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阿黛爾減肥之後,她幾乎每次發出新的照片,都會有一波新的熱度出現。
減肥後的她看起來更自信、更健康,雖然一直有「減肥之後沒有之前好看了」的爭議出現,但大多數人都在衷心祝賀著她,驚嘆於她的改變。
然而最近,當阿黛爾在INS上分享了一張在自家花園裡身穿比基尼上衣的新照片後……引發出了新的爭議。
不過,這次下方的爭論不再圍繞阿黛爾的身材,而是她的打扮穿著……
她發這張照片是慶祝諾丁山狂歡節—— 一個鼓勵將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社區多元化的慶祝活動。
所以,她選擇了很有「異域風情」的牙買加國旗主題的比基尼上衣、羽毛、班圖結髮型……
——「您不是黑人或牙買加人,但您穿著我們的國旗和我們的髮型慶祝節日?阿黛爾,你這是文!化!挪!用!」
文化挪用,指的是強勢文化的個人在不理解的情況下,就直接採用弱勢文化元素。
在阿黛爾這件事情中,已經有很多人認定她的所作所為,是對牙買加的「文化挪用」了。
「如果你還不明白文化挪用是什麼,就看看阿黛爾最後一個INS照片吧。她簡直應該被扔進監獄不許假釋。」
「如果還有人覺得2020年不能更難受了,就看看阿黛爾的這個班圖結髮型吧!她這樣的髮型完全是文化挪用,我們可從來沒有人邀請她這麼做吧!
現在流行文化中很多女人都有這個問題,我真的很討厭看到這種情況。」
「姐妹,你知道你這麼做完全搞砸了吧,這可不是應該做的事情。我們不該文化挪用,這是我對這個惡作劇唯一想說的。」
「一群美國黑人又又又開始代表加勒比人抵制某些人文化挪用……這次是阿黛爾。」
「就離譜……我自己就來自牙買加家庭,我根本就不care是不是有人穿著牙買加比基尼、或者梳著這個頭髮好吧?這又不影響任何人。這群美國人根本就不懂,其他國家的人其實很鼓勵外國人為了旅遊目的買他們的文化產物的。」
文化挪用,一直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
對於這樣「政治正確」的話題,大多數人幾乎都是有著肯定的態度,只是在具體表達上有所區別,比如男女平等、反對種族歧視等。
但文化挪用,卻是一個兩方態度幾乎截然相反的態度——一部分人堅決反對文化挪用,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文化挪用根本就不存在!
2017年,《Vouge》拍了一套以千與千尋為主題的日本文化大片。
模特Karlie Kloss扮演的藝伎,在這一套照片中十分有表現力,文化碰撞的張力讓整個照片都帶了很強的故事感……
然而,在文化挪用反對者看來,他們本可以選擇一個日本模特,卻特意選用了白人模特——這正是文化挪用的一部分!
所以這套照片,是譁眾取寵,而不是為了展現日本文化的魅力!
2015年,也發生過一件與和服相關的文化挪用事件。
波士頓美術館在展出印象派大師莫奈的《日本女人》畫作時,特意向名古屋美術館借了一套和服,提供給參觀展覽的遊客試穿,讓更多人感受到日本文化的美麗。
這項活動,之前日本美術館也舉行過,反響非常好。但在波士頓,卻遭到了「文化挪用」的抵制。
「日本文化,必須要靠穿和服才能體驗?你們只是想拍照發社交網絡秀一把而已!」
「這是我見過最種族主義的活動!」
「選擇一張歐洲女子的肖像,而邀請公眾試穿她的『和服',這簡直是個笑話!"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文化挪用的爭議,一直沒有停下來過。
美國高中生穿旗袍參加畢業舞會,在推特上被人噴了上千條——
「我的文化,不是你的禮裙。」
林書豪留了一條髒辮,然後被NBA前球員馬丁發視頻Diss——
「拜託,別再弄你的髮型了!就算再怎麼弄髒辮,你也不是黑人那樣子!我明白你想成為黑人,但是你姓林!」
但幾乎所有文化挪用的爭議之中,都有一個很獨特的現象……
提出抗議的,大多數是在美國生活的少數族裔,是美國人。
而在美國之外的地方,很少有人在乎這一點。
甚至可以說,「文化挪用」的議論,是美國獨特的文化。
文化挪用,在1945年就已經被提出,而在1970年後,更是被激烈討論、進入了更多人的視線之中。
早期,白人壟斷了對文化的傳播,在電影、電視劇中,甚至連明顯異國的角色也由完全不了解該國文化的白人演員出演。
