恨幾乎都來源於愛。我們愛他們,他們卻不夠愛我們,於是,我們便滋生了恨。
其實,恨在親情關係中並不可怕。因為它源於愛。親情關係中,最可怕的是嫌棄。他們生養了我們,我們卻嫌棄他們窮。
這樣的親情關係才可怕。
當你因為自己的窮去埋怨父母時,你本人就是懦弱的。
我一直覺得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習慣可能在後天培養,但性格真的是天生。
我哥家的孩子從小就特別要強,凡事都想著比別人高一頭。但是無奈我哥嫂都屬於那種老實巴交的農民。於是,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始終是嫌棄自己的父母的。嫌棄自己父母窮,讓自己丟盡了面子。
那一年,他畢業找不到工作。讓我哥去縣裡給他找工作,我哥就是一個農民,能給他找什麼樣的工作。他們想要求人,想要送禮,都不知道該找誰。
那時候,他的一個同學正好家裡有人,畢業就安排在了縣裡,有了正式的工作。他羨慕極了,每天都抱怨自己的父母:「別人的父母那麼有錢,為什麼你們就這麼窮。我生在這樣的家庭,這一輩子還能有什麼出息。」
我哥嫂因為他這句話,一夜未眠。第二天4點多就坐了班車來找我。那是我長這麼大,第一次見我哥哭。他覺得自己沒本事,自己的孩子也不比別人差,因為自己沒本事,沒有給孩子提供機會。
父母對我們竭盡所能,便是很好的愛了。
那時候我一個同學正好在縣裡招大學生,我給她打了電話,她說,可以讓我哥的孩子過去試試。我哥這才滿心歡喜地回了老家。
他回去之前,我請他吃飯,說起了孩子。我哥就這麼一個孩子,是心頭肉,我不想他不高興,跟他說:「誰也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既然他生在了咱這普通的家庭,就該打好手裡的牌。不要羨慕別人,更不要比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這是沒法比的。作為父母,我們盡我們所能,便可對他為心無愧了。」
我哥是那種特別正幹的男人。一年到頭只要能找到活,就不休息的那種。農村掙錢的活少,他已經很努力了。他家的條件在村裡算普通,不算最差。但是,要在城裡買房買車,也是挺困難的。農村父母能供出一個大學生並不容易。
我哥的孩子最後沒去我介紹的地方上班,他不想從小工幹起,想要自己創業。
孩子若不知感恩,父母付出再多都是徒勞。
因為創業的事,他把家裡的錢都花光了,還欠了不少的外債。因為,知道他的性子,家裡的親戚都不願把錢再借給他。我哥為了給他還債,把家裡的房子都賣了。
直到那個時候,他還在嫌棄自己的父母:「有錢人家的孩子創業,父母給一個億。你們給了我多少錢,連三萬都不到。有你們這樣父母,我連創業失敗的資格都沒有。」
從這次之後,我哥也寒了心,對他說:「我們是沒有用的父母,幫不了你什麼。以後我們也不用你養,你就當沒我們這樣的父母吧。」
後來這孩子還是去工廠當了小工。我問過他的情況。人們對他的評價是:眼高手低,不正幹。有一次,我去那個廠子,看到他吃飯,就買個幾個好菜給他。結果他跟我說:「姑姑,飯我還是吃得起的,不用你施捨。」
當時我心裡真的挺難受的。回去之後,也沒跟我哥嫂說,他們現在的關係很不好,幾乎成了陌路人。我哥這些年,一下子老了20歲,有時候,他說真的是有點生無可戀。
孩子,如果父母已經為你拼盡了全力,你所有的不滿都是不知感恩。
我生在小農村,大三的時候已經不給家裡要錢了。一直到現在,我只給家裡錢,再也沒跟他們要過一分錢。先生也出自農村,從大一就開始勤工儉學。我們裸婚,自己買的房子買的車,即使在我們最艱難的時候,都不曾問老人們要過錢。
我們不是不艱難,不是不想有人幫助。只是我們清楚的知道,他們已經拼盡了全力,他們只能幫我們到這了。
那些為了孩子還房貸,深夜在車站依舊賣菜的父母。哪個不是為了孩子拼盡全力。若是,他們的孩子不知道感恩,卻反過來嫌棄他們窮。
那他們該多可憐,又多可悲。
當父母老了,頭髮白了,讓他們坐在搖椅上曬曬太陽。你想要什麼樣的世界就自己去打拼,不要把你的生活壓力過渡給父母,還要嫌父母沒有給你好的生活。
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莫要太溺愛。作為父母,不僅僅需要給予孩子愛,更該讓孩子從小知道感恩。
我們誰不是跟父母矛盾重重,但請保留你心中的最後一份溫情。我們可以吵,可以愛,可以恨,但我們終究是一家人。
就像一個韓劇裡說的:「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矛盾,可能只有到父母去世的那天,才能得到和解。」
可我仍願你心裡多點溫情。因為只有溫暖的人,才能溫暖地度過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