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8 年 7 月 16 日,西安某高校手寫錄取通知書開寫,10 餘位最大年齡為 85 歲的老教授用一周時間手寫約 4500 份新生錄取通知書。此外,學校在職教師代表、校友代表也
參與進來。該校此做法已堅持 12 年。
為進一步增強手書錄取通知書的收藏價值,使其能夠更好地與「毛筆手書」這一特性融合,新版通知書設計多選取我國優秀的傳統藝術,使得整個通知書呈現出古樸優雅的氣質,在封泥印、剪紙剪影等的設計上顯現出擁有悠悠歷史的十三朝古都西安和該校獨有的歷史文化印記。
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據此寫一篇文章,想像它將發表在你們當地的晚報上,給廣大市民閱讀。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 800 字。
材料詳解:
本題是一篇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寫作重在理解材料,並找準寫作立意的角度。根據對材料的理解,材料中主要是說某大學手寫錄取通知書和現代列印通知書的話題。根據理解材料,可以有如下參考立意:①收藏文化,珍視情懷;②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於使浮躁的現代人變得安靜和深遠;③延續歷史,傳承文化;④現代與傳統融合,創新和典雅貫通;⑤十二年的傳承與堅守,體現出對文化的責任與情懷;⑥明明有更快的辦法, 為什麼要用慢的?應該創造新文化,而不是讓脫離時代的舊文化延續生命。
給市民寫文章,語言要通俗易懂,不可古奧生澀;要有真切的感受,不可無病呻吟; 要有具體的認知,不可泛泛而談;要有深遠的思考,不可膚淺來談。要從本質、根源、趨向、辦法等角度展開敘述描寫或議論抒情,要聯繫地、發展地、一分為二而又有重點地辯證分析。
材料延伸:
傳承手寫漢字
「今天,你還會寫字嗎?」這個原本不成問題的問題,在今天卻成了問題。
隨著手機、電腦的日漸普及,漢字書寫脫離日常生活正在成為一種趨勢,青少年漢字書寫水平下降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教育部 2009 年在全國七個省(市)進行的一項關於漢字書寫水平的調查顯示,接受問卷調查的 3000 多名教師中,有 60%的人認為現在學生的書寫水平下降或者是明顯下降。
「小學階段是孩子們動筆的最好階段,漢字書寫一定要在這段時期打上紮實的基礎。現在孩子們用電腦的機會更多,一些孩子家長不太重視漢字書寫,有時孩子連寫個作文都要列印出來。」北師大實驗小學教學主任賈紅斌對此很是無奈。
更加讓人憂心的是,大學生用筆的機會更少。「我們寢室人手一臺電腦,老師上課的講義、資料都是通過公郵共享,大多數地方填表也都要交電子版,和朋友們的交流更是少不了電腦」,進入大學剛剛兩個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新生單敏敏越來越意識到,大學裡需要更多接觸的是電腦而不是書寫。
漢字書寫機會越來越少,提筆忘字的事則越來越多。光明網正在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 41.5%的人承認自己有提筆忘字的經歷。「使用電腦、手機時間越長,提筆忘字越來越頻繁,有時候明明很熟悉的字都可能一時想不起,非得掏出手機打個拼音不可。」中央財經大學 07 級保險學院的馮同學說。
漢字有感情,手寫很溫暖
「橫平豎直寫字,方方正正做人。」從學字開始,我們就明白,漢字決不僅是一種信息符號和交流工具,它蘊含了五千年的中華文化。著名詩人余光中在《聽聽那冷雨》中對此大加讚嘆:「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裡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
王寧,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數十年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工作,每每板書,必引來學生一片讚嘆。她說,「喜歡寫字的人,隨時隨地都想寫。寫,是為了表達一種感情,與用電腦不是一種狀態。」
七八年前,王寧開始了「書寫漢字學」的研究,她是想通過自己的學術建設告訴大家, 書寫是有規則的,它凸顯著一種自然美化,「一個字,怎麼寫叫好,怎麼叫不好,以前從沒研究過,我們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寫字的普遍規律。」
古稀之年的王寧常用電腦和手機,但很多時候她還是喜歡用筆寫,發簡訊也習慣手寫輸入。「文字的性質是什麼?不是簡單地傳播信息,把語言書面化。文字本身就是一個文化事項,而且是一個現代化的文化傳播工具,一個人文符號。」
「文化符號怎麼能千篇一律呢?人文符號一定要由人來體現啊,如果一切都機械化了, 社會就沒有了審美,也就變得貧乏而喪失了想像力。」王寧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用電腦、手機後,不能把書寫完全訴諸機器的根本原因。
書寫態度最重要,提筆即是練字時
電腦時代,我們如何化解漢字「書寫危機」,重溫漢字之美?在今天,這個話題變得迫在眉睫。
「把漢字書寫危機完全歸罪於現代技術,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採訪中,眾多專家向
記者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王寧對此態度鮮明,她認為,提高全社會的文化素養才是化解書寫危機的根本之道,社會不能光講物質層面的東西,一些精神的、人文的意識必須重新提起。當然,當務之急還得從教育入手。
「識字教學境界、質量不高,只講認,不講寫;寫字教學缺乏科學性、規範性,許多老師根本不知道怎樣教,這是當前基礎教育環節的突出問題。」而王寧正在以自己的積極行動,解決基礎理論的創建問題,「小學識字教學中,應該給老師一個基本規則,讓老師在要求學生正確筆順的同時,告訴他們,為什麼要有這樣的筆順,通過規範教學,把漢字的自然美告訴孩子,激發孩子的興趣,讓他們對漢字有感覺,讓他們會寫、愛寫。」但她同時提醒人們注意一個誤區,就是把書寫漢字和書法混為一談。「書寫漢字絕不等同於書法,我們強調中小學生的書寫教育,主要是對其自然審美的要求,首先要會寫字,寫得規範。」她不主張「字還不會寫幾個就去練書法」,「我們不要求每一個公民都懂書法,都成為書法家,但寫字應當成為公民的一種文化素養。」
令人略感欣慰的是,書寫退化的趨勢已經在逐漸改善。「90 後就比 80 後強,應該承認,有很大的進步。」王寧直率地說。記者在查閱教育部相關文件時也發現,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規定,「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今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也提出:「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質量」、「規範漢字書寫」,再次強調了寫字教學的重要性。
另據了解,針對目前漢字書寫存在的問題,有專家呼籲將書寫規範列為小學必修課, 廣東、天津等城市目前已將書法課列為中小學必修課,專用教材編寫以及專業教師培養工作將同步推進。在其他城市,多數學校也已經開始通過專業課程、興趣小組的方式培養學生對漢字書寫的學習。
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小學,每周開設的寫字課一直在堅持。為了讓學生在學寫生字的同時練好書法,學校專門請書法家將課本裡的生字書寫成字帖。除了常規的書寫課程, 學校每年要舉行一次書法大賽,通過比賽,每個班選出五名小書法家,他們的作品會在全校展出。