——主流文化天然擁有更強的話語權。
兩種文化在話語權上是不對等的,當主流文化挪用弱勢文化,將其直接採用、侵佔、剝削甚至惡意誤解的時候,少數文化甚至很難表達出自己的聲音。
如果文化挪用現象泛濫,原本來自某一特定族群的文化被其他人使用,也可能會造成文化的意義發生改變。
打個比方,「傅滿洲」的形象的確出自中國清文化,但是在西方的文化挪用下,這成為了陰險狡詐的中國人的代表,甚至又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國的歧視和偏見。
如果有人COS成了傅滿洲的造型,辮子頭眯眯眼,然後拍照秀出自己的造型打上#中國 的標識……
作為被挪用的一方,我們自然也會覺得十分不舒服,被冒犯、不被尊重。
而另一方面,很多美國人極其反對文化挪用的一部分原因,是出自對於原住民文化的反思……
美國發展時期,作為美洲原住民的印第安人,土地被強制徵收,民族文化被輕賤,美國人剝奪了他們本來的文化,甚至強制要求他們只穿美國服飾、說英語。
很多印第安人在試圖保持文化認同感、和族裔保持緊密聯繫的時候,都會被主流文化抵制,甚至因此被霸凌。
但現在——時隔這麼多年之後,美國人卻重燃了「印第安熱」,用主流文化重新解釋、佔領印第安文化?
印第安人在保持自己的文化時被歧視,美國人卻在節日慶祝時穿上印第安頭飾,美滋滋地收穫200個點讚?
同理,其他國家的文化在美國發展時,也會面臨相同的問題:美國作為移民國家,是世界文化的大熔爐,所有的文化都在這裡交匯。
當少數族裔試圖站穩腳跟,總會因為自己的文化而面臨歧視。
就像美國高中生旗袍引爭議的那次,就有人曾經表示:「像她一樣穿著旗袍禱告對我來說不可想像,因為我如果這麼做,那我將成為一個不屬於這個國家的外國人,或者白人幻想裡的東方玉公主。她能毫不在乎地穿上這件衣服——是她的皮膚賦予她的特權,她從未遭受過歧視。」
如果一部分人群,已經享受主流文化紅利,又反過來嘗試少數族群文化,試圖什麼好處都佔的時候,自然也會遭到抵抗……
但另一邊,在文化的原產地……比如中國、日本,或者阿黛爾事件中的牙買加。
在這裡生活著的人們,並沒有作為「弱勢文化」的感受。
大多數人生長在這片土地,從小耳濡目染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對中華文化也非常自信。
——為什麼在你美國文化面前,就要承認美國是「主流文化」、我們是「弱勢文化」啊?
——我們不弱勢啊!
對於本國居民來說,看到外國人都來體驗本國的文化,這還是一種值得鼓勵的文化輸出,是令人自豪的一種行為。
就像是美國人不會因為世界上其他人穿T恤牛仔褲而覺得自己被文化挪用了一樣,不在美國生活的人,也很少會因為白人的這種行為被冒犯。
很多人都會鼓勵並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從旗袍開始、從漢服開始,從對服裝的喜愛、再發展到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如果一定要完全了解一種文化才配穿衣服,那這種標準,無疑會讓所有人望而卻步,文化交流也無從談起。
而且文化本身,就是交流產生的。
如果一種文化為了不被挪用,而永遠躺在博物館的陳列品中,封存在自己的時間裡,這也是不公平的。
「文化挪用」,有的時候,也未嘗不是對於那些正在消逝的文化的另一種救星。
可能對於很多人而言,在嘗試新文化時,你願意提前去了解當然最好,但即使不了解,也不妨礙你將試圖融入作為第一步。
文化交流,總要有一個開始。
如果能夠放下身為主流文化的傲慢,不要試圖在剛了解皮毛時就給文化下定義,不帶著惡意詮釋其他文化,就也未嘗不可……
source: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0594
https://time.com/4671287/karlie-kloss-vogue-backlash/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395855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5%8C%96%E6%8C%AA%E7%94%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